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52276522 | 2019-07-01 |
44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8 落了这份芳香的诗意 .与之对比,城市生活让 人觉得无奈, 人并不比它们(树)幸运,也许 还更可怜, 明知生存面对的种种威胁何止空气里 的毒素, 却仍怀着侥幸的心理, 给自己制造各种 不能挪动的理由: 想逃, 逃往何处?若真有干净 的去处, 又如何割舍名利、 责任和爱的牵绊?只 好躺在异乡的静夜里, 细细怀想娘家的花园. 心 魂在梦里跋山涉水, 奔向那个树喜欢、 我也喜欢 的地方 .这份纠结恰恰是现代人普遍的情况, 一份有情怀的思索. 《水下六米的凝望》 由与父母一起游览一月 的湘湖展开,写到湘湖 最像水墨画的,甚至比 水墨画更美的 身姿, 四个月后湘湖 已显丰满 的绿意. 作家 站在湘湖水下六米处与八千年前 的独木舟对视 ,联想到了祖先远古的生活,以 及作家的故乡和 根 .由根联想到了现实乡村 的无根状态, 在灵魂深处,每一个人都正在失 落却又拼命想要寻回的东西 , 表达了怆然与感 伤的情绪.结尾处,湘湖灵魂之鸟的复活,飞回 那个懂得节制与蕴藏的季节 , 让人不断地思 索回味与探寻. 《姐姐, 今夜我在千岛湖想你》 有浓浓的情 感. 姐姐,一直忘了问你,就像鱼回到水里, 你在老家的稻花香和溪流声里,睡得踏实些了 吧?你在梦里, 收到我的思念了吗? 对普遍性 经验进行了个人化的艺术处理, 来自千岛湖的普 通人――姐姐, 成了乡情的象征, 思乡情感的具 象化. 苏沧桑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以 真 为 基础,努力将 善 与 美 结合起来,思想情 感的昂扬向上, 语言表达有古典气息, 力求诗化 唯美, 任情率性的柔软书写中, 透露出一种英气, 是力与美的结合.苏沧桑散文的结尾带有总结 性, 尽量打破无节制拔高升华的模式. 苏沧桑散 文的情感不作假, 具有超越性价值. 这种写作没 有那么多的苦难呈现,却有对生活的充分享受. 这可能和她的情怀有关,和她的学养相联.
二、环境,发展,忧虑之思 生态写作是苏沧桑散文的一个亮点. 《所有 的安如磐石》 以 生态 的名义, 重新回望磐安, 展露的 从容不迫、安如磐石的幸福感 ,童话 般的世界构成作家追寻的 理想镜像 .这样的 散文才是呼吸着的,鲜活生动,让人意犹未尽. 《鱼眼》 从日本
2011 年地震海啸的大事件谈起, 铺天盖地, 大信息量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作者之 意并不在堆砌事件,而是通过核心形象 我,鱼 缸里的三条金鱼,脚旁的两只小狗 ,还有一只 苍蝇, 速写 人与环境、人与动物的关系,告 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 人类的一切努力,原本 都为追求幸福.而当努力等同于算计、争抢、掠夺, 当努力不是为了生存而为领先, 当人祸烈于 天灾,幸福早已不再是真正的幸福了 .苏沧桑 深刻理解生活的意义, 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汲 取创作营养. 《抵达》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宁静的 慢节奏的生活状态. 当我想着故乡的河水时, 我的心是安宁的, 因为, 无论我在城市里走得多 快,我的血脉仍是慢而静的 .家乡,水,桥, 父母,都是温馨的慢节奏的,也都和幸福有关. 从万安桥上船, 岸上车水马龙中的人们看过来, 我们多么像古代的人, 慢慢地顺水而过, 去生计, 去赴约, 去出嫁, 去悲欢离合. 这么慢, 这么静, 他们会羡慕吗? 《那水那巷那情》对江南水乡 乌镇的水巷、水阁、高桥、水上市场进行如诗如 画的描写, 水乡的水,水乡的巷,水乡的一切 在眼里重新模糊, 如一首纯朴的田园诗, 只留给 我一个淡淡的影子 ,追忆美好童年的慢生活. 作家希望生活节奏、 发展速度慢下来, 更多为弱 者提供人性化服务, 提升人的整体素质. 这种生 活态度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观, 是一种良 性的生存状态. 《与海成说》 以女性的敏感对大海做了细腻 独到的描摹. 海的温和与静美, 海的狂野与霸气, 经过她的倾情描写, 很是感人. 而对父亲更多了 一份怀恋的深情,大海与父亲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