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f19970615123fa | 2019-09-11 |
我出生在鲁中西部一个世代农民家庭.我的 老爷爷兄弟多, 分家之后日子过得并不宽余, 一家 人守着几亩薄田, 无法养活全家.于是我爷爷就 在十二岁那年, 出继到我出生的那个叫于庄的小 村庄.我的老家叫商庄, 和于庄相隔一座叫雪阜 山的小山包, 两者相距四五里路的光景. 因为我后来的老爷爷家没有别的男劳力, 爷 爷来到于庄后, 就担负起了一个成年人所承担的 劳动, 喂牲口、 铡草、 担水, 劈柴, 还有地里的活计, 如耕地、 耙地、 耩地、 扬场、 收割庄稼、 打柯篓浇 地.长期的农村劳动, 使我爷爷练就了生产生活 的本领, 无论是家里外头, 都拿得起放得下. 解放战争后期, 大约
1948 年9月, 解放军 发起济南战役.攻济打援的主要指挥者粟裕, 住在我村朱家大院里.我爷爷当时比较年轻, 跑前跑后很积极.粟裕的一位部下作了我爷爷 的入党介绍人, 这样我爷爷就成了村里第一位 党员, 主持建立了村里第一个党支部. 我对爷爷知之不多, 但他在我的印象里, 是 一位慈祥的长者, 他从没有向我发过脾气.他 没有给我讲过什么大道理, 但对我的影响是正 面的, 因为他在农村既能够从事生产劳动, 又能 领导村民进行生产生活, 说明他作为一个农村 人, 一生是独立自主, 艰苦创业的.他留下的家 风是这样的明晰和宝贵, 我常常听街坊邻居说 我爷爷是一个好人. 我父亲1967年高中毕业时, 因为取消了高 考, 回村当了一名乡村民办教师.由于功底扎 实, 教学成绩很好, 有口皆碑.他特别爱读书, 这一点, 也传给了我们兄弟二人. 我的家风是独立自主, 艰苦创业.我的孩 子正在读大学三年级, 从小读书很多.我希望 他能秉承家族的书香门风, 在人生路上和组建 家庭后独挡一面. 家风是家里最好的风景 商长江 文化周末
6 2018 年6月29日 星期五 主编 成岳 视觉编辑 吕向红 信箱 [email protected] 生活 纪录我们和动物的故事 异 想天开 周末, 妻子在家里整理书橱, 看到书橱里满 满当当的书和记录本, 就把我这些记事的本子 拿了出来, 对我说: 看你这些陈年的记录本也 没有用了, 赶紧当废品卖了算了! 我慌忙接过 来一看, 啊!原来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的家庭账 本.怎么能卖呢!我不由得翻阅起来, 家庭生 活的一幕幕, 也在脑海里放起了电影. 这些家庭账本, 一笔一笔清晰记录着我参 加工作以来至今的工资收入:
1988 年1月, 实 发工资 93.5 元;
1998 年1月, 实发工资
516 元;
2008 年1月, 实发工资
2338 元;
2018 年1月, 实发工资
6519 元……以及家庭生活支出的点 点滴滴. 看着账本里的数字, 也看到了改革开放四 十年来的巨变.
