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wtshxd | 2019-09-06 |
第一节 与主要国家的双边科技合作
一、中美科技合作
二、中欧科技合作
三、中国与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的科技合作
四、中日韩科技合作
五、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
第二节 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
一、主导的国际大科学计划进展顺利
二、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计划
第三节 国际科技合作能力建设
一、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二、国际合作基地和联合研发机构
三、国际人才引进和合作
四、科技外交官服务行动
第四节 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与科技援助
一、中非科技伙伴计划
二、与周边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三、对外科技培训
234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10
2010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 十一五 期间,中国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深化,初步形成平等 合作、 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国际科技合作的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加强, 组建了
19 个部委参与的部际协调机制;
国际科技合作经费大幅增 加,2010 年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 经费达到近
16 亿元人民 币,是2006 年的
5 倍以上;
建成了一批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合作基 地,基地数量已达
200 多家;
通过实施 千人计划 等人才引进和 合作计划,引进了大批世界一流科研人员;
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试 验反应堆计划(ITER)等一批前沿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并牵 头组织了中医药国际合作计划、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合作计划 等;
积极开展国际科技援外,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科技能力.通过 国际科技合作,中国在一些前沿技术领域与世界领先国家处于同等 发展水平,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跨越发展.
第一节 与主要国家的双边科技合作
一、中美科技合作
2010 年,中美科技合作的高度进一步提升,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除继续推进能源领域合 作之外,环境、医药卫生、航天领域的科技合作也取得新进展. 科技合作成为中美高层外交的重要议题,科技合作机制又上新高度
2010 年5月,中美两国政府建立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中国国务委员刘延东和美国国务卿 希拉里 ・ 克林顿共同担任机制的主席.该机制是两国政府在教育、科技、文化和体育领域最高级 别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是科技在中美高层外交中发挥作用的重要舞台.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 对话期间,科技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两国主管部门签署了多项合作文件,达成了
26 项具体成果,
235 第十四章国际科技合作2010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 内容涉及能源、环境、科技、卫生等领域.10 月,首届 中美创新对话 在北京举行,这是中美 在创新、科技、产业等领域搭建的一个全新的沟通机制,两国的政府官员、企业家代表就中国的 自主创新政策、中国和美国的投资环境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切实增强了两国之间的理解. 能源领域合作交流密切 能源是中美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2009 年启动的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在
2010 年 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中美双方确定了清洁煤、清洁汽车、建筑节能三个优先领域的产学研联盟, 就中心的运行、管理和未来工作计划等达成了初步共识.在此基础上,中美开始探讨在医药卫 生等领域共建联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与美国能源部于
2010 年进行了多次高层互访,为在能 源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1 年1月双方签署了《能源科学合作议定书》 ,内容 涉及核物理、核能科学、基础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高能物理等领域. 环境、医药卫生、航天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 美国环境保护署与中国环境保护部签署了《环境领域科学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 ,确定在空 气污染、水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源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与中国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委签订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健康科学领域开展人才培养和交流、双边学术研讨会, 以及实质性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双方还将分别出资
300 万美元资助癌症和传染病等方面的联合 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访问中国国家航天局、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希望与中方在月球及 行星科学活动领域开展合作,双方同意将采取积极务实态度,扩大和深化航天领域的合作.
二、中欧科技合作 中欧科技合作丰富了双边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成为双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 年, 中欧科技合作快速发展,合作更加务实. 中国与欧盟的科技合作 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中欧科技周和第八次中欧能源合作大会成功举办,中欧签署了《关于 中欧创新型中小企业能源科研与创新的联合声明》 ,并确定了双方联合研发活动和合作项目等.
12 月,第三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在北京召开,中欧商定继续深化在节能、能效、低碳能源领域 的科研技术合作,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欧盟研究总司签署了关于《共 同征集合作研究项目的行政安排》文件,双方将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征集合作研究项目,采用 中欧科学家共同申报项目、中欧评审专家联合评审、中欧双方共同做出资助决定的方式,资助 中欧科学家开展实质性的合作研究.
