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wtshxd | 2019-07-05 |
6 2
0 1
5 年1
0 月1
2 日 星期一 主编:黄泽 版式: 程镳 组版: 仁爱
电话:
8 8
0 9
6 5
0 8
邮箱: w z h z e @
1 2
6 .
c o m 插图/昊霖 去家访吧 张秀玲 我班学生有其特殊性,大部分来自我 比较陌生的山区,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务 工.几次大型家长会,有的家长请假,总 说脱不了身,平时跟我也只是偶尔电话联 系. 他们的背后到底是怎样一个家庭?家 境又如何?作为班主任,仅了解他们在校 内的学习状态是不够的,更好奇他们在家 里的表现以及家庭情况. 在家访日益式微的时下,我决定做一 次近距离家访.有的家长基本是过年才回 家,三年来,我选择寒假家访. 正因为这几趟家访,让我对家访有了 久违的亲切感,也有了别样的收获. 一位女生,一以贯之以笑意盈盈灿烂 于我面前,平时缴费似乎也较痛快.家访 却让我大吃一惊,家庭情况是如此复杂和 窘迫, 而她叙述家庭情况时又是如此平 静.一位男生,家是四层楼新房,门面是 金黄色四扇防盗门,进去,却四壁徒空. 据了解,平时他还得承担家里农活重任. 作为班干部,教室里他以干练的作风和爽 朗的友善,给同学传达正能量.我曾多少 次猜想,这些学生家境虽不富裕但还是凑 合的,在家中也是养尊处优的,没想到竟 是多兄弟姐妹,家境如此拮据,更想不到 他们是如此坚强和自立. 还有一位学生,导航找不到那个村 庄,后来根据家长步步提示,驱车近两个 小时,山回路转,才找到坐落在偏远山区 一条公路旁的破旧二层水泥房子.当我到 达时,他们全家包括他奶奶都在路边翘首 等候,且早已拿出家里最珍贵的土特产烧 了一桌菜留我吃午饭.最后,家长说了一 句,想不到你老师真的会到山旮旯里家 访.这不加雕饰的表达,是那么自然和由 衷;
这发自内心的淳朴的感谢,唤醒了为 师的迟钝的崇高感. 可以说,三年断断续续的零距离家 访,让我对学生了解更深入更全面.每次 看到学生,总不由自主想起他们家的位置 和家长神情.这些家访,让我重构了班主 任的理念,不仅关心成绩,更多的关注他 们作为人的成长,也更新了对学生的片面 评定. 从教二十六年,像这样挨家挨户的大 规模家访其实也曾有过几次,那些情节, 至今记忆犹新. 刚工作的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一所 中学任教,学生来自附近农村.每逢期末 发放成绩单,我便骑着自行车,后面跟着 一串学生.当抄近路经过田间小径时,我 推着自行车,学生在田野间顺便玩笑撒 野.我的车上身上都是泥巴,那些跟随的 学生鞋上裤子上也泥巴点点.家长很好 客,不怎么关心成绩,倒是一个劲儿说, 孩子如果顽皮,只管打.殊不知,那时的 孩子,习惯的教育方式就是打骂,这方式 被家长和学生一致认可.只是我是年轻的 女老师,几乎没用过这方式,自然他们也 不怎么怕我. 三年后,我去了苍南钱库工作.这是 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之间交通,水 路尤为繁荣.学校有些名气,吸引附近小 镇很多学生.每次家访,我更多的是乘坐 机动小木船.水面宽广逶迤,水草丰美. 船在水面摇曳,有种飘飘欲仙的轻松.或 许就是家访记忆深刻,去年学生同学会, 阔别二十年,我竟然能一一叫出学生的名 字还说出他们家的大概位置,学生吃惊不 已. 第三次大规模家访,是本世纪初,是 我重回瑞安的那一届.从初中转到高中, 或许更有挑战性,我对学生更用心.学期 结束,我便骑着自己的助动车,走街访 巷.那时学生遍及莘塍塘下上望,覆盖面 很广.由于家访,我对一位学生刮目相 看.他曾令我很伤脑筋,到高三了,还经 常以身体不好请假,成绩退步明显,自然 我对他也有偏见.按理,被老师常批评 的,比较顾忌家访.没想到他热情等候, 由于家长临时有事出去,他招待我时礼数 周到,最后还亲自把我送到一个汽车站 头.如果没有那次家访,或许我可能就一 直错误定位那学生. 学生年代,每次期末,老师带着一大 班学生逐一家访,成群结队,热闹极了, 成了村庄最亮丽的风景线.曾几何时,特 别是近十多年,不知什么原因,家访渐行 渐远.老师不上门家访了,有事就是电话 联系,或者让家长直接来学校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