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ksr | 2019-07-02 |
这5位嘉宾, 有台湾83岁老兵, 20多年来一次次跨越台湾海峡, 将100多位台湾老兵的骨灰抱回大陆老家安葬;
有台湾知名人士, 多年来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 更是岛内反 台独 的先 锋;
有在闽台商, 用企业成长故事来解读台企在大陆壮大的原因;
有大陆青年, 因为一笔业务与台湾老兵夫妇结下不解之缘, 述说着一段跨越海峡的 父子情 ;
有新闻记者, 将心比心, 打 开了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大门…… 讲述人: 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 兼总编辑 郭伟峰
1991 年8月, 因为两岸渔民纠 纷, 我和新华社记者赴台采访. 我们 也成为两岸相隔
42 年之后, 第一次 踏上台湾岛采访的大陆记者. 对于我们的到来, 当时台湾的舆 论是一片沸腾, 毕竟
42 年没有见过大陆 的记者. 当时, 我记得台湾有一篇文章这样 写道: 这两个人是大陆新闻记者千军万马挑出来 的, 绝不是普通人. 这两个人, 只认共产党, 不会 写新闻, 是跑来丑化台湾的. 两岸新闻交流断绝太久, 说真的相互不理 解. 几天后, 我们成为 明星 一样, 走到哪里都被 围观, 要求签名合影. 我们当时心里想: 我们有什 么办法翻转台湾舆论对大陆媒体的观感? 当时我们想, 两岸之间的交流, 一定要将心比 心, 一定要尊重台湾社会习俗, 一定要尊重台湾民 众感情. 采访中, 我们对当时台湾保留下来的中华 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 在稿件上充分体现. 因为我是客家人, 到了新竹, 我到新竹客家 义民庙上香, 捐红包, 用客家话祈祷平安. 这件事 引起当地的轰动, 当地人说, 你看他们说的话都一 样嘛, 是老乡嘛. 就这样, 双方很快就消除了隔阂. 这一步走出去, 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足迹, 两 岸一百多位新闻同行共同打造了第一个两岸共 同媒体――中国评论通讯社. 我们将借助这个平 台, 将心比心, 持续推动两岸新闻的交流合作. 将心比心 打开两岸新闻交流大门 讲述人: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 普陀支行职员 朱捷
2002 年, 我在工行上海普陀支行 的曹杨新村第二支行当大堂经理, 为 刚来沪的台湾老兵杨银岳夫妇俩解决 了一笔涉及亲属矛盾的汇款业务, 从此 也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那一年,
72 岁的杨银岳由于患有糖尿 病, 一直要打胰岛素, 每次外出打针前前后 后都要花费很长时间. 我知道后, 发挥在部 队当过卫生兵的优势, 每周都到老人家里 为他打针, 再为二老按摩. 时间长了,两位老人对我产生依赖,不止一次提出: 小朱,你做我们干儿子吧. 当时我心里想的就是, 君子之交淡若 水.我最怕被人闲言碎语,说成贪图老人家的钱财. 落叶归根,是台湾退伍老兵的心愿.2005 年, 二老卖掉房子回浙江宁波慈溪老 家定居.2007 年、2008 年我曾两次前去探望, 看到老人生活安静太平, 才放了心. 不 曾想,
2009 年, 我几次拨打老人电话, 总是 找不到人, 开始担心起来. 就在我准备动身去慈溪看望老人前, 突 然接到
电话: 我回上海了, 活不下去了. 听 到老人颤抖的声音, 我当天就赶到他在浦东 租住的房子, 才知道他适逢变故, 丧偶、 投资 失败……多年积蓄所剩无几. 眼见老人晚景 凄凉, 一个人生活十分不便, 我就提出: 要 不住我那边去吧, 离得近好照顾. 就这样, 我们一家开始细心照顾赡养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