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52276522 | 2019-09-11 |
这个小小的 工具有 悠久历史,传承 小商品经济的文 明. 相传,三国大将军关云长从戎之前曾经卖过 豆腐.当初关公卖豆腐时被一富家小姐看上 了,因关公家境贫寒,富家女的父母不同意. 关公便与小姐偷偷定下了约会信号,当小姐 到敲木头发出的「梆梆」声时,就下来与关云 长幽会.富家女的父亲知道了此事,每当屋外 响起梆梆声,就吩咐家奴将关公的豆腐全部买 尽,也就断绝了与小姐会面的机会.「梆梆」 声使关公的豆腐卖得很快,后来做豆腐的人为 纪念关云长卖豆腐,就兴起了使用敲木头来招 揽生意的风俗. 豆腐梆子用整段的硬木块做成,最常用的是 枣木,其次是槐木.木工先在一段长约30公分 的木头上面开一长约20公分,宽约5公分的豁 口,从此处把木头内部掏空,把木头外表打磨 得圆滑美观,然后把手柄装入底面固牢,再配 上一根如鼓槌样子的敲棒,一副梆子便做好 了.有的豆腐世家,梆子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已是油光 亮,经过长年累月的敲打,两面也 已是呈现不规则的凹状.豆腐人家把老豆腐梆 子视为珍宝,用的时间越长,发出的声音越好 . 曾记得小时候,随 「梆,梆梆;
梆,梆梆」 几声梆子声响起,那些忙 张罗早饭的村妇, 端 碗或拿盘纷纷走出家门,循 那美妙的声 音而去.小推车或担子上的豆腐透 温热,小 商贩揭掉雪白而湿漉漉的笼布,村妇们围上去 就像争看掀开盖头的新娘一样.品头论足一番 后,把瓢里盛 的豆子让小商贩称一下重量, 再根范ǖ幕凰惚曜,用特制的豆腐刀拉下 豆腐,称一称重量,放到村民们的器皿里. 在中国农村,人民公社时期及以前相当长的 阶段,通常不叫卖豆腐,叫「换豆腐」 .计划经 济条件下,粮食是统购统销物资,大 豆既是粮食作物,又是经济作物,种 植的数量和产量都很少,成为稀有粮 食品种.生产分给社员的很少很少 的大豆,除了换油就是换豆腐吃.集 市上不允许买卖大豆,就是零星买卖 的也只能东躲西藏,偷偷摸摸进行交易.大豆 的严格控制下,卖豆腐的小商贩就只能以物易 物了,故称为「换豆腐」 . 多少年过去了,随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豆腐这一人民生活必需食品,已经形成了专业 化生产和小作坊生产双规运营产品.工厂化专 业生产的豆腐进入了城市各大超市,其品种多 样,销售形式多渠道,订单销售不用再吆喝叫 卖.现在走村串乡的小作坊经营者,也基本上 改变了新促销方式,很少用梆子来广而告之 了.改用的低音喇叭,用录音集成播放器,极 个别的商贩高声喊几声「豆腐」 ,也是为了增加 肺活量,锻炼身体罢了. 豆腐梆子代表 一种历史的演变过程,它的 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它见证了历史,推动了历 史的进程.惯了梆子声音的大有人在,这部 分人不习惯喇叭里钻出的噪音声,那种刺 耳、俗气给人一种烦躁的感觉.久而久之,人 们会感觉到今天的豆腐不如过去的豆腐原汁原 味,是怀念「豆腐梆子」的缘故?还是豆腐制 作者高产高效,甚至加入豆腐「添加剂」惹的 祸?这个答案毋庸置疑,豆腐梆子不应该退出 历史舞台,愿意到它那朴实无华的声音,愿 意吃上原生态的豆腐,更愿意豆腐为消费者的 身心健康增加原动力. 搬家是当今老百姓的一大赏心乐事.虽然很 多人买不起房,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在城市创 业,过 租房蜗居的日子,但多数老百姓的居 住条件毕竟在不断地改善.问周围的朋友,近 些年普遍都有过搬家的经历,有的已经搬过数 次,无不由狭小而宽敞、由简单而精良,搬家 遂成城市一大时尚. 搬家很辛苦,却苦得其所.有 对新居新生 活的美好憧憬,苦些是无所谓的. 搬家包含 许多地方民俗风情,是很有情趣 的.有些传统习俗已经落伍,譬如为了讨「红 红火火」的吉利口彩,在搬家的时候需搬上一 只烧旺的煤炉,可现在的煤炉到哪里觅去?都 烧上煤气和天然气啦.老人们信这口彩,想 法子去弄一只烧旺的炉子,率先搬入新居.与 炉子一同搬进新居的还有「竹竿节节高」或 「甘蔗节节高」 ,现在的新居已经不用竹竿晾衣 了,多半就取也有「节」的甘蔗,寓意是搬家 后的生活节节升高、甜甜蜜蜜.