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Q215851406 | 2019-05-16 |
16 本版责编 陈惠芳 版式编辑 陈薇责任校对 胡永龙 从1944 年参加革命,到1994年离休,历经半个世纪,年 逾八旬的南下干部王宜捷,见 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风起云 涌、波澜壮阔的一段历史.
对于离休岁月的话题,王 老兴趣显然不大.他用 平淡无 奇 归纳之.我再三请求他谈得 更具体一点, 王老微笑着说: 阅读、画画、养花、养鸟、写回 忆录.如此而已. 不过,一谈及 回忆 ,王老 的记忆就清晰了许多, 话也多 了.对于王老,遥远的过去就是 一个个不停在脑海间重播的电 影镜头. 他给我们深情地诉说 过去的点滴. 我们像不谙世事 的孩子, 聚精会神地听王老讲 那过去的事情. 南下岁月里, 王老他们最 常吃的是草籽, 最常穿的是草 鞋.许多战士行军时,草鞋都烂 了,仍不顾荆棘造成的伤口,奋 然前行. 王老还背诵着当时流 传的那句口头禅 八路军,三样 宝:钢笔、手枪加手表 . 2005年,山东省档案 局计划出一本有关南下干部的书. 山东出了五批. 而最难写的, 是1948年这批南下干部,资料 难以收集.山东的几位同志来 到湖南后,找 到王老,重 谈旧事…… 南下临行前, 王老的一位 好友将一支宝贵的14K钢笔相 赠. 王老向他要了一只滴眼药 水的小瓶,装上墨水,绑上一根 小绳, 插在衣服上面的小口袋 里, 小绳另一头拴在衣服扣子 上.同时,王老自制了几本64开 的小本子.写日记,记笔记,随 掏随写,一直写到了中原. 南渡黄河到洛阳时, 已经 写满了五六本.但连遭大雨,衣 服行李淋了个透湿, 王氏墨水 瓶 把小本子弄得墨迹点点.雨 过天晴.王老趁行军休息时间, 赶紧在太阳底下一页页地翻晒 着日记本.晒干后,字迹模糊, 一本本像泡发了的面包. 王老的那些日记保存了半 个多世纪,穿透了个人经历,穿 透了历史风云. 在文革中险些 被抄走, 苦苦哀求得以幸存. 1998年南下50周年, 王老整理 出版了这些十分珍贵的日记. 王老深情地说: 能在回忆 中把过去的价值挖掘出来,就 是有意义的. 那震撼人心的东 西,就是'
历史感'
. (王宜捷, 山东烟台人, 1929年10月出生.1948年3月南 下.1977年任湖南省国防科工 办副主任兼五机局局长、 党委 书记,1988年任湖南省国防科 工办主任.1994年离休.) 奉荣梅是我多年的朋友, 采访我很多次, 让我知道她的 人物专访写得漂亮, 可并不知 道她还在写散文. 当她把散文 集《浪漫的鱼》送我,我倒有些 意外:相识这么多年,经常一起 喝茶, 竟没在这方面透露只言 片语. 这是她做人的含蓄和低 调.读了这部散文集,我的最初 感想是:写得漂亮. 散文集由5个部分组成,表 现了她写生活全方位的体验和 思考.作为一个女性,她善于从 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题材, 在不起眼的细部感受生活,在 别人毫无感觉的地方, 她触摸 到了生命的肌理、弹性和温度. 她的文笔细腻而不小气, 跟小 女人散文完全不搭界, 在历史 的血脉、 文化的气韵和生活的 品位方面,表现出了优雅、从容 和大气. 从细微之处写出人生 的大气,这是她散文的气质.文 如其人,这也是她做人的气质. 从她的散文中, 我看到了她本 人,从她本人身上,我也看到了 她的散文.散文中生命的脉动, 就是她自身的生命脉动. 散文集中写得最精彩的, 还是作者对家乡道州的描述. 在这里,道州的历史,人文和山 水在气脉流贯之中融为一体, 表现着作者对生于斯长于斯的 家乡的深切体悟.在她的笔下, 一切历史人物有了生命的体温,濂溪先生周敦颐,道州刺史 大诗人元结,旅游家徐露客,道 州司马寇准, 近代大书法家何 绍基……穿过了时空的阻隔, 面目生动地向我们走来. 