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lay 2019-07-01

3 感受风寒 ,治宜疏风散寒 ,理气化湿 小儿脏腑娇嫩, 藩篱不密, 易为外邪所侵.因 脾胃薄弱 ,不耐受邪 , 若调护失宜, 腹受风寒 ,寒邪 客于肠胃 ,寒凝气滞 , 脾受邪困, 运化失职 ,升降失 调 ,水谷不分 ,合污而下 ,故见泄泻.临床症见: 泄 泻清稀 ,粪多泡沫 ,臭气不甚 ,肠鸣腹痛,得热痛减, 或兼恶寒发热 ,舌淡,苔白腻 .治宜疏风散寒,理气 化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苏叶、白芷 、 生―7―第4卷 第 1期 2008年 1月 中医儿科杂志J.PEDIATRICSO FT C M V o l .

4 N o .

1 J a n .

2008 姜疏风散寒, 芳化湿浊 , 升清降浊;

大腹皮 、厚朴行 气化湿 ,散结消滞 ;

陈皮、 半夏健脾和胃,调理气机, 化湿导滞 ;

白术 、 茯苓健运脾胃 ,化湿止泻 ;

桔梗宣 肺利膈 , 既利于解表, 又益于化湿;

甘草、大枣调和 脾胃, 兼和药性.腹痛甚加木香 、 砂仁理气止痛 ;

兼 湿滞加山楂 、 神曲消食导滞 ;

小便短少加泽泻、猪苓 渗湿利尿.诸药相伍 ,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 清升 浊降, 气机通畅, 诸证自愈 .

4 湿热蕴结 ,治宜清热燥湿 ,理气活血 脾主湿 ,喜燥恶湿 ;

胃主燥 ,喜润恶燥 .脾胃同 居中州 , 共同主司水谷运化.湿易伤脾, 所以有 "湿多成五泄 "之说.夏季暑热亢盛, 雨水多 ,或夏 秋之交 ,热盛暑湿亦多 ,湿热交蒸,形成暑湿或湿热 病邪.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 更易感触外邪而 发病.此时脾胃功能呆钝, 运化功能失司 , 多致完 谷不化 ,湿邪滞留 ,湿浊内生,郁久化热,酿生湿热, 进而下注肠胃 , 腑气不利, 气血凝滞 , 血瘀挟湿挟 热 ,壅滞肠道 , 伤及肠络 ,化而为脓.故临床多见: 泻下稀薄 ,水分较多, 或如水注 ,粪色深黄而臭 ,时 有腹痛 , 夹有少许黏液 , 小便短赤, 食欲不振 ,或肢 体倦怠 ,发热, 舌红 , 苔黄腻.证属中医 "痢疾 "范畴.本证是由脾胃进而影响于肠,病机重在湿热蕴 结 ,热毒熏灼肠胃气血 ,故治疗重在调理脾胃气机, 清热利湿祛瘀 .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方中 葛根升阳生津 ,解肌祛邪止泻 .黄芩、黄连清热燥 湿且止痢,加白头翁清血分热毒而止痢.腹痛腹胀 明显加枳壳 、 陈皮 、 砂仁、 木香、鸡内金 、 焦三仙健脾 消食, 行气导滞 ,缓急止痛;

腹痛甚者加白芍 、 木香 以理气缓急止痛或延胡索活血祛瘀止痛;

呕吐频者 加半夏 、 生姜汁以降逆辟秽 ;

舌苔腻、食滞加焦楂以 助运化 ;

小便色赤而短者加滑石 、 甘草以清热利湿;

发热加连翘清热解毒散结;

湿邪偏重 、 脘闷纳呆 、 口 不甚渴而舌苔厚腻者加厚朴 、苍术以行气燥湿, 藿香、佩兰 、 薏苡仁健脾胃而祛湿化浊.

5 脾肾阳虚 ,治宜温阳健脾 ,补肾祛湿 久病不愈 ,反复发作, 脾病及肾, 或肾阳虚损, 湿从寒化,泄利不止, 形成 "久泻" 、"肾泻 ".临床 症见: 久泻不止,食入即泻, 粪质清稀 ,完谷不化 ,或 五更泻 ,排便滞下不爽 ,粪质白黏湿冻 ,腹胀肠鸣, 神疲乏力 ,或见脱肛 , 形寒肢冷, 面色黄白 ,纳呆食 少 ,精神萎靡 ,睡时露睛 ,舌质淡 ,苔白 .久泻伤阳, 阴亦暗耗,脾虚不运,肾阳衰微.治宜温阳健脾 ,补 肾祛湿 .方用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 .附子温 脾肾,助气化 ,行阴水之停滞 ;

干姜温脾阳, 主运化, 散寒水之凝滞 ,温中焦脾胃而祛里寒 ;

补骨脂温肾 健脾,为壮火益土之要药;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