有人还觅来木 制的马桶,尤其是老人们,叫马桶为「子孙 桶」 ,寓意子子孙孙人丁兴旺.可现在那种木制 的马桶很是难觅,再说,就搬家用上一用,即 成累赘,或者搁那儿给后辈结婚时派用场,但 纵使是新箍马桶,搁在家里也不雅观啊.我有 位郊区的朋友,由旧农舍搬进新工房,他的老 爸无论如何割舍不下一只大水缸,――那水缸 盛过水、腌过菜,曾经帮助他们度过了饥荒, 感情深 呢,便硬要搬进新居,叵耐庞大的水 缸连家门也进不了,再者,那大家伙往哪儿摆 放都不合适呀,於是最终只能忍痛割爱. 搬家的人家按老规矩是要给亲朋好友和街坊 邻居派发馒头和糕团的.从前有专门订做馒头 和定胜糕的店m,用於做寿或乔迁之喜.馒头 是发酵的肉包子,点 朱砂,很标致,一定得 是发面包子,取意「发」字,紧酵的包子不受 欢迎;
定胜糕是绯红色的糕,上下一对成 双,取「红火」和「好事成双」的口 彩.近年来除了馒头和定胜糕,花色 品种多了许多,店家还分了若干个档 次,经济实惠型的约10元左右就能订 上一份,稍高档点的,20至30元不 等,豪华型的都在50元左右一份了, 又有了新的变异,改成了奶油蛋糕.搬一次 家,几十上百份是必定得发的,――亲朋好友 得发,搬离地的邻居们得一一派发,意在不忘 旧情;
搬达地的邻居更加得发,一幢楼、至少 一个门堂子的上上下下都得发,意在修结新 好.譬如我前几年搬家,连小区的门卫也没有 跳过,通过派发搬场糕团算是与邻居们和门卫 们照过面了,人家至少认得了你这个新住户, 以后的日子就请多多关照啦. 搬家妥贴后,要请客吃上一顿,以招待「出礼」的亲戚朋友.北方有个挺好的名称叫做 「稳锅」 .民以食为天,一家之计,吃饭是最重 要的,也就是锅台最为要紧,得稳住了锅,才 能稳住家嘛.从这个道理理解,这一顿搬家饭 应该在新厨房、新锅台上烹制才名副其实,但 现在大多数都上饭店去了,怕麻烦、省事,可 不是麽,刚搬好家,千头万绪的忙乱,哪有闲 工夫在家里的厨房忙活? 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提到罗履先的南汉宫词: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南汉小朝廷在皇宫内负责皇帝服饰的公务员,多半是状元郎!而且这些状元郎还和宫女们成对成双,因为他们不仅在精神上被阉割了,连肉体上也被阉割了.但袁枚说:唯南汉状元不可作,十国春秋载:刘岩定例,作状元必先受宫刑.则被不少人误解了,因为十国春秋并没有写刘岩有这个定例,袁枚是在说状元的时候把刘作为了南汉的代称.刘岩之兄刘隐为后梁南海王,他死后,刘岩继任称帝之后,继承了哥哥厚待士人的做法,唐朝被流放到这里的大臣们的后代,以及为躲避战乱而逃到本地的士人,都受到重用.唐朝名门出生的赵光胤被任命为宰相后,情绪一直很低落,刘岩设法把他在洛阳的家属都接了过来.让赵光胤感激不已.能这样做的人,自然不会想到要阉割大臣.所以一些士人也为南汉政权做了不少贡献,比如简文会是刘岩时的状元,刘岩死后刘晟帝暴戾而残酷.简文会的疏谏触怒了他,於是被贬为祯州刺史,任上他还尽心民事;
得州刺史刘博古有惠政,民多爱之;
郴州刺史周恤穷民,招辑兵士,民皆呼为陆父.即便如此,状元梁嵩看到刘岩的奢侈和嗜杀成性,便谢绝赐物,回老家平南侍奉老母去了,刘岩还答应了他减平南丁赋一年,结果他连人带马淹死在了老家的河中.这样的状元也是不可能愿意阉割的.南汉每年录用进士、明经十余人为官,虽然在这麽小的围中选拔出来的状元,与统一以后的状元是不好比的.十国春秋.后主本纪说到后主时:帝性愚,以群臣自有家室,顾子孙不能尽忠,惟宦者亲近可任,至群臣欲进用者俱自阉,然后用.陈延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陈延寿传说:逮后主,信任宦者,凡群臣有才能及进士状头或僧道可与谈者,皆先下蚕室,然后得进入,亦有自宫以求用者,亦有免死而宫者,由是奄人渐十倍於乾和时.乾和是刘岩之后中宗刘晟的年号,说明就是刘继兴之前的刘晟也并没有阉割士人.资治通鉴也是说后主刘继兴时:凡群臣有才能及进士状头或僧道可与谈者,皆先下蚕室,然后得进,亦有自宫以求进者,亦有免死而宫者,由是宦者近二万人.贵显用事之人,大抵皆宦者也.他似乎想把整个国家都变成只有宫女和宦官的后宫,让那些阉割了的士人参加公务员考试,得到的官员除了方便出入宫闱以外,既不会有包二奶之类的分心和闹出许多绯闻,也避免了官二代以及官员配偶胡作非为的败坏形象.