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AA003 | 2019-07-04 |
剖面) .前人的研究同样发现在余震区西段 MHT 存在断坡结构(
3、
10、
12、24) , 这里我们称之为低喜马拉雅断坡(LHR) ,由此区分其北侧深部无震区的高喜马 拉雅断坡 (27) . 我们的结果显示 LHR 宽度为 25-30 km, 倾角为 NNE 向9° -12° , 与前人获得的断坡构造(10, 12, 24)相比更加平缓,但是比 Gorkha 主震的断层 面倾角略大(13) .南部地震条带的东端止于加德满都盆地.相比而言,余震区 东段的余震大多集中在 Mw7.3 最大余震附近,震源深度底界面差别不大,表明 东段的 MHT 比西段更深更平缓(图4B) . 前人基于地质构造重建和热结构模拟(11)提出,MHT 的几何形态在
1505 Mw8.1 和1934 Mw8.2 地震震源区之间发生改变,但是这种几何形态的差异尚未 得到直接观测数据的证实. 我们的结果显示,地震分布呈现的三种不同特点在空 间上都与波速变化有关(西段:位于 Gorkha 主震和破裂范围的西端;
中段:从 两个地震条带转换到一个地震条带,靠近加德满都;
东段:位于破裂区东端,靠 近最大余震) ,因此表现出沿构造走向的变化特征. 我们在余震区发现的高 Vp 可能与高强度地壳有关,这些地区可以承受大地 震能量的积累.Gorkha 主震位于该高速区的西端,1934 年Mw8.2 Bihar-Nepal 地震(28)发生在该高速区的东端.因此,2015 年和
1934 年的地震都发生在速 度等值线梯度较大的地区(图3A) ,表明此处可能为不同地质块体的边界. 与南部余震条带东端对应的低速区从深度上来看很难用浅层的加德满都盆 地进行解释,可能指示着该地区 MHT 下面存在较厚的寒武纪盆地(29)并且/ 或者捕获的流体(10) .层析成像结果显示 Vp 低速区对应着较高的 Vp / Vs 速度 比, 因此更可能是与结晶基底中细小的裂缝捕获的流体有关.这种沿着构造走向 的波速变化和南部余震条带的终止很可能与沿着俯冲方向 MCT 超过
50 公里的 梯度变化有关. 图5沿MHT 界面的平面图和穿过 Gorkha 主震的剖面图.正面朝东和背面朝西两个剖面分 别表示 MHT 界面下方和上方的 P 波速度,剖面经度为穿过 Gorkha 主震所在的 84.8° E 的位 置.彩色平面图显示的是沿 MHT 界面的波速,沿走向方向呈现明显的横向变化.灰色是重 力异常线(30) .虚线是 4km 等高线,其延伸方向为 SE,不同于造山带走向 ESE(地表高 程向东递增) .图形按照真实的规模和比例绘制(深度和经纬度按照 1:1 比例绘制) . 余震区东端垂直走向方向的高 Vp 区的西边界为 Patna 断裂-Tangra Yum Co 裂谷(图3, 5),与垂直走向的由重力数据推断得到的基底结构相对应(30) .我们 观测的高速异常可能代表位于 MHT 下面的 Munger-Saharsa 基底隆起,尽管这里 的P波高速区没有延伸到东部 Munger-Saharsa 基底隆起对应的 Kishangang 断裂C Xainza Pum Qu 裂谷沿线(29,30) .印度板块俯冲作用下被重新激活的 Patna 断层(22)可能会形成一个高速区,限制 Gorkha 大地震向东传播(12) .MHT 上 盘的许多余震表现出比 MHT 更陡的倾角,表明 LHR 上方存在的双重构造被重 新激活(27) .此外,加德满都盆地存在很多近垂直的活动断层,表明走滑型地 震的发震断层可能延伸到 MHT 的深度范围.未来的地震成像应该解决 MHT 和 莫霍面深度上三维的精细结构, 以便更好地认识可能控制大地震破裂的障碍体结 构.
2015 年Gorkha 地震仅仅破裂了近 800km 的地震空区东段, 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