1987 年8月, 我刚参加工作时, 月工资是 91.5 元.个人 基本建设 可以说是 一穷二 白 , 衣服等个人物品都要添置, 工资月月花 光.到了1992年, 月工资155.5元, 妻子的工资 也不高, 又有两个孩子, 一家四口人的生活过得 捉襟见肘, 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摊上什 么花钱的事, 就得向亲朋好友借, 这样的日足足 过了有十多年. 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使自己养成了记账的 习惯.每月的工资、 存款利息等收入都会记录 下来;
而每天的开销, 更是一笔不落地记录了. 这些记录一月一整理, 一月一汇总, 就这样, 长 久记录下来就成了我们家存有的9个账本. 1989年, 买1斤馒头5毛钱, 1斤面粉2毛1 分钱.可就是为了节省过日子, 为了每斤饭省 2毛多钱, 无论春夏秋冬, 我们家总是不顾一天 工作的劳累, 用晚上的时间蒸馒头.那时, 我家 基本上都是自己蒸饭吃.到了1990年代, 馒头 涨到
1 斤7毛钱, 面粉
1 斤3毛3分钱.当时的 工资增长不多, 但是物价变化也不大.从90年 代后期开始, 变化就明显了.从刚参加工作到 如今, 虽然物价上涨了十多倍, 但本人的工资上 涨了七十余倍. 我的工资, 不但随着年代的变迁, 数额不断 增大, 而且工资组成和收入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先后有了粮油补贴、 午餐补贴、 住房补贴, 等等. 刚工作时收入低, 也就刚刚解决温饱, 最大 的梦想就是家里能买台电视机.直到1994年1 月, 才买了凯歌牌黑白电视机;
又到了1998年1 月, 花了本人整整五个月的工资2530元, 买了长 虹牌彩色电视机.而现在, 我一个月的工资就能 买两台彩色电视机, 而工资钱也花不完. 进入
21 世纪, 工资高了, 生活也富裕了. 2002年, 在市里买了房子, 搬到了城里居住, 过 起了城市生活.2012 年, 又买了私家轿车, 成 了有车一族. 特别是近十几年, 再也不为油盐酱醋等生 活中花钱的事计较了, 生活也衣食无忧了, 两个 孩子也分别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 孩子们买房, 还给了他们一定的赞助. 喜欢游山玩水的我, 利用闲暇时间, 不但走 遍了大半个中国, 欣赏到了祖国美丽的风景, 也 去了几个国家看了异域风光.旅游照相也由当 初的景点摄影师拍那么一张, 变成了自己的高 清照相机自主拍照;
照片, 也由黑白变成了彩 色, 由纸质变成了数码. 翻看这三十多年的
9 个家庭账本, 回望 家庭生活的变迁, 我由衷地感慨: 从家庭收入 提高, 物质生活富足, 到出行方便迅捷, 幸福 指数提升……我与大家一样, 是时代的幸运 者, 也是时代的奉献者, 更是国家改革开放的 受益者. 我的9个家庭账本记载的幸福指数 杨修元 家事村子里最气派的房子, 要数崔婆婆家的. 那是独院的三层复式别墅, 院子里树葱郁, 花 娇艳, 果飘香……来过崔婆婆家的人都称赞 不已. 崔婆婆的老伴走得早, 四个孩子生意做的 大, 整天满世界跑, 一年半载难得回一趟家.孩 子们很孝顺, 给崔婆婆建了这幢漂亮的大房子, 又请了一个保姆照顾她.可崔婆婆觉得屋子里 冷清清的, 就喊老姐妹来家跳广场舞. 夕阳西下, 一群大妈在崔婆婆家的院子里, 伸伸胳膊扭扭腰, 非常热闹, 崔婆婆脸上的笑容 多起来了. 今春, 崔婆婆却不再喊老姐妹来家跳广场 舞了.她喜滋滋地说: 家里飞来小燕子啦, 我 们跳广场舞会把它们吓坏的. 两只小燕子在崔婆婆家进进出出, 今天衔 一口泥, 明天叼一根草, 忙着垒窝. 老姐妹都说, 雪白的墙壁上, 有个黑乎乎的 燕子窝真难看.崔婆婆却乐呵呵地说: 几处早 莺争暖树, 我家新燕啄春泥. 早上, 小燕子双双出去觅食.傍晚, 小燕子 依偎在窝里 啾啾 地说个不停.