236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10
2010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 中德科技合作 中德科教年 2009/2010 历时一年, 涵盖
150 余项活动, 加强了双方产学研各界的广泛联系.
2010 年7月,中德签署《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 ,明确提出支持设立 中德替 代动力平台 ,加强电动汽车领域合作.在此框架下,中国科学技术部与德国教研部启动了在汽 车结构、 驱动形式、 车载能源、 智能控制等方面都有极大创新的新型电动汽车(uni-car)研发项目, 并在上海成立了中德电动汽车联合研究中心 ;
结合中国的 十城千辆 工程和德国的 区域示 范项目 ,中国科学技术部与德国交通部开展了武汉市与德国北威州就电动汽车市场准备和市场 引入的示范项目;
与德国经济技术部开始商谈电动汽车消费模式的合作事宜.除电动汽车领域外, 中德科技联委会还商定在气候变化、 节能环保、 技术转让等方面拓展合作, 积极推动产学研联合, 在重点领域建立科学战略联盟.中国科学院与德国科研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与德国马普学 会签署了《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二期合作协议》 , 将在基因组学、 表观遗传组学、 功能基因组学、 计算生物学、生物统计、生物数学等重点方向开展合作 ;
与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 继续推进合作,决定在能源和环境研究等领域建立战略伙伴小组,共同进行合作研究,并大力 加强人员交流互访,提高合作研究效率. 中意科技合作 中意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促进产业研究和开发的技术创新合作协定》 ,支持两国企业间的 技术创新合作.根据协定,合作双方必须是两国的企业,企业资金投入必须占合作项目经费的 50%以上.中国科学技术部与意大利创新部设立了专门的创新合作机制, 推动中意技术转移中心、 中意设计创新中心、中意电子政务中心的建设,中意技术转移中心旨在推动两国高新中小企业 的技术和创新合作,中意设计创意中心主要推动与意大利开展工业、建筑规划、时尚、交通工具、 新媒体设计及创意合作项目,中意电子政务中心主要通过政府合作平台扶持中方企业在意大利 及欧洲的发展.中意还签署了 《可持续交通合作备忘录》 和 《创新框架协议》 , 以促进在清洁汽车、 中小企业领域的合作. 与其他欧盟成员国的合作 中国科学院加强了与英国研究理事会的合作,双方共同协商资助其下属科研机构和大学开 展合作研究.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和中国科学院经过公开征集项目和专家评审,资 助了
5 个项目的合作. 中法创新集群论坛 召开,促成了多项实质性的产业化合作项目.中芬 科技合作联委会签署了《ICT 战略联盟合作备忘录》 ,基于 Livinglab 的智慧创新网络、数字生 态城项目及纳米战略合作稳步推进.中奥政府间科技联委会提出要重点深化两国在生物医药和
237 第十四章国际科技合作2010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 中医药领域的合作,确定了未来两年间的
24 个合作项目, 中奥科技园 已进入设计招标阶段,
2014 年建成后将有力地推动中奥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中瑞(士)科技联席工作组第五次 会议决定重点突出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先进制造、 材料科学等重要领域的合作.中瑞(典) 下 一代通信和网络 合作计划顺利实施.中荷政府间科学战略联盟计划(PSA)和联合主体合作研 究计划(JSTP)在半导体照明和家庭医疗等新兴产业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国科学院与荷兰 皇家科学院、荷兰科学基金组织合作开展联合科研主题研究项目.
三、中国与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的科技合作 中国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范围继续拓展,开展了从技术研发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全面合作. 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科技合作分委会第十四届例会商定,今后双方将进一步扩大在高技术 和创新领域的合作,并积极探讨共同实施大型科技创新项目、吸引两国企业参与合作、加强双 方大型科研仪器和设备的共享、在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方面开展互利合作等问题.同时,中国 与俄罗斯继续推动在纳米、输电技术、焊接工艺、激光、机器人与自动化控制、新材料等领域 的项目合作.目前,双方共同支持的若干联合研发创新项目进展顺利.此外,中国科学技术部 和俄罗斯纳米技术集团公司商定将支持双方对口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纳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产 业化方面开展实质性的项目合作,共同推进纳米技术研发成果的实际应用,并进一步拓宽市场.
