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山南水北 2019-07-03
前言我国有 80%的地区有地方病分布,受地方病威胁的达

4 亿多人口,约有

3600 多万地方病患者.

而所谓地方病的产生,主要与地理环境有关.我国每 年几乎有

100 万人得癌,约有

70 万人死于癌;

上海市每年的死亡人数中,约有l/4 死于癌.而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环境病因可能是引起人类癌症

80 ~ 90%的原因.由此可见,对中国医学地理学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70 年代初期,一个偶然的机会,作为地理工作者的我被邀参加由上海市 有关部门组成的一支赴 江苏启东肿瘤科研队 .当时科研队的成员几乎全 部都是医务工作者,只有我是个医学方面的门外汉.科研人员对启东县的人 群死亡情况进行了大量的回顾调查, 结果发现该县总的死亡率已从

1958 年的 8.62‰下降到

1976 年的 5.87‰,而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却从

1958 年的 56.69/10 万上升到

1976 年的 127.07/10 万,几乎上升了一倍以上.其中占 第一位的肝癌死亡率则分别从 20.25/10 万上升到 47.71/10 万,这样高的肝 癌死亡率在世界上是少见的(世界抗癌联盟认为癌症发病率超过 5/10 万, 即为高发区).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传统医学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 因都未能给它以圆满的解答.于是有人提出是否与当地的水、土、气候等地 理因素有关.这样,作为医学方面门外汉的我,开始步入医学地理这一领域. 以后又先后多次参加了江苏、广东、广西的肝癌考察,以及上海市和崇明县 的恶性肿瘤调查.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也开展了各种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医 学地理的调查研究.而我也愈来愈对这门新兴的学科――医学地理学感到了 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作进一步和更广泛的探究. 机遇对于一个人来说,有时的确是十分重要的.我在

1979 年发表在《中 华预防医学杂志》

13 卷3期上的一篇医学地理处女作 环境污染与恶性肿瘤 一文竟被翻译成德文在当时的西德刊载了.而西德柏林技术大学环境与发展 研究所所长屈希勒教授 (prof.J.Kchler)竟对此文十分感兴趣,并于

1984 年亲自来上海邀请我作为访问学者去西德工作六个月.与此同时,国际地理 协会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今改为 健康、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主席、比 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地理系主任维哈赛尔脱教授(Prof. Y.Verhasselt)邀请 我去布鲁塞尔大学作中国医学地理研究的讲座,并通过中国地理学会聘我为 国际地理协会医学地理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以后又多次被邀参加各种类型的 国际医学地理的学术研讨会.这些对我来说,既具有鼓励作用,也具有促进 作用.于是我萌发了在大学里开设《医学地理》选修课的念头,并积极收集 国内外的大量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地予以加工整理.1990 年1月终于编写出 了《医学地理学》(上、下两册,约50 万字)油印稿,而且在全校开设了选 修课,各系学生十分踊跃选修.这时我又开始酝酿和联系争取把这本《医学 地理学》能正式出版.但不知经过多少周折,最后才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接纳出版.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曾得到胡焕庸、金祖孟、严钦尚等教授的积极 鼓励和支持.九十余高龄的胡焕庸教授还为本书作了序.遗憾的是金祖孟、 严钦尚教授未能见到本书的出版,却于

1992 年先后作古,我只能以此书来寄 托对他们的纪念和感激之情! 本书的初稿曾先后得到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流行病学专家 俞顺章教授,卫生统计教研室主任顾杏元教授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务长史 奎雄教授等的仔细审阅,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这次修改原稿、正式 定稿的过程中,尤其应真诚地感谢张圣章副教授,在他的建议下,把原来的 书名改为《中国医学地理学》,强调以反映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地理的研究 成果为主,在章、节安排和内容取舍上更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把原来的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