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You—灰機 | 2019-09-05 |
20 个 年头了.
尽管当初我没有使用大哥大显 摆的资本, 也没有频繁的业务联系, 但我 作为普通的工薪阶层, 也借助手机, 感受 时代的脉动, 伴随着祖国发展的脚步.一 机在手, 拨打着一年四季的喜怒哀乐, 接 听着工作生活的酸酸甜甜.
2000 年教师节, 告别我的汉显 BP 机, 我买到了我家第一部手机.西门子, 黑色的, 外置天线, 镍镉电池, 小巧玲珑, 手感很好.当时, 找熟人购置, 连手机卡 一共花了
900 多元.钱不算多, 但在当 时, 是我两个月的工资.卡号, 是中国移 动的全球通.因为资费问题, 尽管只用了 一年多, 但至今记得号码.资费标准是: 接打电话, 均为每分钟八毛钱. 那个时候, 工资低, 若非急事, 手机是 舍不得打的.有时候, 一天两天也接打不 了一个电话.但手机在手, 心里坦然.皮 套穿在皮带上, 手机装入其中, 别在腰间, 走起路来, 也很自信.2001年, 到上海参 加短期学习, 每天提心吊胆, 担心手机不 响, 误了大事, 又担心手机一响, 接到来自 农村老家的电话――很担心父亲的病 情.父亲2000 年 五一 期间做了手术, 进入化疗阶段, 身体孱弱, 让人随时担心 他的噩耗传来……老家村里只有一部固 定电话, 有事, 就到村支书家里去用.
2002 年 五一 长假, 回老家陪伴父亲几 天, 返程上班之时, 手机充电器偏偏忘在 了老家.第二天下午, 手机没电了, 我央 求爱人带着手机找她同学寻找同一型号 的手机充电器充电, 手机一直关着机.结 果我上完课回到家, 才从固定电话中听到 弟弟焦急的声音.于是, 赶紧接放学归来 的儿子, 租一辆面包车赶回老家.父亲就 这样离我而去了.关键时刻, 手机 掉了 链子 , 也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丝永远抹不 去的苦涩. 之后的十几年, 我先后又使用了三 星、 万利达、 诺基亚、 中兴、 酷派、 小米、 华 为等品牌手机.外观上, 有平板的、 翻盖 的、 外置天线的、 超薄的;
功能上, 从单纯 的接打电话、 发短信、 小游戏, 到听歌、 拍照, 到上网浏览网页、 发邮件, 再到地图导 航, 使用QQ、 微信聊天, 看电影追剧.一 直发展到如今移动办公, 实现工作、 生活 两不误.尤其是移动支付, 让人们一部手 机走天下, 实在方便. 母亲是
2007 年第一次用上了手机. 那一年, 她70岁, 我给她买了一个小巧的 黑色三星手机.她本来文化程度浅, 除了
1、
2、
3、
4、
5 这些数字, 是不认识多少字 的.但她学会了通过 一键直拨 拨打孩 子们的电话, 学会了用简单的一个字, 标 出电话通讯录里的人.她记不住自己的 手机号, 却懂得让营业厅里的人给她充 电话费, 学会了让别人用她的手机拨打 别人的电话, 从而记住她的手机号.一 来二去, 她的第一部手机用了
7 年, 充电 器就换了两次.三星手机用坏之后, 又 换了两次老人机.母亲今年已经
82 岁了, 没有跟我们住在一起, 但有手机相 伴, 12年时间, 手机成了连接母子亲情的 纽带.三天两头, 我打个电话问问情况, 比较放心.有了时间, 回去看看她, 亲情 会愈加浓烈.手机, 连着血浓于水的母子 深情. 有一次回老家, 母亲对我说: 夜里做 梦, 好几回都是手机找不着了, 我急得都 想哭! 我笑了笑, 明白了手机在她心中的 分量. 至于妻子和儿子用过的手机, 一部一 部, 让我难以一一列出来.假如能够把我 们家里用过的手机保存下来, 大大小小, 五彩斑斓, 足可以布置一个展台. 我家是这样, 身边的人们, 不也是如 此吗?一部部手机, 伴随着我们, 匆匆走 过了2G、 3G、 4G时代, 马上要进入5G时 代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快速发展的现 代科技, 容不得我们有丝毫的懈怠.主动 学习, 进步, 否则, 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了.