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匕趟臃39 | 2019-07-04 |
隐学寺曾一度被命名为栖真寺,当时,北宋大书法家沈辽撰写的《隐学山 复放生池碑记》这样记载着:"唐大历 时,宏教诠师于此修行达三十年之久, 有徒万人,方天下,凿放生池.而此寺 最为甚者,以钱湖之广,弥亘数百里. 而虫鱼龟鳖,蠡蚌之属,咸集于幢下. 洋洋然,幸幸然.使有生之命,享无穷 之乐……"而今这块放生池碑仍立于隐 学寺内. 到了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河 南人张峋被任命为鄞县县令,好县令总 是重视民生,第一件便是兴修水利,最 著名的是鄞西广德湖的治理,然当时的 隐学山放生池也成为张县令的水利工程 之一. 最后,要提一提曾经在隐学寺退隐 的一代高僧――"明智中立",中立俗 姓陈,赐号明智,鄞县人,9岁出家于宁 波栖心寺.明智中立曾辗转于栖心寺、 延庆寺、隐学寺、宝云寺、白云寺.高 丽僧人义天是王子出身,曾经到明州学 习佛法,听到明智中立说法,感到闻未 隐学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东钱湖畔 隐学山下,远眺钱湖十景在目,近依青 山万松入云.在隐学寺内,曾留下不少 与之相关的名人古迹与传说.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建造此寺的人, 唐代书法家徐浩是隐学寺的始建人,作 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御用书法家,徐浩 的书法名气在书法大家颜真卿之上.存 世墨迹有《朱巨川告身》,碑刻有《不 空和尚碑》《大智禅师碑》等.徐浩是 越州(今绍兴)人,他之所以在东钱湖畔 建造隐学寺,是有其缘由的,徐浩的先 祖徐偃王(西周时期徐国的国王)和楚 国交战兵败,徐偃王便在隐学山隐居下 来,最终归葬在隐学山.这是有史书记 载的,据《丙辰东钱湖志》记载,元朝 徐本原在"隐学山寺纪"补遗的文章中 写道,"嵌40里许,有寺,乃周 时徐偃王,行仁义,为楚王所灭,遂举 家遁于昌国翁山炼丹修道,迁居于 龟山阳南,开辟田园、筑宅",现寺院 后堂仍供奉徐偃王画像.越州的徐浩来 到明州后,给先祖徐偃王扫墓,在饱览 了山巅松柏浓郁,涧麓民居云集的景色 隐学寺中的名人古迹 章宁虞 风物揽胜216 所闻,叹曰:"中国果有人焉!" 明智中立是在延庆寺首座的位置 上卸任来到隐学寺的,当时众人纷纷 相劝,明智中立说:"吾年六十当再 来."结果等到他60岁的时候,果然时 任延庆寺首座的师兄圆寂,明智中立便 被接来继任.《宋故明州延庆明智法师 碑铭》云:"师复退白云山,视隐学山 为远,殆绝人迹.众以师之来居,为之筑 庵,像宝云院,凡四年,亦无一日不 讲,至止观不思议境.叹曰:吾道极此 矣,有不思议境,则有不思议心.为作 《不思境辨正》,又指《五章之裂大 纲》曰:寄果明因,以解成行,举佛摄 生,全生是佛,作《止观裂钢指归释 疑》." 范钦曾留诗一首:"独坐空山里, 荒碑大道功.墟迷栖迹地,池忆放生 年."可如今,隐学不空,树木郁葱, 大道立碑,后继者众.寻古迹也好,参 悟者也罢,沿着古人留下的踪迹探究诸 多思想变迁,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情. (作者系鄞州区地方文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