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飞鸟 | 2019-07-06 |
6 民间文化论坛的同时, 它也制造了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当然, 它承 诺继续解答这些问题.我们从民俗学的学科史就能够 清晰地看到这种内在的紧张关系和诡异局面.民俗学 是中国社会科学的核心学科,不仅因为民俗学的知识 生产在型塑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中发挥 过关键的作用,并且有机会在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 期在重塑中国社会的思想与日常生活现实的关系上做 出可能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贡献,而且因为民俗学所研 究的 俗 是以民族立国的现代国家的文化根基, 而 民 是民主政体的政治根基.民俗发生于其中的日常 生活应该是整个社会科学的知识兴趣的出发点和立足 点, 民俗学与日常生活最直接、 最密切的联系内在地注 定了它在社会科学中应有的位置. 有鉴于此, 我们今天 对民俗学事业拥有更加乐观的预期. 回顾中国民俗学的历史, 展望它的发展前景, 我们 不能不联系到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过去150多年 不断被批判、 反复被否定的遭遇. 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 日常心理都被持续的冲击扭曲得颠三倒四.一种可以 心安理得、 泰然处之的日常生活, 或者至少不受外部力 量强制介入的日常生活,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 多少年来 都是可欲而不可求的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近代以 来不再具有不受干预的正当性,这在过去是民俗学参 与制造的后果,这在现在也是民俗学要参与解决的问 题.当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人民可以奢望一种自在、 自得、 自由的日常生活的时候, 原来可以轻易被牺牲的日 常生活领域正在成为重点关怀的对象.相关的许多问 题的提出与探讨,因其成因与解决之道都与民俗学纠 结在一起, 所以也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我们要在中国的社会科学的格局中,在中国人的 日常生活的历史遭遇中看待我们的民俗学, 遗留物 ( s ur vi va l s ) 是一个很有用的概念. 遗留物 是西方人类 学和民俗学在学科初期广泛采用的一个关键概念, 但 是它失去运用价值已经许多年了,因为它在理论上所 归属的进化论在上世纪20-50年代受到了功能论的有 力冲击而难以自圆其说,学者们不再有强烈的兴趣通 过 遗留物 获得古代乃至原始的社会的信息.但是, 遗留物 概念在中国的遭遇却是另一个故事.虽然它 在中国学界不再流行的时间也有十多年了,但是我在 这里想把它重新激活, 让它具有新的理论意义. 我还是 把它放置在时间的维度之中, 不过, 不是把它作为一个 重建历史的概念, 而是作为一个观察社会过程的工具. 中国民俗学两次从文化 遗留物 的社会遭遇得到 发展的灵感和机遇:一次是日常生活成为文化遗留物 的过程,一次是文化遗留物反过来成为日常生活的过 程.作为现代学术之一种的中国民俗学在1920年前后 受欧洲学术的影响而产生, 它是得益于 遗留物 概念 的,因为民俗学的基本思想是关于历史的现代化信念 和关于文化进化的遗留物理论.这是中国民俗学界看 待中国民俗学的这段历史的一个常识.我在这里想谈 的一个论点是, 在后现代理论的帮助下, 我们才有一个 新的视角看待民俗, 于是我们发现, 民俗学所研究的遗 留物改变了 注定死亡( 灭绝) 的命运 , 改变了与时间 的关系的方向. 时间不再是使遗留物衰老的因素, 而是 使遗留物增加活力的因素.我们在当下的中国社会看 到, 时间使已经成为遗留物的民俗枯木逢春, 并且欣欣 向荣.在此基础上, 我想谈的另一个论点是, 承认自己 是民俗之 民 的群体正在快速地从可怜( 从主流社会 看) 而无奈( 从 民 自己的角度看) 的农民扩展为公众 ( t he Publ i c) , 民俗正在逐渐被承认不仅是边缘群体的 文化, 而且也是整个社会的日常生活的公共文化( pub- l i c cul t ur e) , 甚至是民族国家的立国之本.例如, 传统 节日是农民的风俗 的观念正在向 传统节日是公共的 节日 的观念和相应的公共政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