崔婆婆笑, 当 年她和老伴刚成亲时, 早上一起上班, 晚上回到 家里说着单位的趣事, 笑声不断. 不久, 燕子窝里有了更尖细、 更娇嫩的 啾啾 声.崔婆婆喜: 哟, 有小小燕子啦. 四个小 小的脑袋探了出来, 崔婆婆对着小燕子父母笑 道: 你们家也是四个宝宝啊! 每天, 小燕子父母早早出去捉虫子.小小 燕子看到父母回来, 扑棱着翅膀, 啾啾 直叫. 崔婆婆的心都被暖化了, 曾经她下班回来, 四个 孩子迈着小腿, 向她跑来, 欢天喜地叫 妈妈 . 傍晚, 崔婆婆出门和老姐妹说了一会儿话, 惦记着家里的小燕子早早地回来了.还没有进 院门, 就听见小燕子惊慌的 啾啾 声, 还有小女 孩的欢呼: 哇, 四只小燕子耶, 好可爱哟! 崔婆婆一惊, 急忙冲进院子.一个八九岁 的小男孩拿着一根长竿正捅着燕子窝, 旁边还 有三个孩子, 一个小女孩手里抓着一只惊魂未 定的小燕子. 崔婆婆认得这几个孩子, 他们的父母外出 打工, 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一放学, 这些孩子就 像脱缰的野马, 在村子里东跑西窜, 今天赶张家 的鸡, 明天摘李家的桃……崔婆婆放下扬起的 手臂, 笑盈盈地走向孩子. 从那以后, 崔婆婆家除了有小燕子 啾啾 的叫声, 还有孩子的声音.有时是在唱歌: 小 燕子, 穿花衣, 年年春天来这里. 有时是在背 诗: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崔婆婆退休前是一名乡村老师. 崔婆婆家的燕子窝 罗荣 每年一入夏, 凉面就成了我家天天不 变、 雷打不动的午餐, 要吃到秋凉方肯罢 休.一碗凉面下肚, 凉茵茵、 香喷喷、 美滋 滋, 惬意一整天;
若是那天未能吃上凉面, 一 家人个个都像是丢了魂似的. 我家凉面别具一格, 当天早晨新买的机 制银丝湿面, 在加了少许精盐的开水锅中煮 熟, 入网眼盛具, 自来水冲洗, 轻轻翻动冷却 去糊;
再用凉开水边冲洗边轻轻翻动冷却;
倒入不锈钢浅盆, 加小葱花、 味极鲜、 鸡精、 小磨麻油、 花生酱等轻轻搅拌, 置于阴凉处. 将青黄瓜、 五香干过刀切成细丝, 与面 条相称相配.将五香干丝以味极鲜、 小磨麻 油、 小葱花凉拌, 装盘备用;
然后, 分别将青 黄瓜丝和绿豆芽下锅炒至九成熟, 放少许精 盐, 各出锅, 各装盘, 各淋小磨麻油, 撒上小 葱花, 备用. 全家围坐餐桌, 中间是凉面, 周边是三 盘佐餐小菜, 为凉拌五香干丝, 为素炒青黄 瓜丝, 为素炒绿豆芽.之所以不倒入凉面, 是因为众口难调、 各取所爱的缘故. 我家凉面特色: 无荤全素, 无陈全鲜;
面 条为银丝, 麻油为小磨;
银丝凉面香, 小磨麻 油香, 花生酱香, 小葱花香, 合为 妙不可言 清香 ;
银丝凉面清凉, 佐餐小菜清新, 营造 清凉美食世界 . 我家烹制凉面的注意事项, 有 四不 : 一是千万不能放入冰箱, 而要置于阴凉处自 然冷却, 以免串味影响口感;
二是千万不能 使用化油、 猪肉等荤腥食材, 而要采用小磨 麻油等素食食材, 以免火上加油平添热量;
三是千万不能用筷子等工具搅拌, 而要凭借 手指轻轻翻动, 以免银丝面条断碎变形;
四 是千万不能使用筒装干面, 而要采用新鲜机 制湿面, 以免食材不对影响质量. 我们家的凉面 江志伟 美 食天下 自己年少时, 一个村子里能戴上手表的 没有几个人.他们不是家里有在外挣工资 的人, 就是大队干部或小队的队长.每天外 出大都是挽着衣袖, 让手表反射太阳光照射 乡人们羡慕的眼.询问钟点的人自然不少, 戴表的人夸张地抬起手腕, 十分准确地告诉 你时间, 甚至会精确到秒, 一种优越感毫不 掩饰, 也心安理得接受别人的羡慕.真的是 戴个表, 不得了. 当然还有一些待嫁的大姑娘有手表戴, 那是定亲表.不过那时姑娘们害羞, 一般不 会把表露出来, 大都用衣服盖住, 没有人的 时候自己偷偷看而已.对于手表这样的稀 罕物件, 哪能有孩子的份啊, 心里痒痒的孩 子, 就在手腕上都用钢笔画出一块手表来, 大家还相互开心地问你的表几点了, 咱对一 下.