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sunny爹 2019-07-05

本报记者 杨昊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移动 支付的普及,网购成为一种习惯.小 到衣服百货,大到家具电器,坐在家 中购物也只是动动手指的事儿.但是,还有一大部分人仍习惯实体店购 买,享受传统消费的快乐. "现在的年轻人爱时尚、爱名 牌,他们更喜欢去尝试新鲜潮流的 事物,对一些'老传统'不感冒. " 虽然

7 0 岁的周大爷对玩手机、聊微 信、网购等操作轻车熟路,但对于 传统的东西他还是情有独钟. "我对 老牌子、老手艺、老字号都有一种 舍不得放不下的情结,它就像我们 那一代人美好的回忆,不可缺少. " 生活中很多"有钱有闲"的老 年人,本可以享受科技感十足的生 活,却独爱一些饱含"传统色彩" 的生活习惯.例如,一些老人过端 午节,都要购买粽叶、糯米、红枣,手工包出各式各样的粽子;

过 元宵节,喜欢吃手工制作的土元 宵;

或者有的人习惯睡荞麦皮枕 头、硬板床、盖手工棉被,对那些 具有保健功效的乳胶枕头、乳胶床 垫等物品毫不动心.他们对一些传 统风俗、美食十分在意,无论在购 买率还是再购意愿上,都毫不吝啬 地展现他们对传统消费的爱. 大白兔、杏花村、中华铅笔、 老凤祥、永久自行车……这些并不 陌生的品牌,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 是品质优、产品好,甚至有人买习 惯了,对它产生了感情.人们在选 择商品的品牌、风格、式样等方 面,都在受过去经验的影响,传统 型消费观促使着人们寻找记忆中的 "正宗味道" . 近年来,互联网飞速发展推动着大 量传统美食、手工制品在网络平台上绽 放生机.人们除了到店享用"老味道" 外,更多了一种消费渠道.很多市民朋 友通过网购全国各地特产的同时,也在 市区"赶小集"活动中寻到了记忆深处 的"老味道" . "南皮的老席、东光的烧鸡、盐 山的猪蹄、南大港的麻叶等,咱们沧 州各地的特产让人印象深刻,说一种 就能让我想起那个地方. "6

2 岁的王 大爷是市区"赶小集"的铁粉, "这 个平台把各县市的农副特产聚集在一 起,有百年老店传统美食,有品质过 硬的农产品,参加一次不仅让我找到 了以前的'老味道' ,浓厚的氛围更 让我忆起童年时代赶集的那份喜悦与 兴奋. " 记者走访了很多参加"赶小集" 的"老字号"商户,他们纷纷表示: "现在的中老年人对传统美食的购买 需求很大,对他们来说更是一种情 结. '赶小集'为'老字号'搭建平 台,期期爆满足以说明传统的东西并 不过时,甚至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目 光. " "每到周六有'小集' ,我都会约 着同事们一起来,采购特产名吃,摆 满一桌小聚一下,这已经成为了我们 之间的约定. "8

0 后小刘兴奋地说. "价格实惠是一方面,主要是'赶集 '气氛好,东西全还好吃.如果网 购,基本上都是看着冷冷的网页介 绍,有那么点孤独感. " 在消费者看来,老手艺留住的不 仅是记忆中的"味道" ,更是生活. 通过电商团购、产品展览等一系列活 动推广,很多和人们失散已久的"正 宗味道"开始回归消费者视野,不落 幕的老手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老字号正寻新舞台 上周六,伴随夏至来临, "赶小集"迎着滚滚热浪 为市民朋友们呈上夏日美食清单.在意明商厦东体店的 广场上,2

0 家商户数十种农特产品纷纷亮相,现场人来 人往,十分热闹.不到8 点,商户们开始铺货销售,选 购特产的市民越来越多,小集上开始传来了此起彼伏的 吆喝叫卖声,热闹景象直逼眼帘. "就喜欢'赶小集' , 每次都把小车装得满满当当,回家又是一顿丰盛的午 餐. "很多人都是奔着一些特产名吃来的,这已经成为 他们餐桌上的必备佳肴. 小集上,商户们的热情似乎赛过现场温度,将 全场的气氛点燃,商品销售火爆.现摘的老杨蟠 桃,一小时出售百斤;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