2010 年5月,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首届科学技术部长会议正式启动成员国科技合作机制, 图14-1
2010 年5月16 日, 机器人 亮相中俄机电展销会
238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10
2010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 决定建立上合组织科技部长定期会晤机制,并设立常设科技合作工作组,同意遵循优势互补、 合理分工、注重实效、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开展多边合作研究,联合组织举行培训班、研讨会、 展览,建立创新机构、实验室和科学中心,共同培养人才等,并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能源和节能减排、生命科学和技术(包括农业技术) 、纳米技术和新材料、信息和通信系统确定 为多边科技合作优先领域.
四、中日韩科技合作 中日韩三方合作 科技和创新成为中日韩三国合作的重要内容.在2010 年5月召开的第三次中日韩领导人会 议上,三国首脑第一次就科技和创新领域合作发表联合声明――《中日韩加强科技和创新合作 的联合声明》 ,同时举办第一届中日韩青年科学家研讨会,60 多名青年科学家就绿色发展的相关 技术与政策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会议还发表了《2020 合作展望》 , 对三国各领域合作进行规划, 特别提出要扩大中日韩联合研究计划的规模,以支持更多的科研人员开展实质联合研究. 中日科技合作 第十三届中日科技合作联委会确定了
160 个项目,中国科学技术部与日本文部科学省商定第 二轮联合研究计划,确定
2011 年合作领域为减灾防灾,扩大气候变化合作项目数量和规模,并 探讨中日产业技术合作.中国科学院与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签署了合作 意向书和备忘录,决定在智能电网、太阳热利用技术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开展项目合作.中国科 学院与东京大学续签
5 年合作备忘录,双方除继续在生命科学领域加强合作外,还将进一步在 物理、化学、材料、信息、农业等领域开展合作,继续共建 中日结构病毒学与免疫学联合实验 室 和 中日分子免疫学与分子微生物学联合实验室 . 中韩科技合作 中韩高能密度激光物理联合研究中心和中韩防治沙漠化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等高端合作 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
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
6 个联合研究项目进展顺利 ;
第三届中韩科技 创新论坛和首届中韩创新型中小企业技术展示洽谈会成功举办,共有
24 个项目签约,技术交易 额9099 万元.
五、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 中国科学技术部与加拿大安大略省研究与创新厅决定,未来
5 年间双方各出资
500 万加元
239 第十四章国际科技合作2010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 支持合作研究项目,中加政府间合作研究计划第三轮
11 个项目、中国科学技术部与加拿大魁北 克省合作研究计划第二轮
7 个项目,以及中加卫生健康合作研究计划第一批
6 个项目也在继续 执行.中澳科技合作特别资金项目
13 项,科学技术部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首批
5 个合作研 究项目执行顺利.中国与以色列签署《关于促进产业研究和开发的技术创新合作协定》 ,建立了 面向企业的国际科技合作机制.中国与新西兰成立战略研究联盟,双方同意继续加强在新能源、 食品安全、环境等领域的合作,并决定建立中国与新西兰合作研究基金,在未来
3 年内共同出 资1000 万人民币,支持联合研究项目.
第二节 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
一、主导的国际大科学计划进展顺利 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TPE)
2010 年,中国牵头的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TPE)取得重要进展.首先,联合有地缘优势的 周边国家参与 TPE.在尼泊尔进行了气象、冰川、水文、树轮、微生物和同位素的综合考察,并 完成了尼泊尔定点野外台站的建设.组建 塔吉克斯坦-中国帕米尔研究中心 ,实施了帕米尔 高原冰川气候环境初步考察 , 选定了杜尚别塔吉克斯坦首都综合观测站的站址,作为青藏高原研 究所慕士塔格综合站的跨境对比站,综合站位于帕米尔高原的慕士塔格山,海拔
7 546 米.与巴 基斯坦空间与高层大气研究委员会确立了未来
5 年合作研究计划.其次,与美国、德国、冰岛等 有技术优势的西方国家进行合作.与美国积极筹划关于青藏高原古气候的新的合作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