但毕竟当官掌握的资源太多,所以即便如此,趋之若鹜的伍还是很壮观,小小的朝廷里竟然有二万人当了宦官!江河里本来有很多鱼,大家可以随需捕鱼,现在被强人竭泽而渔,把鱼都弄到他的网里去了,你要吃鱼就得按他的要求做了.於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之类都被儒生们抛之云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无从谈起.与强人一起控制这个鱼网的同时,自己也趁便捞到一点,才是利益所在.到了南汉后主时,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已经是即将吹灭的风中之烛,醉生梦死中刘继兴发展了前代的荒淫,阉割了的大臣们则在变态和虚拟中寻找安慰,与宫人结对对食的成了宫廷内的独特景象;
内侍监李托则将两个养女送入宫中,为刘继兴所宠爱.他们虽然阉割了,但争权夺利,助桀为虐,与没被阉割的贪官污吏没有什麽两样,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他们毕竟是不正常的,他们要抓紧机会捞一把.A26 鲁西南(即山东省西 南部)地处黄河下游, 因曾是《水浒传》中的 梁山好汉揭竿起义的地 方,故又称「水浒之乡」 .这里历史文化悠 久,自然条件较差,生 存环境艰辛,与之相应 的民风民俗也更加粗犷、豪放.这从百姓的 日常饮食中,也能得到 充分体现. 端 饭碗 「赶饭场」 在鲁西南的一些农村,有一种独特的吃饭 风俗.每到吃饭时,男 人们便端 饭碗走出家 门,聚拢在一起边吃边 聊,俗称「赶饭场」 . 「赶饭场」的场地比 较随意.有的就在大门 前,屋檐下,三五一夥,说说笑笑;
有的在 街上或场院里的传统「饭场」( 也叫「饭市」 ) ,多人相聚,热热 闹闹.到「饭场」吃饭 的,多数是成年男子(老人、小孩和妇女都在 家中吃饭) ,他们在一起 谈天气,拉家常,说农 事,话今古??上至国 家大事,下至村内新闻,无所不谈.年纪大 的,爱回忆过去,常发 思古之幽情;
年纪轻的,则愿憧憬未来,对 美好生活充满向往.一些读过点古书的,则喜欢 搬弄《三国》 《水浒》里的故事,即使出现「关 公战秦琼」之类的笑话,也没人指责他们「学术 造假」 .於是,「饭场」便成了新闻来源之地, 知识传播课堂,也成了人们交流生产经验、和谐 邻里关系、处理家庭纠纷的地方.人们习惯上认 为,不到「饭场」吃饭的人,是家中日子过得不 好,没有脸面和乡亲们相聚. 「饭场」是学习的课堂,也是表演的舞台.乡 里人的一些传统美德,常能在这里显现.当男人 到离家较远的「饭场」吃饭时,常常刚吃完一碗 饭,自己的女人便会出现在身后,不声不响地把 新盛好的饭碗递上来,再把空碗接过去,然后悄 悄离开,不说一句话,温情却尽在其中.有那放 不下架子的男人,刚吃完一碗饭,便端 空碗, 向 自己的家门高嗓长腔地喊道:「孩他娘噢 ―」那边应一声:「哎――」这边吩咐:「添 饭喽――」妻子就急匆匆地跑过来,取了空碗, 回家盛满了饭,再送过来.两人的配合是那样默 契,举手投足,都包含 浓浓的亲情. 「赶饭场」的习俗,在鲁西南各县都有,只是 在一些细节上各有不同特色.如东明县的男人 「赶饭场」 ,左手食指与拇指卡 一个大碗(俗称 「圪篓」 ) ,无名指与小指夹一碟咸菜;
右手三指 执筷,二指拿馍用餐.这是从小练就的本领,人 人都能操作自如.谁若带来新鲜菜肴,必放在地 上,大家共同品.那菜肴虽然简单,但在一块 吃起来却是其乐无穷?? 豪饮之风今犹存 读过古典小说《水浒》的人,无不为梁山好汉 那「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饮之风所折服. 如今,时光虽已过去了九百多年,但在鲁西南一 带,这种豪饮之风依然存在.当地流传 这样一 句谚语:「有菜无酒不留客,有酒无菜是好席.」 可见当地人对酒是何等看重. 鲁西南的豪饮之风,常见的有如下三种: 一曰「喝亮盅」 .饮宴时,全席只备一个盅子 ――那其实是一个可盛二 多酒的酒碗.在席桌 的中央扣过一个大碗,将那唯一的酒盅放在大碗 的底上,高高亮出来,十分显眼.宴席开始时, 主人将「亮盅」内斟满酒,右手执盅,左手托 盅底(俗称端酒) ,敬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