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52276522 2019-09-06
非政府组织 倡导 在中国的现状 来自―― 的调查报告 Robyn Wexler,徐莹, Nick Young

2006 年9月鸣谢 首先,要特别感谢香港乐施会和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对此项研究的慷慨资助,他们 的贡献保证了此项研究的顺利完成.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报告的观点并不代表上 述两机构的任何立场. Robyn Wexler和徐莹博士是这项调查的总设计者, 两人合作完成了所有采访工作;

Nick Young 负责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并起草了这份报告. 我们还要感谢以下人士的支持和贡献,是他们在项目准备阶段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与 我们见面,就该项研究的细节进行深入探讨,并贡献了他们个人对于中国非政府组 织发展和倡导行为的宝贵的意见.他们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NGO 研究所所 长邓国胜博士、中国科学院康晓光教授(现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 院)、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陶传进副教授、福特基金会中国办 事处首席代表 Andrew Watson、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代表处前管理项目负责人 Malin Samuellson、中国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高级国际顾问雷朵丽女士、加拿大 国际发展署公民社会项目中国代表处官员甄里和前 PACT 中国项目负责人 Winona Dorschel 女士. 曾多次采访过中国非政府组织活动的《中国发展简报》中文版编辑,也为我们的报 告贡献了宝贵经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非政府组织对倡导的理解.钱霄峰核 对了所有采访笔录并翻译了其中的引用内容;

池汉江协助我们完成了在温州的调查 采访. 本报告的翻译者是任燕, 在此我们也深表谢意. 最后, 还要在此衷心感谢所有接受我们采访的组织代表在百忙之中配合我们的工作, 坦率而真诚地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工作故事. 中国发展简报,

2006 年9月2非政府组织倡导在中国的现状 目录

第一章 主要发现的概述与摘要 1.1 该项研究的背景、目标和范围

5 1.2 国外常见的倡导策略

6 1.3 在中国环境下的倡导策略

8 1.4 主要发现: 所有受访非政府组织都努力搭建同中国政府以及社会的建设性关系

9 一部分非政府组织主动表示,将 advocacy 视为其工作的一部分

10 这些 自称进行倡导 的组织通常是有思想性的学术团体

12 无论是官办非政府组织还是草根非政府组织, 其中大部分都将 全社会 作为其工作对象

12 且很多组织将首要目标定为促进全社会道德进步和行为改变

13 也有部分组织将影响政府决策纳入工作目标

14 然而,很少有被访者深入考虑过企业部门或者私营部门

15 受访非政府组织重视项目受益人和全社会

16 然而,受益人很少能够参与项目制定过程

17 受访非政府组织相当重视专家的肯定

18 沟通策略各不相同,但多数情况下,都不能给出明确概念

19 草根非政府组织对宣传的态度和方法有很大不同

20 很多受访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的关系较从前有所好转

22 但大多数依然重视自身的独立性

24 大部分受访组织更加注重对道德复兴的促进,而不是对政治变革的影响

25 1.5 结论与建议

26

第二章 出发点 2.1 方法论

28 2.2 以无畏的热情 ――全球倡导行为分类浅谈

31 2.3 什么样的倡导策略适合中国?

37 政策环境复杂而不清晰

37 国际惯例 VS 本地惯例

39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倡导

42 中国发展简报,

2006 年9月3非政府组织倡导在中国的现状 国际同行对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影响

46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倡导:初露端倪

47 2.4 语言问题与术语表

51

第三章 采访结果 3.1 多少非政府组织主动谈到了他们工作中会涉及到倡导?

54 3.2 他们希望影响谁?

58 3.3 为宣传其工作内容他们采取哪些方式?为什么?

63 3.4 从组织成立以来,组织目标是否改变过?

70 3.5 组织架构与组织发展

73 3.6 组织的目标群体在组织形成中扮演何种角色?

77 3.7 组织与政府关系如何?

82 3.8 组织自身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 社会进步 或者对 社会变革 作出多少贡献?

92

第四章 问卷调查结果

103 参考书目

105 附录 I 半结构性的调查主线

106 附录 II 非政府组织的目标、方式,以及自身与倡导的关系

108 中国发展简报,

2006 年9月4非政府组织倡导在中国的现状

第一章 主要发现的概述与摘要 1.1 该项研究的背景、目标和范围 过去几年中,当中国本土的非政府组织团体开始出现时,很多国际观察家对这些团 体有多少能力和潜力去进行 advocacy (倡导)深表怀疑.大部分人视它为好 事情,一些对 非政府组织能力培养 充满兴趣的国际机构早就开始琢磨,他们能 否通过努力,鼓励和支持中国非政府组织进行倡导?事实上,有几家国际组织曾就 这个设想寻求过《中国发展简报》的建议. 此项研究的出发点是,在采取所有类似的行动之前,我们很有必要同中国的非政府 组织进行对话,了解他们的目的和行动方式,了解他们如何定位自身在社会中的角 色.首先,这样的对话不仅能帮助我们寻找出对他们的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共同之处 (当然也可能这种 共同之处 根本不存在),还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非政府组织 与国际同行之间对于倡导观念的异同;

