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iaoshou | 2019-07-06 |
电话: (010)
64810710 E-mail: artxh@163.
com ・2014年1月6日 艺术星河
3 1 月4日至
5 日, 舞剧 《红高粱》 作为开年大戏开启
2014 国家大剧院 新春演出季.这部由青岛歌舞剧院 创排、 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改编的舞 剧甫一亮相, 就在国家舞台艺术最 高奖――第十四届文华奖上一举摘 下文华大奖、 文华编导奖、 文华表演 奖三项最具代表性的奖项, 在舞剧 类中排名第一.面对诺奖得主光环 笼罩下的文学力作, 面对享誉世界 的电影经典, 舞剧 《红高粱》 如何冲 出每个人心中先入为主的印象再次 发力?如何用舞蹈本体语言完成独 特的艺术书写?日前记者专访了这 部舞剧的总编导王舸、 许锐. 记者: 莫言的诺奖光环, 以及电 影版的深入人心, 是 《红高粱》 这个 文本的优势更是挑战, 为何知难而 上选择 《红高粱》 ? 王舸: 最开始我和许锐对 《红高 粱》 感兴趣, 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口味 比较重.我比较喜欢情感较浓烈的、 带有生死命题的题材, 能触动观 众.戏剧也好, 舞剧也好, 都需要大 量戏剧性来支撑人物.没有矛盾冲 突, 没有戏剧张力, 很难让观众坐在 那里一个半小时看一帮人在那儿舞 来舞去, 很难让观众理解和走进你 所表达的东西, 更何况在舞蹈里没 有语言这个特别关键的手段, 只靠 肢体就更难让观众理解人物内心, 所以我们更希望有强烈矛盾冲突和 情感表达能支撑人物和情节.舞蹈 做重口味很难, 因为舞蹈不容易把 故事讲清楚.没有字幕, 只借助一 点旁白, 完全通过肢体感受故事的 脉络, 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中国人原 始的、 血性的东西, 支撑着人物、 事 件和最后的结果, 这些都是这部舞 剧的追求. 许锐: 对于 《红高粱》 , 我想大部 分人都没读过小说, 只看过电影, 我 曾经也一样.当我读了小说后获得 的感受与看电影完全不同, 这让我 们坚定了信念: 要让观众在我们的 舞剧中获得和读小说、 看电影不一 样的感受.所以一定要按舞蹈艺术 自己的规律来做.比如舞剧中的人 物、 情节一定要简化, 要抽取最精炼 的人物, 把他们的关系和情感的主 要线索拎出来, 因为必须靠情感线 索以及情感铺垫, 让舞剧中的人物 舞蹈起来.现在看来我们庆幸站在 巨人的肩膀上没掉下来. 记者:莫言亲自题写 歌之舞之, 表我心声 祝贺 《红高粱》 晋京演 出, 可见他对你们这次创作的认可. 许锐: 其实我们和莫言没有很 多接触.早在
2010 年授权时莫言就 很洒脱, 他说他不懂舞剧, 我们做出 来的作品是我们的, 只要尊重作品、 尊重原著就好.他没有任何要求, 压根不管我们舞剧怎么做, 完全给 我们自由.真正与他有接触是首演 时, 他来时很低调, 并且表明不表 态, 不发言, 不接受采访, 但这些态 度在看演出后改观了, 他兴奋地上 台和我们交流.他说作品能让原作 者激动, 就已经取得很大成功了. 这说明艺术是相通的. 记者: 因为有小说与电影的先 入为主,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 《红 高粱》 , 舞剧 《红高粱》 有什么新的 诠释? 许锐:我们把主题归结到生命.我想这也恰恰是 《红高粱》 今天 为什么还有意义的原因所在. 《红高 粱》 讲的是过往年代的事, 如果我们 今天仅仅是把它表现成抗日剧, 可 能就体现不出它的意义了.其实莫 言写小说时也是在张扬生命的意识.所以我为作品总结了八个字 生如高粱, 死如烈酒 . 《红高粱》 诠 释的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态度: 土 地上的人要有尊严地、 自由地、 有情 有义地活着.把作品放在生命的意 识的角度, 在今天这样一个现代的、 摩登的时代才能有意义, 才能让我 们在灵魂上有一种对话.所以恰恰 在这种生命意识中, 我们的作曲、 舞美、 演员等主创团队在创作中越来 越入戏, 演员说他们是拿命来跳, 跳 这个剧相当于通常的三四部剧, 体 能快耗尽了.我相信只有我们自己 入戏了, 才能把观众带入戏中. 记者: 落实到作品中, 这样的主 题具体如何实现的? 王舸: 舞剧基本保有原著以及 电影 《红高粱》 的主线情节, 塑造了 我爷爷 、 我奶奶 、 罗汉大叔等个 体人物以及乡亲群像.