有的感觉到一块还不够, 两个手腕上都 画上, 在弟弟妹妹面前显摆, 好像真的戴了 块手表似的. 还有就是借手表戴.成年男子跟媒婆 去别的村庄相亲, 为装面子, 没有手表的都 会借块手表戴上, 为此还闹出过笑话来.邻 居家的小雨去外村相亲, 借了人家一块手表 戴在手腕上, 还把衣袖高高挽起来, 故意让 人家看见.女方家对小雨的长相和媒婆介 绍的家庭情况都很满意, 临走时, 媒婆故意 问: 小雨, 几点了?咱该回去了吧. 小雨从 没没戴过手表, 也没有请教人家如何看表, 结果看了半天也没有报出个数来.这下露 馅了, 戴着表不认表, 你说这婚事能成吗? 我第一次戴手表, 还是1986年去县城参 加中专考试, 戴的是小叔的已经记不得牌子 的手表.由于表带长, 不能戴在手腕上, 只好 装在衣兜里.自己拥有的第一块手表, 是那 年接到山东煤校的录取通知书后, 父母卖了 几袋粮食给买的, 梅花牌的机械表, 还是镇上 开钟表维修部的一位同学帮忙挑的.这块手 表的表针一圈又一圈地不停旋转, 无数次的 滴答声记录了我四年的学习时光. 如今, 各种先进的手表不断更新换代, 戴手表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手表渐行渐远. 戴个表, 不得了 王兴义 旧 时光 屋里的花草版图在不断地扩张, 窗台上挤满 了她们的倩影, 或高立或低伏, 或瘦削或葱茏, 或 碧绿或嫩粉, 娇态毕现, 珊珊可爱.这间小小屋 子的生态文明建设, 历经两年才初见成效.闲暇 时倚在窗前, 翻两页书, 看会儿电视, 随手拿起一 盆植物, 猝不及防地与她对视, 细细观赏, 别有妙 趣, 非笔墨所能形容.仿佛自己捧的是一片自 然, 足不出户即可近距离接触, 胜过那些追逐风 光的匆匆步伐. 有次浇水, 我发现一扇不常打开的窗外的水 仙, 居然开花了.可能平日对她的宠爱不够, 未 曾想到她会带给我绽放的惊喜.一向柔弱的她 傲气十足, 竟开出独有的风采.在姹紫嫣红的窗 台上, 丝毫不逊于同侪. 比拳头大不了多少的土红色盆里, 开出的花 也只有两朵.粉红的花瓣, 金黄的花蕊, 酷似一 个人向完全信任的世界敞开心扉.花瓣上的莹 莹露珠宛如眼泪, 是为形单影只、 不被在意、 花期 匆匆而悲伤吗?好像太阳唤醒了内心的倔强, 她 仍旧尽情地开放, 即使这美丽无法长在. 我没有亲眼见证水仙的绽放之旅, 但猜想那是 一个种封闭自我、 不肯与世界和解的性格, 时光与 温度瓦解了固执, 竟一点点舒展, 迎来最美年华. 水仙的敞开与封闭, 与人的心路历程相反. 涉世未深时, 我们总将心中的憧憬投影于现实, 毫无防备地拥抱满身尖锐的刺梨, 哪怕一身伤痕 也无所畏惧.可随着伤情加重, 心底终于产生怀 疑, 不设防真的好吗?于是在心的四周扎起篱 笆, 试图挡住些箭. 作为补偿, 我给予水仙更多的关注, 让彼此 共处的时光留有深情追忆.某个傍晚, 我捧着 她, 沉醉在 凌波仙子生尘袜, 水上轻盈步微月 的幻想中.忽从对面楼上传来一句话: 你家的水 仙开得真美, 我欣赏好几天了.我抬头, 见高一 层楼的窗前站着位年轻男子, 分明是在同我讲 话.我将水仙花高高托起, 道: 那么, 她不算 寂 寞开无主 .他说: 你家的花草也是我们可以欣 赏的一道风景, 隔窗观花, 心旷神怡.我无以为 答, 只得笑笑, 隐没在窗帘后面. 细细琢磨这寥寥对话, 我竟然体会到 《断章》 所描绘的错位的快乐: 你在窗台上养花草, 赏花 草的人在楼上看你.花草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 饰了别人的梦.或许, 从我把这些小精灵安放于 窗台上的那一刻起, 她们已经不仅仅属于我, 还 属于对面楼上钟爱花草、 留意生活的人.其实, 我同样喜欢张望对面的一窗花草. 花开留待他人赏.自然地, 我也在他人的范 畴之中. 花开留待他人赏 汤飞 这周六回家, 路过一个卖各种置物架的商店, 一眼就相中一个小型的书架, 买了回来.女儿都 上了高中, 可书房还堆着半人高的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