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于世美 | 2019-07-06 |
40 多年来秦陵考古从未停止过, 通过持续的考古勘探和发掘研究, 我 们对秦始皇陵园、 秦帝国乃至于对秦 始皇帝、 秦文明都有了新的认知.这 些新知与此前从 《战国策》 《史记》 《汉书》 等文献中看到的秦文明的形象有 所不同, 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历史进程 的认识. 布局和设计理念基本清楚 现已判明秦始皇帝陵园由陵墓 本体、 陵园和陵区这三重空间构成. 陵园为南北长的内外两重城垣结构, 面积 2.13 平方千米.以陵墓封土为 礼仪中心, 陵园内部有两条通过封土 中心点并垂直相交的轴线, 有意识地 突出了陵园内城区域是整个帝陵的 中心区域;
封土下的地宫为始皇棺柩 之所藏;
内城西北区规整的建筑群为 其灵魂接受宴享的寝殿便殿礼制建 筑;
内城东北区域是由近百座墓葬组 成的嫔妃葬区.内外城之间的西北 部是为陵园提供日常服务的机构所 在区, 著名者为食 (~) 官区.内外城 南部安排有铜车马、 百戏俑、 铠甲坑 等陪葬坑.这种设计, 通过对空间关 系的营造, 突出了居中、 对称的结构 特征, 加强了择中、 居中而治的设置 理念.陵园内外还有为数近200 座陪葬坑,陵园之外的陵区面积近60 平方公里. 秦始皇将战国晚期邹衍所创造 的阴阳五行的宇宙观继承并有所发 展,这在他的地下帝国也得到了体现.地宫位于封土之下,距地表深30 米, 东西长
80 米、 南北宽
50 米.墓 室四周、 顶部、 东墓道顶部均为石质 结构,地宫的空间高度为15 米.地宫呈现出 上具天文, 下具地理 的造 型, 顶部摹写着包括有四神二十八星 宿的天文图像, 地下以水银表现出帝 国疆域的水系, 科学探测证明 以水 银为江河湖海 的记载是可信的. 秦始皇是战国晚期流行的五行 学说的信奉者.水银具有流动性, 地 宫中以水银象征水, 体现了五行对应 五德的观念, 是秦人水德代替周人火 德的象征, 以水银来模拟江河湖海, 彰显出秦始皇 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 北过大夏 统一帝国 的理想. 缤纷多姿的秦文化 在秦始皇帝陵区, 共发现近
200 座形状不同、 内涵各异的陪葬坑, 最著 名的是我们都熟悉的兵马俑坑群, 还 有马厩坑群、 铜车马以及石铠甲坑、 百 戏俑、 青铜水禽坑等. 兵马俑坑群.兵马俑
1、
2、
3 号坑, 距离陵园 1.5 公里, 是目前发现陪 葬坑中规模较大的.兵马俑坑是秦 帝国时期军事编制、 作战方式、 骑步 卒装备以及国家管理体系的表达, 昭 示了秦帝国在政治和军事制度上的 革新. 在陵园与兵马俑坑之间, 还分布 着近百座马厩坑, 分俑坑、 马坑和俑马 同坑三种形式.有真马也有陶马, 出 土陶器上刻有 大厩 中厩 宫厩 等 厩苑名字, 显示出这是与宫廷有关的 养马机构, 这一发现为记载不多的秦 代养马制度的研究, 提供了极为珍贵 的实物资料.秦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一 部养马史, 养马事业贯穿了秦人从最 初的古国到王国再到强大帝国的全过 程.大批良马的养成, 为秦国的不断 发展强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也 是其军事力量的保证.铜车马坑出土 的两乘彩绘单辕双轮青铜车马, 其结 构、 系驾方法、 天子乘舆制度和金属制 造工艺等, 是秦代技术发展、 礼仪制度 的具体表现. 石铠甲坑, 是武库类的陪葬坑, 也是陵园内规模最大的陪葬坑,面积13680 平方米, 发现大量的石甲、 石胄 以及石质马缰构件、 青铜工具、 青铜车 马器构件等.石质铠甲和头盔的出 土, 显示了秦人高超的石器加工技术, 这些石铠甲为全手工制作, 石片由原 始石头一点点地加工而来, 根据不同 的使用部位, 制作成不同的形状和弧 度, 四角钻孔后, 再用青铜丝将其连缀 起来.从选材、 切割开始, 经过琢磨、 抛光, 最后钻孔、 连缀, 模拟考古实验 发现, 用现代工艺制作一件铠甲, 一个 工匠用时超过一百天.这为进一步认 识秦代防护装具的特点、 陵园建设组 织施工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紧邻陵墓南侧的文官俑坑出土 了12 件陶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