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iaoshou 2019-07-05

二是房屋桥 梁损伤后,对其进行加固,延长寿命. 恩师引路,潜心科研 遇见吕老师是我的人生之幸,知遇之恩 永生不忘. 在采访中,吴刚多次提及导师吕 志涛院士. 1998年的一个下午,吕志涛在办公室与 吴刚讨论博士论文选题.他建议吴刚做碳纤 维增强复合材料 (CFRP) 加固混凝土结构的 研究,当时国内在这一领域几乎是空白.吕 志涛特意把国外空运过来的碳纤维布展示给 他看,一层纸一样薄的布,粘贴后就能快速 并显著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吴刚觉得非常神 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此课题,并坚持不懈 地为此攻关了20年,成为大陆学者在国际本 领域顶级期刊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 JCC 杂志 上发表论文最多的学者. 博士毕业后,许多年轻教师会在业余时 间做些工程,获取额外收益以改善生活.吴 刚留校后,也面临着同样的诱惑,特别是东 大预应力公司效益非常好,也缺人手,公司 非常希望他加入.吕志涛得知此事后专门找 吴刚促膝长谈,鼓励他要看得远一点,不要 追求一时的利益,特别是在年富力强的时 候,一定要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基础 性的研究.吴刚谨记恩师的教诲,潜心科 研,全身心投入工作.

2009 年11 月,年仅

33 岁的吴刚被学校 任命为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成为

985 高校重 点学院最年轻的院长,在业内引起不小的轰 动.说起这次当选,还有一番有趣的波折. 由于吴刚年仅33岁,土木工程又是东南大学 的优势学科,校领导一时下不了决心把这么 重要的担子交给年轻人,于是全院教师投了 两次票,结果两次吴刚皆遥遥领先.事实证 明,担任院长

7 年间,吴刚当得起 年轻有 为 的评价. 驱动科研,培养人才 同事们都说,吴刚就是那个 把不可能 变为可能的人 . 2009年接手土木工程学院时,在全国高 校学科评估中,东南大学土木学科位列全国 第五,2012年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 第三,在2017年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土 木学科获评A+,在全国并列第一.这背后的 努力,身处其中的吴刚和老师们最清楚. 在学术上,吴刚带领师生们瞄准国际学 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推动高水平科学研 究并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牵头获得国家科 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与技术发明二 等奖等共

5 项;

获国际、国家发明专利

600 余项,发表 SCI 论文

500 余篇,出版高水平 著作百余本,在预应力、高性能材料、FRP 结构、复杂结构施工等领域实现国际领先;

由东南大学牵头组建新型建筑工业化、500 米口径协同创新中心;

依托国家预应力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支撑平台,完成了FAST (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 、马普托大桥 (非洲最大跨度桥梁) 等多项国内外重大工程 的技术攻关.在他的引领下,东南大学建成 了首个学术特区――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 院;

承担了 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 究 应用 FRP 实现重大工程结构高性能与 长寿命的基础研究 严酷环境下混凝土材料 与结构长寿命的基础研究 等3项

973 计划 项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老师们以前 没想到的.对此,吴刚说,东大的老师经过 多年的积累,不分昼夜地做科研,学术水平 都很高,作为学院负责人,牵头组织为大家 服务都是分内之事. 吴刚重视引进后人才的全周期规划,加 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 逐渐形成了以院士领 衔、 4位千人计划专家、 4位长江学者、 6位国家 杰出青年、 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1个教育部创 新团队、1个江苏省创新团队和1个江苏省教 学团队为代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2015 年, 吴刚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 成为长江学 者, 2016进入中组部万人计划. 吴刚说,东大人充满创新活力,他会谨 记恩师 勤奋、创新 的教诲,为提升东大 的科研水平和学科影响力竭尽全力,力争通 过5至10 年的努力,在智慧工程结构与安全 运维等领域做到国际领先. 探寻 吴长江 的人生结构 ――访东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刚 通讯员 张健强 穿上这一身税服,我知道,我已成为东 阳财税这片蔚蓝海洋中的一滴水. 岁月峥嵘, 那是一首扣人心弦的清扬歌 唱.新中国成立, 东阳财税干部 颗粒归仓 , 将财政收入上缴中央, 支持国家和地方建设.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