其次,这样的对话还能帮助我们了解 他们 的倡导是否具有中国特色 ,如果有,那么这些特色体现在哪儿?第三,我们还需 要借对话了解中国非政府组织是否欢迎国际组织对他们提供帮助,会不会认为那是 一种强加的 外国议程安排 . 这项研究采用了半结构性调查方法,对40 家中国非政府组织进行了录音采访.绝 大多数在

2005 年下半年完成.我们发现,大部分的采访者都是直截了当、善于思 考和坦率的.不过,我们不排除调查结果受到了当时政治气候的一定影响;

因为在 我们进行这项调查的同时,恰逢中亚和东欧几国爆发 颜色革命 ,而非政府组织 在这些事件中的作用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关注,并因此对国内的非政府组织展开了一 次调查,特别是那些接受外国资金资助的组织. 我们采访了

10 个 官办 非政府组织(GONGO):均是由党政机关建立的公共 福利机构,负责筹集资金,发展国内慈善事业、教育项目或者 提高公众各方面的 意识 .之所以将这些组织纳入我们的调查范围,是因为他们在中国新兴的非营利 部门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鉴于此,我们不应该由于他们作为非政府组织的身 份并不确定,而忽略他们.此外, 官办非政府组织 在很多方面都与更加独立的 一些组织形成了鲜明对比.1 我们还采访了

10 家工商业和专业人士协会,他们同样由政府部门建立.不过,由 于政府政策的转变,我们调查中的约一半组织已经越发独立.他们之所以能够入选 此次调查, 是因为中国政府正慎重地尝试将这些机构培养成具有半独立性的中间人;

而这一模式不仅反映出了中国对非营利部门的态度,无疑也将同时影响这种态度的 发展.(例如,中国民政部官员在召开有关非政府组织注册和管理的会议和公共论 坛上,经常会提到工商业协会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类协会,和 官办 非政府组

1 该报告假定我们的读者基本上熟悉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过程.若需要了解更多的有关背景,可参考报告附 页中的参考数目 中国发展简报,

2006 年9月5非政府组织倡导在中国的现状 织一样,和公民自发成立的组织形成了一定对比,特别是在与媒体、政府关系方面 两者大有不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还有

20 家接受采访的组织我们将其普遍归类于中国的 草根 非政府组织:即由 普通社会成员建立,有各自不同的目标,比如有学习困难症的儿童家长成立的自助 团体、为民工子弟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以及致力于环境保护的机构.其中一些组织 注册了工商许可证,还有一些组织则以 社会团体 或者 民办非企业单位 的身 份在民政部门进行了注册;

还有一些至今尚未注册.我们遵循中国的一般叫法,统 称他们为 草根 组织.不过我们坚持认为,实际上这些团体与他们所代表人群的 联系,以及他们所提供的服务之间差别很大.在一些调查中,有个别组织的这种草 根性并不明显. 我们希望调查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种代表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地理分布 (我们的样本取自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省、湖北省、江苏、辽宁、陕西、青海、 云南和浙江);

管理层次;

这些官办非政府组织和草根非政府组织的工作内容(详 见

第二章中的 2.1 方法论) 在与这

40 家组织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刻意询问他们是否进行倡导、进行 怎样的倡导、或者他们认为何种倡导策略适用于中国.我们感觉这样的问题有过于 明显的引导性. 我们会花费大量时间来统一对该词的理解以便对相关重点进行讨论, 也有可能让被采访者一味地对倡导 侃侃而谈 ,而忽略他们更应该用自己的语言 来表达他们的工作内容、如何开展工作以及他们为什么要这么作.因此,我们选择 的问题都比较宽泛,比如这个组织的方向、目标人群、行动策略、沟通策略、与目 标人群和政府的关系;

以便让组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的工作.在记录下他们的 谈话内容的同时,我们也讨论了他们所理解的倡导与国际倡导话语的异同. 受被采访者嘱托,我们不会在文中透露他们的姓名或他们所在组织的名称,但可以 引用他们的话(这一点得到了受访者的同意).除了采访,我们还让每位受访者填 写了一份简短、不署名的调查问卷,

第四章中记录了完整的调查结果. 1.2 国外常见的倡导策略 为了对中国和国外的倡导现状之间进行系统的比较,我们需要首先来了解和认识主 要的国际倡导策略.

第二章的 2.2 这部分阐述了倡导的基本观念和使用状况.我 们发现,实际上很难对倡导下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也很难形成某种全球性的共识 或者普遍标准.不过,与其他标准概念相类似的是,众多使用者均认为倡导一词含 义丰富,但是在实践中对不同人而言有不同的解释.目前,与社会运动相联系时,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