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人间点评 | 2019-07-04 |
向―定量的水中不断加入硝酸钾,直到试管底部出现较 多的硝酸钾固体)的基础上建立起了 饱和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的概念 之后,又加了一个如下教学环节. 教师演示: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了一小粒高锰 酸钾,溶液呈淡红色. 教师引领:饱和溶液还有 胃口 ,这究竟是怎么回 事? 师生活动:分析现象引发的原因,重温饱和溶液的 概念内涵. 选择有色的高锰酸钾加入到无色的硝酸钾饱和溶 液中,能说明前面学过的知识:溶液中可能含有多种溶 质.更能让学生理解和领会饱和溶液概念中所隐含的 对应关系: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A溶质的饱和溶液中 不能再继续溶解溶质A,但还能溶解少量的溶质B. 案例3铝条为啥会 晃悠 化学教学 2014年第5期 万方数据 沈老师在执教 金属的化学性质 (沪教版九年 级《化学》第5章第2节,下同)时,安排了学生分组实 验:在酒精灯上点铝条,发现铝条表面变暗,同时还观 察到铝条下端出现了 似滴非滴、左右晃悠 的现象. 为了帮助学生们认识这一现象,沈老师呈现了一个装有 水的小塑料袋. 教师提问:水在塑料袋里 晃悠 而不掉下来,为什 么? 学生回答:因为有塑料膜兜着. 教师引领:(以资料卡片的形式呈现铝和氧化铝的 熔点)请同学们根据这些资料数据,思考上述实验中铝 片下端发生 晃悠 的原因? 很显然,这个 插曲 加得好,好在它很浅显、形象, 受其启发,学生能根据教师提供的两个熔点数据很快 找到受热过程中铝条 晃悠 的原因.
3 调个顺序 更流畅 实验顺序这一细节问题,看似简单随意,实则大有 考究.因为,课堂教学中的实验顺序必须与知识、方法 内在的逻辑关系相对应,它事关一节课的主线是否明 晰、过程是否流畅自然. 案例4五个实验巧安排 徐老师执教的那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一燃烧 ,容 量大(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及方法、完全燃烧 和不完全燃烧、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等)、实验多.看 到他教学设计的初稿后,我们就实验的数量展开了讨 论,最终确定的实验是五个:烧不坏的纸巾;
燃烧条件 探究(见上文案例1);
烧杯罩灭烛火;
酒精雾化燃烧;
面粉粉尘爆炸.第一次试讲后,我们又就实验的呈现顺 序做了交流,并对其做了微调:将 烧不坏的纸巾 实验 放到了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之后.从而形成了以实验活 动贯穿起来的教学主线:燃烧条件探究_烧不坏的纸 巾一烧杯罩灭烛火一酒精雾化燃烧一面粉粉尘爆炸. 之所以将 烧不坏的纸巾 实验放到 燃烧条件的 探究 之后,是因为 烧不坏的纸巾 这一实验设置的目 的在于:让学生从燃烧条件是否具备的角度,去分析纸 巾 烧不坏 的原因,加深学生对燃烧条件的认识.如 果将顺序反过来,学生认识问题的思路就会变得茫然 和不顺畅. 之所以这五个实验能够贯穿为一条明晰而流畅的 教学主线,是因为它们彼此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十分紧 密:由白磷燃烧的对比实验探究出燃烧的条件之后,学 生自然能够分析出纸巾烧不坏的原因(沾有酒精溶液的 纸巾温度没能达到着火点),顺势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 法;
由烧杯罩灭烛火的现象之・――烧杯底部有黑色 固体,自然可以引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学习;
由 化学教学 2014年第5期 完全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如果氧气充足、接触面积 又很大,燃烧还可能引发哪些现象的出现呢?又可以引 出酒精雾化燃烧以及面粉爆炸等燃烧现象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