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ksr 2019-07-01

请参与过 《戴震全 集》 出版的方利山来写戴东原;

请儿时 在唐模钻过许承尧故居假山洞的汪大 白来写末代翰林;

请西泠印社社员董建 来写篆刻家巴慰祖;

请张逢铿的侄子来 写他的伯父;

请八大家祖屋的现主人写 他的祖父.如此, 对某个名人有一定研 究积累的学者悉数参与了进来, 缩短了 时间, 提高了质量.我因市文联先期 《黄山》 杂志每期刊登一个名人故居, 也 陆续编写了

8 篇.影像, 除资料老照片 外, 主要由我完成, 从2015 年到

2018 年, 前后四年系统完成名人故居的影像 采集.

三、

400 余幅图片, 刷新徽文化研 究的呈现方式. 以往徽文化研究的成果, 大多采用 文字呈现, 影像基本是插图式的.影像 好的也有, 如张建平 《捡拾历史的碎片 ――徽州》 是画册式呈现, 《徽商大典》 的配图等. 此次 《徽州名人故居》 , 不是一本画 册, 也不是以文为主插图为辅那样的 书, 而是一本图文两轨并行不悖的图文 书, 从视觉上看, 影像约占 60%强. 书中

400 余幅图片是从数千张记 录稿中选用的.在拍摄过程中, 我尽量 做到几点: 一是拍其全;

二是拍客观, 即 文献;

三是拍其变, 如王茂荫;

四是拉开 拍, 即由故居延至故里, 如柯庆施故居 ――水竹坑, 祁门胡元龙故居――培桂 山房. 编辑过程颇费周章.徽州名人故 居其基本式样是徽州民居, 少数是纪念 馆.民居无非是院子、 厅堂、 卧室、 厨房.集合在一起, 难免有重复感.编辑 过程, 反复考量, 几易其稿, 最后确定 先做加法, 后做减法;