颠轿、 野合、 祭酒、 丰收、 屠杀、 出殡六大章节, 每 个章节都有鲜明的主题, 但都在张 扬生命.颠轿透出的野性, 祭酒体 现的与天地对话等等, 是对生命的 一种放大.最后墨水河畔的出殡送 葬的悲凉, 一群一群人站起来反抗、 赴死.用生命被压迫到极致状态后 生命力的爆发, 去体味中华民族的 觉醒, 最后和外来侵略者抗争, 既写 实, 又写意, 通过具象的人物放大了 内在关系和意蕴. 另外这个题材有抗日情节, 但 实际上舞剧中并没有出现日本人形 象, 只是出现过一次日本人剪影形 象.我们不想在舞蹈里或舞台上出 现中国人和日本人打来打去, 或像 抗日神剧 那种并不高明的方式, 我们是通过意象等手段, 留给观众 更多空间, 去感受当时在那样生存 艰难的环境下中国人的一种反抗, 中华民族的反抗精神. 记者: 此次创作中遇到的最大 难题是什么? 王舸: 困难特别多.首先是有 非常成功的小说和电影在前面, 而 舞剧样式很窄, 舞蹈操作手段也很 局限.第二个问题是怎么样与电影 和小说不同, 要从小说中把故事抽 离出来转化成舞蹈形式, 要很精炼 简短, 适于舞蹈表达, 这其实很难 做到. 但最难的问题, 是高粱的问题, 这看似很简单, 实际上是最大的问 题.如果是歌剧或话剧, 可以在舞 台上种一片高粱,舞剧怎么种高粱?如果我们把舞台上全部种上高 粱, 就没有舞蹈空间了.就算我们 舞台上铺天盖地种上满满的高粱, 也就那么大一个地方, 不会达到电 影里一片汪洋的效果.我们和舞美 商量不用写实手法, 而是作为一种 精神、 一种空间来做.借用高密的 一种剪纸艺术, 把高粱做成一种参 天大树般的感觉, 本身蕴含了一种 人的气质, 体现中国人生生不息的 精神.人就是高粱, 高粱就是人. 记者: 创作中是否有意克服当 下舞剧创作中的问题? 王舸: 我所克服的就是传统舞 剧的样式, 这种样式很难打破.比 如通常的舞剧从头到尾需要的演员 要多, 是大戏的概念, 一定是一个半 小时, 一定要有单人舞、 双人舞、 三 人舞、 群舞等很程式化的东西.怎 么能突破这种惯常的样式, 比如假 设我的创作没有双人舞, 只有独舞, 这种样式突破后别人是否能承认, 它还是不是舞剧?都是创作所面对 的问题, 所以这种突破是很难的. 记者: 《红高粱》 如何处理舞与 剧的关系?舞蹈中哑剧的度是如何 把握的? 王舸: 这部舞剧的特点是通过 肢体把戏剧的感染力放大到极致. 《红高粱》 的做法, 不是完全以讲故 事来进行舞蹈编排和情节推进, 故 事点到为止, 更多是把故事和戏剧 的感受放大.或者是把故事本身揉 在这样一个有意味的形式里, 把故 事点抓出来后, 展开的是舞蹈, 让观 众既看到故事, 又看到舞蹈.同时 在舞蹈形式里也有故事的要害点, 每个故事点又有层次, 这些层次与 红高粱故事相干, 这种相干并不那 么直接却能让观众感受到, 当你把 这些点感受到后, 实际上就看明白 了.往往许多舞剧在这些点上表达 不清楚, 只有单面性的表面情感, 没 有内在层次.层次是靠快板、 慢板、 抽离、 间离等各种手段支撑人物的 多面性. 另外 《红高粱》 为大家所熟知, 省去了很多情节的交待, 而且我更 多运用的不是哑剧而是行为, 使戏 剧表达更简练, 也更好地把握哑剧 的度, 因为单纯戏剧表现更容易出 现哑剧. 记者: 很多人都会拿 《红高粱》 与你之前的 《徽班》 相比较, 你认为 二者创作上最大的区别在哪儿? 王舸: 《徽班》 更写实, 《徽班》 的 整个情节更多的是故事+故事+故事 的叙事方式. 《红高粱》 好在很多人 知道故事, 因此在戏剧设置上 《红高 粱》 更舞蹈化, 但是在舞蹈里并非把 戏剧人物的舞蹈和戏剧分开来做, 而是舞蹈里含着戏剧关系. 《徽班》 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因为它是我们 自己创造的故事, 观众对剧情完全 不知晓, 必须把剧情交待很清楚. 我一直在思考的是, 怎样才能让 你们这代年轻人喜欢民歌. 2013年深 冬的一个下午, 著名歌唱家吕继宏在 福建省福清市体育馆的休息室里, 表 情认真地对记者说道.此刻的他并不 像平日里那样, 穿着一身干练的戎装, 而是穿着一件整洁的便服.53岁的吕 继宏, 已经记不得这是第几次随中国 文联、 中国音协到基层演出了, 但他习 惯于在每次演出时观察观众们的细微 表情, 并借此判断他们喜欢什么样的 歌、 不喜欢什么样的歌, 发掘什么样的 歌更能引起共鸣、 什么样的歌感染力 不够. 这就是近距离为观众演出的好 处, 喜欢还是不喜欢, 一目了然. 吕继 宏说. 与中老年观众相比, 吕继宏更加 关注年轻观众对自己歌曲的反应. 在 当今这样一个时代, 民族唱法受到的 冲击非常大, 民族歌曲的爱好者年龄 普遍偏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