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wl西瓜xym 2019-09-07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教学案例与名人名言汇编 教学案例与名人名言汇编 教学案例与名人名言汇编 教学案例与名人名言汇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研室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研室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研室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研室

2016 2016

2016 2016 年年年年11

11 11

11 月月月月2目录专题一 大学之道.

3 教学案例.3 名人名言.18 专题二 信仰之道.20 教学案例.20 名人名言.30 专题三 家国之道.32 教学案例.32 名人名言.40 专题四 人生之道.41 教学案例.41 名人名言.46 专题五 美德之道.47 教学案例.47 名人名言.54 专题六 践德之道.55 教学案例.55 名人名言.65 专题七 法律之道.66 教学案例.66 名人名言.73 专题八 法治之道.74 教学案例.74 名人名言.83 专题九 权责之道.84 教学案例.84 名人名言.90

3 专题一 大学之道 教学案例 案例 1:《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写给中国的一封信:我热爱这个国家》 认识中国:中国的力量和面临的挑战

1989 年,我第一次到中国,而今重来,眼前的变化让人难以置信.我所说 的变化无关经济增长,也无关摩天大楼,而是指中国国民的面貌.遥想当年, 中 国单调沉闷又缺乏信心,而今,这个国家生气勃勃,充满自信.

1997 年,作为新任英国首相,我主持了香港回归中国的仪式(正文也提到 了).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东道主中国人对国家的热爱和自豪.东道主告诉我, 他们会一直铭记我为香港回归中国所作的努力.事实的确如此.

2008 年,我出席了北京奥运会,当时的场面极为壮观.世界上有许多人对 中国所知甚少,对于这些人来说,中国似乎忽然间登上了国际舞台.整场盛会完 美无瑕. 不过我最感兴趣的, 还是成千上万的志愿者, 他们彬彬有礼, 举止谦恭, 竭力展示中国最好的一面. 记忆中,不同的时期浮现出不同的中国,但有两点始终不变:持续的进步, 永远的骄傲.对于每一个外来者,中国都有太多值得了解的地方. 写这篇前言,我的内心怀着深深的谦卑.现在,我会定期前往中国.这是一 种享受.这个国家和这里的国民令人赞叹.然而,每次重来,让我感触最深的并 非对中国更加熟悉, 而是仍然存在的广阔的未知领域.每一次探索都让我想要更 加深入.我始终意识到,还有太多东西尚待了解. 于是便有了这篇简短的前言,它是一个外来者对于中国及其未来的观点. 至少,它可以告诉中国读者,西方人如何看待他们. 我们先从一个矛盾开始, 它以双重方式引起了许多混乱.中国对自己的定位 是发展中国家,事实上中国也的确是.自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敞开国门以来, 中 国的进步极为显著, 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堪称史无前例.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减 少了五亿,贫困率由百分之六十五降至百分之四.即使参照国际贫困线,贫困状 况(尤其在农村地区)得到如此改善也是非凡的成就. 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 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且跃升为在世界上遥遥领 先的消费品、耐用品生产国:这些改变了中国的经济面貌.这也意味着,中国在

4 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角色改变了. 随着金融危机席卷西方,八国集团迅速增容为二 十国集团,中国的领导地位也得到了明确的承认. 然而, 中国的力量本身很容易蒙蔽视野, 让我们看不见中国人如何看待自身: 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我们眼中,中国是新兴的力量,她自信、豪迈,意志坚 定.的确,中国人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无比骄傲.但他们也知道,贫困在中国还 没有完全消除,贫困人口仍然为数众多;

知道北京和上海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 正如纽约和华盛顿不能代表美国;