选其不同, 放大 细节 的思路.如罗应鹤故居删去厅堂 用其大灶,宝纶阁放大明代彩绘,等等.在某个名人出场前, 以其故乡的大 山水作引, 以喻 地灵人杰 .总之是想 以更好的视觉呈现刷新徽文化研究的 方式, 也不知做到没有. 【文化广场】 第7版文化艺术2019 年5月14 日 星期二 www.huangshannews.cn 星空下的记忆星空下的记忆―― 《徽州名人故居》 主编说 倪国华 【文化徽州】 本 本版责 版责任编辑 任编辑/ /胡玉琪 胡玉琪 E E- -mail:hsrbhyq@ mail:hsrbhyq@163 163.com .com 很多年不曾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 了, 翻开书的第一页, 心就被拽得紧紧 的, 疼痛, 缺氧.中途不得不放下书, 做 点别的, 让自己放松一下, 舒一口气. 很快又拿起书, 接着读下去.读这书就 像受虐, 被逼到一堵石壁上, 想逃, 又无 处可逃.恐怕大多数读者都有这感受 吧. 在我狭隘的理解里, 写作有两种, 一种是能滋养作者的, 另一种则是损耗 作者的, 把作者的心挖空, 让作者的血 流干. 我尽量让自己成为前者 (有时也不 可避免成为后者) , 我不想被自己所写 的东西伤害.我宁愿选择避重就轻, 或 者对重的部分轻描淡写. 不知道 《姥娘》 的作者在写完这部 作品后, 有没有大病一场.如果是我 ……啊, 这个假设不成立, 很多时候, 我 连面对生活真相的勇气都没有.我愿 意成为前者的另一个原因, 就是我没有 成为后者的力量和勇气.那样的写作 太需要力量了, 那该有多么强大的内 心, 得把自己当成一块生铁, 在火里烧, 任锤子砸.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 但我觉得它更 应该归类为长篇非虚构散文.纪实文 学离现实太近了, 太近了就难免生硬, 要求它必须贴在地面, 不能凌空飞翔. 而文学的审美性, 有时就是在飞翔中体 现的. 《姥娘》 是直面现实的写作, 但它在 疼痛中, 竟然也能带着读者进入一个诗 性空间, 在斑驳的光线里穿越, 低飞. 这个诗性空间是作者的语言构筑的. 语言太重要了.其实这是一部什么题 材的作品并不重要――纪实也好, 散文 也好, 小说也好, 都不重要.只要它的 语言是有磁力的, 能强烈地吸住读者, 进入它的空间, 能俘获或者说征服读者 就可以了.这就是作品的魅力. 在读《姥 娘》 的过程里,我手里拿着一只铅笔, 我在很多段落上划了横 线, 这些段落是可以单独摘出来作为 经典美文发表的.说它们是美文, 也许不准确,美文总给人雕琢的感觉.而它们显然不是.它们之所以美是作 者愿意花笔墨去细致地刻画, 去营造 气氛, 烘托场景, 哪怕细微之物也能在 作者的笔下得到妥帖的置放, 比如这 段: 下午的阳光透过枇杷树叶间的缝 隙, 落在两个女人的衣衫上.它在她 们的头发上, 眼眉上, 脸腮上, 膝盖上 静静跳动, 随后就滑落在地上的针线 匾子里了.是的, 所有的阳光似乎都 被针线匾子盛起来了, 那些针啊线啊 布头啊废弃的纽扣啊都漂浮在阳光的 水面上了.可是经不起从针线匾子的 缝隙里一点一点地往下漏, 很快就漏了 一地. 一部作品, 它的迷人之处就在这些 地方, 在看似与主题无关的闲笔上. 《姥娘》 的主题太沉重了, 而这些时常出现 的闲笔就像透气孔, 给作者也给读者以 喘息的空间. 《姥娘》 的主题是什么?是一个家 族百年来的兴衰?是一个女人穿过这 百年孤独的命运遭际?是亲人之间的 相互喂养、 捆绑、 爱和怨怼? (哦, 我们的 亲人总是这样, 在灾难中不离不弃, 之 后又背叛和仇恨着. ) 这部作品的后半 部更多是写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怎样对 待那些丧失了自理能力、 需要陪伴、 被 病痛折磨、 渴望死亡又恐惧死亡的老 人, 怎样安抚他们呢?不仅是身体的安 抚, 还有灵魂的安抚. 这部作品的主题不是单一的, 而是 多重交织的, 好在作者在处理它们时没 有手忙脚乱, 作者一直很沉着, 有耐心, 像背负着十字架的受难者, 又像忏悔 者, 同时也是审判者, 审判自己, 审判亲 人. 不知为什么, 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 想到是枝裕和.如果让今年的金棕榈 奖得主、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来拍这部作 品, 会怎样?是枝裕和是善于探索生命 真相的, 拍摄的也多是大时代背景下的 家庭题材, 是冷的, 暗的, 撕裂的, 疼痛 的, 然而又不乏人性的暖意与光泽. 这部作品有三章, 最后一章 死亡 最短, 只占整部作品的十分之一.然而 这章的现实意义也是最强的.能感受 到, 作者在写这一章时面对的既是姥 娘, 也是每一个生者. 每一个生者都将面临死亡, 陌生人 的、 熟人的、 朋友的、 亲人的、 自己的. 死亡作为生命的部分是需要被尊重的, 就像一首交响曲的结尾部分, 它不能被 漠视、 被仓促对待, 草草了结. 如何面对死亡是需要学习的.这 几年我看过一些这方面的作品―― 《纳 棺夫日记》 《一个人的朝圣》 , 韩国电影 《诗》 , 还有一部获过金棕榈奖的法国电 影 《爱》 . 看这些, 一方面是被它们的艺术性 吸引, 另一方面就是为了让自己学习, 如何向死而生――尽管艺术作品表达 的那些不及真实生活的十分之一, 但至 少, 有一个可以让我们预先了解的途 径. 疾病、 衰老和死亡, 这是我们避之 唯恐不及的, 但躲避只会加重我们的恐 惧, 而恐惧对灵魂来说就是折磨, 是沉 重的枷锁. 其实恐惧就源于我们自己的心魔.当我们了解了之所以恐惧的那些, 消除心里的障碍, 就会释怀, 在心灵上 获得平静, 而当平静来临的时候, 也就 能从容面对生命这枚银币的背面了. 一枚银币之所以有它存在的价值, 是我们拥有它的两面.仅有正面, 是不 够的. 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 ――评刘剑波长篇纪实文学 《姥娘》 【遵路识真】 前不久, 刘海粟十上黄山艺术文献展 在中国徽州博物馆展出, 笔者由此回忆 起当年采访第十次上黄山的刘海粟大师一事.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