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Cerise银子 | 2019-07-04 |
在众人的鼓掌欢呼中,和妻儿站 在新居前合影;
搬进新房子后,兴高采烈地布 置房间…… 这个人当时肯定是先进,是劳模, 好多资料照片拍的都是他! 写第二条留言的 是居永康家的老邻居,留言里提供的地址是我 最终找到居永康家的关键线索. 有了地址就好办.我直接找到了曹杨一村 源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潘斯一.潘书记早年当 过兵,行事爽快,一口答应: 老居嘛,我知道, 是个老党员,现在还住在那个老屋里,我带你 去见他! 潘斯一说的 老居 ,是居永康的另一个儿 子居振强.上门拜访并不顺利,几次敲门都没 人应―― ―据说老居夫妇俩有时去儿子家带孙 子,不住在这里.走访扑了空,但潘斯一一路给 我讲了不少曹杨新村的故事. 曹杨新村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始建 于1951 年, 次年竣工.1952 年6月25 日,114 位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代表迁入曹杨一村, 他们在各厂工人的敲锣打鼓欢送中,乘着十几 辆卡车来到这里. 当时, 工人模范们胸戴红 花,被簇拥着走进新家.要搬进来也不容易,条 件非常苛刻,还要经过政审的. 曹杨一村,一共有
50 多栋苏联式的农庄建 筑.这种房子冬暖夏凉,通风、采光都很好.每栋 小楼原来是两层,后来又加了一层,每层三个房 间, 一楼一大两小, 二楼三楼两大一小, 大间 22.6 平方米,小间 13.8 平方米,一户人家住一 间,每层楼厨卫合用.老居家的房子位于曹杨一 村 二工区 ,是底楼大间,有独立卫生间. 这家人的故事渐渐清晰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我接到潘斯一的
电话: 今天老居在家, 和他约好了, 赶快过 来! 居振强家
22 余平方米被隔成了两间小 屋,南侧一间小屋是卧房,床铺上铺着一条上 世纪的 国民床单 ,上面的图案是只凤凰.北 侧一间是客厅,厅里窗明几净,陈设简单,一张 八仙桌、一个大橱、一张沙发、一台电视和一台 电脑, 电视柜上放着一个还在走的三五牌座 钟. 居永康是
2000 年因脑梗过世的, 当时
82 岁,他的妻子走得更早,1998 年过世.自1952 年迁入曹杨一村以后, 居永康带着妻子儿女, 在那间小屋子里生活了近半个世纪. 居振强告诉我,寅丰毛纺织厂确实在苏州 河畔、昌化路桥附近,只是上世纪
90 年代已关 停. 父亲原来是厂里的机器检修员,是个劳动 模范,母亲也是那个厂里的织布工人. 在居振 强的描述里,这家人的故事渐渐清晰―― ― 居永康是从苏北随着父亲来到上海的,因 没有地方住,就一直住在一条破船上.他13 岁 就进了工厂当学徒, 后来去了寅丰毛纺织厂, 是厂里最早的一批工人之一.此后他一步步自 学,兢兢业业,成了厂里技术过硬的机修员,也 在厂里收获了爱情,厂里还给他安排了新家. 彼时正值上海纺织工业的上升期.《上海 毛麻纺织工业志》中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初,全 国流行卡其列宁装、中山装,上海毛纺行业调 整产品结构, 开发精纺产品和大众化粗纺产 品.1951 年,全行业实现利润
944 万元. 居振强告诉记者,《解放日报》老照片中的 一大二小
3 个孩子, 并不是居永康的全部子 嗣.在更早的一张照片中,居永康夫妇和孩子 在迁入新居前,最后一次在船上吃饭,照片中 有4个孩子.居振强排第五,出生于
1954 年.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房间里的家具只 有一张桌子和一个橱,其他地方都摆上床铺被 褥,用来睡觉. 后来,兄弟姐妹们渐渐长大离 开,这间老屋里只剩下了居振强夫妇俩. 父亲没有什么故事,一辈子就是干.我一 直记得,小时候他和我们讲,人要老实本分,工 作要踏踏实实, 不论家里外面都不能说谎.我 这一辈子,也一直遵循着父亲的教诲. 居振强 说,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