知道与进步同样惊人的,是相伴而生的焦虑. 矛盾就在这里. 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的力量,中国人看到的则是中国面临的挑 战.领导层的注意力指向了国内,原因当然在于,中国面临的挑战与人类历史上 任何谋求发展的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同样巨大. 更何况,我们都关心结果.中国如何发展,如何找到自己的道路并且走向远 大前程, 这会深刻地影响我的孩子们,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塑造了我这一 代人的憧憬与情感.对于我们的世界观来说,这将是一个全新的维度. 政治改革:和平又稳定的进步 我们需要的是稳妥、可靠的渐进,不需要也不想要出现混乱,陷入动荡. 对 失控 的畏惧不仅来自那些有根有据地预见到失控前景的人,它同时也是一种 真正的担忧:如果失去坚强领导,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国度该何去何从,遵循什么 样的原则? 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满着不确定因素的世界上, 中国领导层对稳定的强调才应 该得到理解.他们知道,中国必须变革.事实上,在短短二十年间,中国已经发 生了急剧的变迁. 然而, 即将到来的转变才是最为剧烈的, 这一点他们同样清楚. 表象之下是密切的探索与激烈的争论, 想弄清怎样才能既实现转变又不至于影响 稳定,而维持这种稳定对他们、对我们都有好处. 话虽如此,政治中还有一个永恒的托辞:每一种政治体制都是独特的.已经 记不清有多少次,这个国家或者那个国家的人对我说: 我所面临的情形不同, 这个国家很独特. 这样的话几乎总是错的:在世界上,的确有一些国家实现进 步的经验是普遍适用的.中国规模庞大、国情复杂,这些都很独特,但我想, 上 述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适用. 如前所述,我提出这些想法时心里满是谦卑.它们是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经 验,中国必须作出判断,看看这些经验是否能为己所用. 显而易见,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需要时间.但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中国已经 排除了 文革 的余毒,重整旗鼓,表现出新的气象.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应对 继续变革的压力,这种压力随着国家日益繁荣必然会浮现水面.多数中国人都看

5 重稳定,认为稳定是改善生活水平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新的社交媒体、出行方 式和互联网的出现,中国的新兴中产阶层必然会要求更多的话语权和其他权力. 中国有一个优势可以利用. 对于共产党来说,只要在吸纳党员和章程规定方 面接受新的思想、新的声音,并且最重要的是与新兴中产阶层互动,它就能不断 地与人民保持接触.换句话说,党的发展成了政治改革的核心.如果再与权力下 放――包括在地方上对于某些职位实行直接选举――相结合, 就能提供渐进的道 路,走向更多的政治开放并承担更大的政治责任. 最重要的是,它让人民看到,和平又稳定的进步之路是存在的.我关注的焦 点在于强化党的能力,让它成为这个过程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调控者.中国的 领导层是睿智的,既有聪明才智又有创造能力,足当此任. 惠及所有人的经济繁荣:中国的第三条道路 中国面临的经济挑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对宏观问题,重新调整以促进消 费,管理货币,并避免经济过热或投机泡沫.所有这些方面都很棘手,要求格外 小心,并且要求具有高度的智慧.但它们属于是非问题,也就是说,它们是必须 作出的判断. 这样的判断可能很好, 也可能很糟, 但都不会决定中国的经济模式. 我感兴趣的在于后一个问题. 中国面临的挑战,是要提出一种意识形态,它秉承

1949 年以来新中国的社 会主义之根,同时又允许自由企业的繁荣发展.尤其是,在市场与对社会平等的 要求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我们对此都不陌生.当前,随着对金融危机的后果 深入思考,这种紧张关系正在撕裂西方社会,尤其是欧洲. 欧洲的论战焦点在于金融危机如何发生以及如何走出危机. 观点总是趋向于 两极:一方为欧洲传统的社会模式辩护,另一方则声称这种模式已经不堪重负.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 那些在政治上处于右翼的变革派正在赢得这场论战.高赤字 使人们对支撑这种模式的高税收心怀恐惧;

另一方面,人们又普遍认为, 市场 已经失败了.不过,左派似乎认为解决之道在于赋予政府更大的权力――这同样 不得人心,因此,即便是市场失败也没有将公众推向左派阵营. 我仍然相信第三条道路的政治主张, 这是我本人以及克林顿总统在执政期间 提出的. 它的精髓并不是简单地在国家与市场之间寻找平衡,而是将两者结合起 来, 利用双方的力量结成同盟.这是让私营经济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私营经 济是任何成功的经济体系的必要元素, 政府会在其中通过物质支持为穷人提供机 会,让他们能够踏上功成名就的阶梯.我想,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来说, 这样的第三条道路意义尤为重大.

6 如果人们看到富有的精英志得意满,转回头却看不到改善自身状况的希望, 问题就来了.换句话说,不平等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没有同等的机会去寻 求成功. 因此, 在我身为英国首相的十年期间, 我们关注的焦点就在于如何改善机会. 答案是: 不要阻止人们致富,应该致力于为穷人或弱势群体改善自身状况消除障 碍.要这样做,我们就不得不彻底改造革新性的政策,并且对福利和公共服务体 系进行改革.此前,这些体系在结构上高度整体化、 一刀切 ,既笨重又官僚. 在当今世界,面对今天的技术,这样的结构已经无法发挥作用.于是很自然地, 那些具有负担能力的人便离开体系,自行购买现代服务.不平等由此........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