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思念那么浓 | 2019-07-01 |
31 岁的勐梭镇班母村村民岩平 经过培训, 成了村里的农机手, 替代用牛耕 作的传统方式. 现在我一个人干的活儿能 顶过去
20 个人. 岩平说, 今年他准备养几 头云岭牛, 要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从 不怕穷 到 争脱贫
2018 年, 西盟、 沧源两个佤族自治县 均实现脱贫摘帽. 这是全县人民艰苦奋斗换来的. 杨 宇说, 回望脱贫之路, 不怕穷曾是佤族脱贫 的最大障碍. 佤族过去实行原始共产主义, 有肉同吃, 有酒同喝. 这体现了佤族人的 质朴、 包容, 但也滋生了不求上进的惰性. 永广村一组是西盟县最偏远的村寨之 一, 距县城有
100 多公里. 近几年, 这个佤 族村寨通过发展肉牛、 中华蜂养殖等产业, 村集体收入迅速增加. 去年, 小组集体收 入有
84000 元. 老组长饿格领说, 这笔钱 按理说应该给村民平均分红, 但村干部商 议后却没有这么做. 这么直接发钱, 村民就不想干活了. 饿格领说, 村干部们决定在村里设置公益 岗位, 村民不光要把自己家房前屋后打扫 干净, 还要定期打扫村里的道路、 球场、 公 共厕所, 才能拿到分红. 以前村里到处是啤酒瓶, 有的懒汉甚 至不洗脸、 不刷牙. 饿格领说, 现在村里醉 汉、 懒汉基本没有了, 每条路都干干净净. 过去大家都争当贫困户, 现在谁说起自己 是贫困户都会害羞, 有手有脚就要靠自 己. 不好的生活习惯丢掉了, 优秀的民族 文化被更好地传承下来. 能歌善舞的水拉, 前不久参加了村里的民族歌舞队. 佤族人 爱唱爱跳的传统不能丢, 它能让大家拧成 一股绳. 他说. 人类童年・西盟佤部落成长记这是
6 月17 日无人机拍摄的西盟佤族自治县新县城. 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班哲村村 医娜普旺在给病人看病(6月15日摄) . 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西盟佤族自治县新厂镇永广村一组 老组长饿格领在新房收拾衣物 (6 月15 日摄) . 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云南三江并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工作人员 (左) 在西盟县的肉牛养殖 场查看肉牛生长情况 (6 月18 日摄) . 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昔日刀耕火种、茹毛饮血,如今脱贫摘帽、奔向小康.在祖国怀抱里,佤族实现了从 人类童年 迈 向现代文明的成长奇迹据新华社贵阳
6 月24 日电(记者施钱 贵)在贵州的很多山区, 过去农民种树主要 是为了卖木材, 而现在这些树可以通过碳 汇交易来增加收入, 他们幽默地称之为 种 树卖空气 . 近日, 家住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齐伯 镇关口村的卯靖发现, 自己的银行卡上多 了1164 元钱. 村干部告诉他, 这是他家
400 多株碳汇树一年的收入. 有这个政 策太好了, 只要在合同期内, 有人买就会 有收益. 他笑着说, 以前开动员会时说 种树卖空气 能挣钱, 自己还不相信. 贵州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也 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为了将绿水青山 转化为金山银山, 将林业碳汇转化为贫困 户的真金白银, 贵州开展了单株碳汇精准 扶贫试点工作. 碳汇树既能增加贫困户收入, 又能鼓 励大家种树, 改善生态环境. 贵州省发改 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7 年以来, 贵州探 索 互联网+生态建设+精准扶贫 的扶贫新 模式, 助力脱贫攻坚,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 建设生态文明. 据了解, 单株碳汇精准扶贫是将深度 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人工营造林, 选 择地块较好林地, 给树木编上唯一的身份 号码后拍照上传到贵州省单株碳汇精准扶 贫平台. 平台面向全世界致力于低碳发展 的个人、 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进行销售, 购碳资金全额进入贫困农民的个人账户. 关口村村委会副主任杨岭介绍, 作为 贵州省单株碳汇项目正式实施的第一个试 点村, 关口村共有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