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会说话的鱼 2019-07-04
高原农业的奠基者 心与心相连共念致富经

1990 年冬, 西藏军区某汽车团首次引 进美国的 杜洛克 猪和丹麦的长白猪与 西藏本地猪杂交,培育出 高原 l 号 杂交 良种猪,饲养一年达

270 多公斤,增长速 度是西藏本地猪的 1.

3 倍,中国科学院几 位畜牧专家闻讯,称这项发明是 西藏养 猪史上的一次革命 . 为了让 高原 l 号 杂交良种猪尽快 产生效益, 让藏族群众早日走上致富的 快车道 ,汽车团在团农场外的川藏公路 旁和达孜县城中修建了两座科技扶贫兴 畜碑,公开对外承诺向藏族群众传授养猪 技术和免费配种. 由于地处高原的西藏信息闭塞, 很多 藏族群众对新鲜事物不容易接受, 因此, 汽车团官兵在向藏族群众传授养猪致富 技术时,遇到过不少周折. 拥有

464 户、2500 多人的达孜县雪 乡领导,得知汽车团养猪产生了良好的经 济效益,便动员常年靠吃国家救济的当地 群众集资建起了养猪场,可是不仅没有赚 钱,反而亏本

7000 多元. 得知此事后,汽车团官兵当即选派养 殖能手来到雪乡传授养猪技术. 当团农场场长蒋洪林筛选出两头最 好的种猪送去乡里,向群众传授配种方法 时,大家却都不愿学.他们固执的认为,牲 畜的配种是自然的, 配种时间也是如此, 让人扶着种猪配种,那是不道德的事. 为 了改变雪乡群众的观点,蒋洪林和技术员 李华春、 董培瑞通过手把手的现场指导, 配合养猪科教片的播放等多种形式,他们 的苦口婆心和有效的实际行动终于打动 了部分在场农牧民群众. 两年后,雪乡养猪的群众由原来的

3 户发展到

358 户,平均每户增收

1480 元. 单增是乡里过去出了名的贫困户, 如今, 一家

6 口人不仅脱了贫,而且告别了吃救 济粮、靠扶贫款过日子的生活,修了新房. 现在,家中不仅有了存款,而且还拥有

18 头种猪. 艰辛换来了丰硕果实. 随着达孜县饲 养 高原 l 号 猪的藏族群众不断增加,8 年后,全县养猪户已发展到近

2000 户,存 栏总数达

3 万余头. 主管科技的达孜县副 县长吴远祥为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凡饲 养母猪的藏族群众在汽车团农场

1 年配

1 次种,每户家庭净增收入

670 元. 尝到甜头的藏族群众找上门来要种 猪,自此, 高原

1 号 良种猪成为更多藏 族群众致富的 金钥匙 . 自从汽车团免费为找上门的驻墨脱 某部赠送了

30 头 高原

1 号 种猪后. 两 年后, 高原 l 号 就算把根留在了墨脱, 墨脱当地人饲养育肥猪的时间由过去

26 个月缩短到

14 个月左右,且重量都在 l00 公斤以上,受益的群众达

200 多户,对于 当时全国惟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来说,这 简直就是个奇迹. 惟一比灌输一种新观念更难的,就是 改变他们的旧观念. 汽车团官兵为了藏族 同胞的致富梦想,一次次经受着远比传授 养猪技术更为艰巨的考验.

2000 年9月, 汽车团官兵们发现德 庆乡藏族群众种的全是产量极低的青稞, 连供神用的青稞穗, 最长也不过

4 厘米. 于是,大家千方百计动员乡亲们改种团农 场研究出亩产高达

600 多公斤的 高原

602 优良小麦品种,但没有一人愿意听. 怎么办? 汽车团决定拿出一个样板给 德庆乡藏族群众看. 官兵们租借了当地村 民罗多的地,先种了

4 亩 试验田 ,当年 亩产超过了当地传统青稞亩产量的三倍, 且麦秸也比往年多收近一成,不仅解决了 牛羊的过冬,还余下三分之一销售. 活生 生的事实摆在面前,德庆乡藏当地众终于 信服了. 官兵们趁热打铁, 派出团农场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