编辑: gracecats 2019-01-07

而华北 东移或自东北地区向东南侵入的冷空气在湿度达到 一定条件时极易使得上述地区产生辐射雾, 或是两 者共生.大连及其沿海地区雾的种类复杂, 而雾的 形成受特定环流背景、 大气边界层的热力结构等多 第2 0卷1期2009年2月应用气象学报JOUR NA LO FA P P L I E D M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S C I E N C E V o l .

2 0,N o .

1 F e b r u a r y2

0 0

9 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

2 0

0 5 E

2 1 S F

1 5

1 ) 资助.

2 0

0 8

0 6

1 0收到,

2 0

0 8

1 1

2 4收到再改稿. 因子影响, 特别是雾在海上形成后, 由于海上测站缺 乏, 很难真实反映海上能见度, 因此大雾预报仍然是 业务工作中的难点. 本文利用 N C E P / N C AR 再分析资料、 常规观测 资料 和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探测资料, 通过对2007年2月20―2

2 日辐射雾过程 和2007年4月11―1 2日平流雾过程的动力和热力结 构特 征进行 对比分析, 研究大雾的生消机制, 为提高黄渤海域及 其沿岸大雾灾害天气预报预警能力提供一定参考.

1 大雾过程天气概况

2 0

0 7年2月2 0―2 2日大连及其沿海出现了一 次大范围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通过 NOAA 卫星 监测到的大雾图像发现( 图略) ,

2 0日上午雾区范围 较大, 几乎笼罩了华北平原、 辽东半岛及其沿岸的黄 渤海域, 雾浓时大连局部地区的最大能见度只有30m;

2 0日下午华北平原、 大连西部及其沿海的雾 浓度明显减小, 但大连东部及其沿海仍有大片雾区, 东部地区( 长海站) 能见度低于1

0 0m 的大雾持续到

2 2日中午( 图1 a ) .大雾期间, 华北平原、 山东半岛 北部、 辽东半岛为弱气压场, 风速大多为2~4m / s . 大雾前及大雾期间大连地区以南到东南风为主, 当 风向转为西南风时, 大雾逐渐消散.大连地区大雾 前的最高气温和大 雾期 间的最低 气温差在

7 ℃ 以上, 贴地层的地面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差大于15℃, 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导致近地面空气层中的水 汽凝结达到饱和产生大雾, 具有明显的辐射雾特征.

2 0

0 7年4月1 1―1 2日的 NOAA 卫星大雾监测 图像表明, 大雾生成于黄海中、 北部, 逐渐向西北扩 展.1 1日晨, 大连东部地区的雾逐 渐变 浓, 沿海地 区最差能见度在2

0 0m 左右( 图1 b ) , 大连近海能见 度在1

0 0m 左右.黄海北部的大片海域由于没有实 时监测数据, 很难反映其能见度实况.大雾生成前, 大连地面位于低压环流北部, 盛行东到东南风, 风速 多为 2~4 m / s .大雾期间, 风向稳定为东到东南风, 风速逐渐加大, 在4~6 m / s 之间, 有的超过8m / s , 海上雾区随着向岸风向大连沿岸移动, 但雾 区只是维持在山东半岛北部及辽东半岛南部地区, 渤海及其 西部地区 没有 大雾.当风向转为偏北风时, 大雾逐渐消散.分析大连地区大雾前和大雾期 间温度变化发现, 大雾前最高温度没有明显升高, 大 雾期间最低温度在夜间和凌晨没有降低, 相反却略 有升高.大雾是由暖湿空气移到温度较低的下垫面 ( 陆地和海面) 冷却凝结达到饱和所形成的, 是属于 平流冷却雾. 图1

2 0

0 7年2月2 0―2 2日大连、 长海( a ) 和4月1 1―1 2日大连( b ) 能见度演变 F i g .

1 E v o l u t i o no fv i s i b i l i t yf r o mF e b2 0t o2

2 ( a ) a n df r o m A p r1 1t o1

2 ( b ) i n2

0 0

7 2 环流特征 大连及其沿海大雾形成与当时大气环流条件密 切相关.大雾前, 辽东半岛南部及黄渤海域盛行西北 风.大雾期间, 中纬度地区盛行西南西的干暖气流, 阻挡了从贝加尔湖不断东南下的冷空气进一步南侵, 使从贝加尔湖东移的大陆高压脊与山东半岛北部东 北―西南向的高脊合并维持在东北地区( 图略) . 对流层低层以下的大气层结和地面的天气形势 直接影响着大雾的发展和维持.2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