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645135144 2019-09-07
4

2014 年6月12 日 星期四 Tel押(010)

62580620 主编: 赵路 编辑: 张冬冬 校对: 王心怡 E-mail押news@stimes.

cn 创新驱动 引领发展 两院院士大会专题 杨老师, 您还记得我吗? 记者 远远看见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中国 工程院院士杨善林, 于是很热情地打 起了招呼. 杨善林是

2013 年管理学部新当 选院士.当选结果发布以后, 我曾经 电话采访过他.电话中的杨善林令人 感觉亲切和善. 后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与他 的学生―― ―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梁 梁结识.对于自己的导师, 梁梁很佩 服, 在他 眼里, 老师在工 作上很 玩命 , 对待学生很尽责. 种种印象叠合起来, 让我非常想 见杨善林本人, 今天恰巧遇到, 不能 就这么错过.不过, 尴尬的一刻也就 在此时发生了. 你, 你好…… 杨善林的脸上和 话语中充满了疑问, 他肯定是在大脑 中思索, 啥时候见过这个突然冒出来 的小姑娘. 瞬间, 我也有点尴尬了, 您不记得 我了, 我就是那个您当选院士时, 采访 过您的记者, 咱们通过电话. 哦, 好像是. 杨善林应该还是 没有想明白我是谁.在这种情况下, 我能做的就是赶快 遁 地逃走吧. 之后, 我又在会场或者饭厅碰到 了几次杨善林, 不过, 估计他已经记 住了我, 每次见面的时候都会冲着我 笑一下, 打个招呼.倒是我, 还觉得挺 不好意思的. 类似的事情, 在这次大会上发生 了不止一次,可能是我太热情了吧, 见到自己曾经采访过的, 或者比较敬 佩的院士, 总想过去打个招呼. 相见不相识 本报见习记者 王珊 小陆, 你好. 又见面了. 中午, 在 北京会议中心

9 号楼的餐厅外,一对 伉俪微笑着向记者走来.原来是 中 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院士夫妇. '

小苏州'

, 侬也来了啊. 黄旭 华的夫人李世英用上海话跟记者打 招呼, 吴侬软语听着倍感亲切. 这是一个月内,记者 第三次与 黄旭华见面了.

5 月24 日, 昆明, 在第十六届中 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记者初次见 到了黄旭华.眼前这位老人, 一头银 发, 和蔼可亲, 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升 级的话题有着自己的观点. 促进产 业升级, 科研和产业发展不可分割, 但是应该各有各的独立性,两者 的 结合 应该 建立在 独 立的 基础 之上, 而且不能去复制某个模式. 那一刻,记者 还不知道这位 说 话字字铿锵的院士,就是中国第一 代核动力潜艇总设计师. 有幸的是,

3 天后,记者又有了 一次深入采访黄旭华的机会―― ―跟 随中国工程院来到中船重工

719 所 对他进行人物专访.看似平凡的老 人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为什么能 够为国之重器研制隐姓埋名一个甲 子?为什么能够在那个一穷二白的 时代书写共和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的 历史?因为对黄旭华来说, 核潜艇就 是生命的意义. 没想到, 在这次院士大会上, 记 者又一次遇到了黄旭华. 虽然作为 资深院士可以不参加,但今年是中 国工程院建院

20 周年的大日子, 我 当然要来.

1994 年, 也正是中国工 程院成立的那一年,黄旭华当选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三遇 中国核潜艇之父

本报记者 陆琦 会场花絮 不能像管生产那样管科研

本报记者 陆琦 今天上午,两院院士齐聚北京会议 中心,听取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重要讲 话.近两个小时的报告曾两次引发全场 院士热烈鼓掌.其中一次, 刘延东在谈到 科研经费的问题时说, 项目在研期间, 年 度剩余资金可以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 用, 掌声随即响起. 为什么大家都鼓掌?就是因为科研 人员在科研经费的问题上吃尽了苦头.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会后向《中国 科学报》 记者表示, 现在释放了改革的信 号, 大家非常高兴. 钟南山说,过去科研经费下达得很 晚, 不到半年就要上报 是怎么用的 , 多 余的就要上缴,而且第二年再拨经费需 要参照前一年的使用情况. 这给科研带 来了很多困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个问题已经 给广大科研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 长郭东明直言: 科研不能按照生产来管 理. 他表示, 科研过程往往是未知的, 科 研过程中遇到困难、 问题在所难免, 不能 够一步一步完全按照计划来实现. 走一 走, 要调整. 而且, 不能说科研一定就能 成功,因此科研经费不能像生产那样一 成不变, 要求到时候一定要完成. 科研经费管理已经成为制约我们 国家科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郭东明说. 目前,科研经费管理有很多条条框 框.郭东明告诉记者, 现在学校里许多科 研人员都反映, 要作研究, 首先要花相当 多的时间弄明白科研经费到底应该怎么 用.大家都担心, 如果花不完, 就要被收 回, 那就没法作研究了. 这是人力资源的 一种极大浪费. 此外, 科研经费使用中 重物轻人 的现状也是院士们特别担忧的. 对科研人员的支持不单是无形的, 还要有形的. 钟南山说, 科研经费只能 用在仪器设备上,不能用于科研人员的 劳务费、 出差开支等.这肯定不合理. 在郭东明看来,真正的科研在于作 好研究, 而不是在于有多好的设备. 过去 大量经费都是买硬件, 忽视了软投入, 而 人力资源恰恰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 方面. 因此, 他建议科研经费中应该增加 人力使用成本.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 学教授王浚感慨, 现在科研人员的 人头 费 太少. 像我, 一级教授, 除去岗位津贴 等, 每个月就五千多块钱.那些四五级教 授就更少得可怜了. 年轻的科研人员都没有了积极性, 怎么办?王浚的回答很无奈: 其实目前, 就纵向课题而言, 我已经排得很满了, 完 全可以不用做横向课题,但我还是去积 极争取横向经费,并且鼓励年轻人参与 一些横向课题,为的就是在横向经费里 多给年轻人一些补贴. 纵向经费限制特别严, 作为课题组 长没有什么权力,这甚至都影响了科研 的顺利进行. 王浚说. 王浚专攻人机与环境工程,经常要 给航天部门做地面试验设备,这就涉及 土建、 施工等. 有的时候工程很急, 需要 在当地请一些临时工帮忙, 不给钱, 就没 人给你干.任务十万火急, 可是我这个课 题组长却没法从科研经费中拿出一些钱 给工人发工资. 王浚建议,科研经费中需要有一些 课题组长能够灵活掌握的部分,特别对 于一些工程性的课题. 切忌一管就死, 一 放就乱. 钟南山对此表示认同.他说: 科研 经费给了你, 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科研成 果怎么样, 而不是经费用得合理不合理. 不要管经费怎么用,按照计划能够给出 一个满意的答卷, 这是最重要的. 一定要按照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 和客观规律进行科研经费管理. 郭东明 强调. 解决 死读书 须靠长远之计 本报见习记者 王珊 工程科技人才存在着严重的供需 矛盾.

6 月11 日, 在中科院第十七次院 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