读这 些文字,我认识了遥远的道州, 心中那寂寥、空旷、偏于一隅的 道州,也变得清晰而近切起来. 在人文和自然的交汇处写 出生活的感悟, 这是作者写作 的敏感性.除了她的家乡道州, 别处的人文山水在她笔下 也显现出生命的气韵. 湘西、 大围山、 滴水洞、 周庄……有 了内心的敏感和激情, 触景皆 成文章.小桥流水,深宅大院,对芳兰、啜香茗,听鸟语, 观流泉, 吸纳山川灵气, 酿成锦绣文章. 作为副刊编辑, 作者还广 泛地感受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中的普通人、普通事,在她 的笔下皆有了色彩. 用方言谈 恋爱的情趣和隔膜, 左撇子家 庭的奇趣, 还有生活中点点滴 滴的爱恨情仇,她都信手拈来, 生动地显现于读者眼前, 今人 读之微笑、大笑、苦笑、欢笑. 文笔优美, 是这部散文集 的特点.试录一段: 登临道山两峰, 憩于太极 亭.道山左右翼以数峰,虎豹踞 而龙蛇走,龙山腾跃其东,豸岭 蛰伏其西, 都庞岭横蹙积岚沉 雾处.峰峦攒簇,或堰或仰,似 对道山膜拜.濂溪曳一袭葱茏, 蕴藻索蔓,纡屈东来,中分万亩 平畴, 荷塘缀星撒玉, 墟烟远 村,映带田塍如画. 我熟识作者, 但这是我意 料之外的文字. 我们这座城市是名副其实的 火炉 . 新住的电梯洋房整天空 调转个不停,但仍感不舒适,晚上 难以入睡. 我忽而想起老家的土屋来.我家的土屋是靠母亲养鸡换来的.在那 越穷越革命 的年代,是 不许有财富积累的, 弄得不好便 要被打成 新 生剥 削阶级 的 ,母亲生性就是个追求发家致富的人, 却不安分老是住在宗族祠堂 内.她对外打 着 自 养自食 的 幌子,办起了家庭养鸡的副业,做着 以蛋换钱建屋的梦. 但那时有蛋 却不能卖,到集市进行贸易叫 资 本主 义尾巴 ,是要被 割 挨批斗的. 母亲只能偷偷摸摸地走街 串巷, 提篮上门卖. 不知是天照 应 ,还 是运气好 ,几 年下 来 ,母 亲 不但逃避了 割资本主义尾巴 的 风险,还真的积攒了一点钱,便建 起了这 三正屋一厢房 的土屋. 夏日的土屋是凉爽的. 这大 概应与它的构造有关. 我的记忆 中,土屋有两种建造方式:一种是 把土做成砖块, 然后用砖块砌成 房子, 另一种是直接以土筑成房 子 .前 者更 美观,后 者更 经济.记 得母亲与父亲还曾为用哪种方式 建这土屋发生过一场 论争 .母 亲主张砖砌,父亲则主张筑墙.父 亲摆出一副 学究 的架势讲起了 阴阳学说 ,什么天属阳,地属阴, 以筑墙方式建的房子,墙体厚、用 土多,更有利阴阳平衡,夏日屋内 更凉爽.父亲言之凿凿,母亲只能 放让. 我是明白父亲的内心世界 的.他的所说虽有些道理,但成心 考虑的并非夏日的凉爽, 而是如 何节约花钱,让家里少背点债,因 为还有几个孩子要上学. 我家的土屋虽然没有人家的 漂亮, 但确实更凉爽. 它坐北朝 南 ,依 山傍水,即 使在 三 伏 之 天 ,既 没电 扇 ,更 不 可能 有空调,也不会像今天城里洋房这般燥热. 每到傍晚, 大地变得安静起 来,发源于对面山窝的凉风,穿过 一望无垠的碧绿稻田,吹入屋内, 让人好是舒适. 那时自然没有电 视、电脑这类玩意,晚饭后我兄妹 往往草草做完作业, 便要搬来小 凳子坐在母亲跟前, 听母亲讲孙 悟空、讲薛仁贵、讲穆桂英那些老 掉了牙的故事. 母亲一遍又一遍 地讲,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听,总是 津津有味.惟 有那《聊 斋 》中 的故事,我 们既爱听 ,又害怕,常 常一边听一边不断地把小凳子向母亲 跟前移, 最后全都一脑栽到母亲 的怀里. 这时母亲便会告诉我们 说: 这全是假的,安心去睡吧! 土屋自然也有它的不好,夏日 蚊子多便是最为突出的一点.这是 长期住在城里洋房的人难以体会 的.土屋的墙壁缝隙是蚊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