真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更 感恩我可爱的祖国! 作者档案: 朱锋, 就职于开封文化艺 术职业学院项目办. 乡村人家的房门, 在天气暖和的时 节常常挂上竹帘, 隔了蚊蝇却不隔阳光, 更不隔风.等深秋天气渐冷, 摘下竹帘 换上风门, 阳光可以照进屋里, 风却只能 待在门外. 风门因风而生, 也因风而有了名 字.在人们眼里, 大白天人在家关了房 门, 几乎就是在屋里干些见不得人的丑 事、 坏事怕人看见, 说好听一点儿也是 不待见人 .即使别人不说闲话, 关了 房门, 屋子里立刻就会变得昏暗起来, 再开灯照明实在舍不得.可大冬天不 关门, 屋子里的热气拢不住, 不一会儿 就会跑完, 跟待在屋外面没啥区别.有 了风门, 免了闲言碎语, 也免了挨冻受 冷. 简朴的风门由竹子编成, 单扇单 开.四根擀面杖粗细的竹竿做边框, 指 头粗细的竹竿做骨架, 密密麻麻的竹篾 从下部一直编到一米来高, 上部留下一 个大方框用来透光.大方框像一扇窗 户, 需要糊上白纸或塑料布才能挡风. 竹风门很轻, 大风一刮就会敞开, 于是人 们就绑上一根皮筋或钉上一根弹簧, 打 开的风门就能自动关上.没有皮筋和弹 簧的人家也有自己的办法, 在门框顶上 钉一个小滑轮, 把一根长绳子一头绑在 风门边框的上方, 另一头系上重物绕过 滑轮, 有点儿像打水的辘轳, 风门也能自 动关闭. 精致的风门双扇双开.它们大多 由木头做成, 下部装上木板隔风, 上部装 上玻璃或塑料布透光, 比竹风门好看得 多.手巧的木匠充分发挥想象, 将上部 的隔称做成十字格、 菱形格或如意格, 配 上虫鱼花鸟等雕花, 让风门变成了一方 大窗户.这样的风门只能装皮筋、 弹簧 或自带弹簧的合页用来关闭, 那种滑轮 样式的物件就不能使用了――吊在两 扇门正中的绳子, 常常挡住人的去路, 进 进出出很不方便.最新式的双扇风门与 屋门连为一体, 用钢铁或铝合金打造, 一 年四季都不用摘下, 将竹帘也一起替换 掉了. 不管单扇风门还是双扇风门, 一 律向外敞开.其实, 房门是向里开还 是向外开, 真不好琢磨其中的道理. 但风门里头还有一道门, 它们紧紧挨 着, 只能向外开.风由屋外往屋里吹, 越吹风门关得越紧, 该是另一个道理 吧. 风常在, 风门却不常在.很多人家 装上透明的塑料门帘以后, 风门也就消 失不见了. 作者档案: 石广田, 就职于封丘县 委组织部. 哗啦 一声, 一根被拉成铰链形的 面团沿着锅边慢慢浸入沸腾的油里, 接着 滋、 滋、 滋 的响声在油锅里此起 彼伏地响起, 少顷, 一股浓浓的油馍飘 香味儿在空气中蔓延着, 那是年迈的 奶奶在厨房里做起了我最爱吃的炸油 条. 小时候家里穷, 常常看到小伙伴们 咯嘣咯嘣 啃着方便面, 美滋滋地咂着 嘴, 有时他们会故意偷看我一眼, 我总 是站在一旁眼巴巴地张望着, 口水直往 外流.这样的情景时常被奶奶看到, 有 一次, 她猛地朝我后背拍两下, 边推我 回家边责骂我: 没出息的娃儿, 人家吃 东西你看什么看啊, 给我滚回家! 我被 奶奶连推带搡地拽回家, 一路上又哭又 闹撕扯着奶奶的衣角, 非逼着奶奶给我 买零食. 回家后, 啪 一声奶奶把大门锁 上, 我害怕极了, 本以为奶奶会狠狠地 揍我一顿.谁料她一个人快步走进厨 房里, 把早已发酵好的面团取出来在案 板上揉啊揉, 然后边把面团放一边醒了 醒, 边把油倒进锅里开火加热.等油沸 腾后, 奶奶就把拉得长长的面团在案板 上拍得扁平扁平, 用刀 当、 当、 当 地快 速把面片切成一个个细长条, 然后熟练 地把那细长条扯了又扯, 继而扭成铰链 形, 慢慢放进油锅里, 哗 一声入油里 炸了起来.很快厨房里就会飘出滚滚 香味儿传到院子里,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 满头汗珠, 肩膀上搭着毛巾, 边擦脸上 的汗边端着一碗金黄色的油条, 喘息着 大步跨出厨房门槛, 朝我大声喊着: 娃儿, 香香的炸油条, 比方便面还好吃! 我揉了揉哭红的眼睛, 从奶奶手里接过 一根油条, 轻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