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捷安特680 | 2019-07-06 |
窗含 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 此 诗对仗谨严, 两两分立, 似嫌呆板, 若从诗词内在气脉论, 则板滞不流, 大失绝句清圆流转之美.歪打正着 的是, 若以中西绘画眼光度量此诗, 则别有一番意趣: 两只黄鹂鸣翠 柳 是中国工笔花鸟, 一行白鹭上 青天 乃写意山水, 窗含西岭千秋 雪 是西洋油画特写, 门泊东吴万 里船 乃焦点透视规范的油画风 景.全诗前后两联, 体现完全不同 的空间组织方式, 也对应着两双完 全不同的观赏风景的眼睛. 见过霍贝玛 《林荫道》 的人, 都 会明白, 油画的风景空间一般按照 焦点透视的规则组织, 空间是不均 匀的, 越接近灭点处的空间越重要, 无疑, 霍贝玛画中两排树苗纵向延 伸交汇处的灭点就是画面的中心, 也是观者目光留驻最久、 最有力主 宰画面的地方.与之呼应, 欣赏这 样画面的眼光就是凝视的眼光, 一 种支配性与进攻性极强的眼光.从 文明而观, 凝视眼光是西方现代理 性主义构建与巩固起来的眼光, 鲜 明地体现人类主体对自然空间随意 而独断的支配. 甚至, 今天我们非常熟悉的艾 菲尔铁塔, 也是这种眼光的结果. 艾菲尔铁塔建于19世纪末, 那时正 是西方现代文明的巅峰时代, 钢铁 发达、 电梯发明, 巴黎人普遍洋溢着 一种渴望尽览巴黎全景的热情, 铁 塔应运而生.站在
300 公尺的高 处, 会当临绝顶, 一览 巴黎 小, 巴 黎的风云繁华自动收来眼底, 正所 谓足不出户, 而窗 含 西岭, 以窥天 下.与此同时, 全景画在巴黎兴起, 360°的俯瞰视角, 雄伟的水光山色 尽在掌握之中.本质上, 当时如火 如荼的世界博览会, 期待的也是同 样凝视的目光. 那么, 中国的山水画呢?渴望 一双仰观俯察、 周流六虚的眼睛. 中国古人与山水的关系是随山水而 婉转, 与情志同徘徊, 讲求可行可 望, 可游可居, 从来不会外在于山 水, 去支配山水.因此中国山水画 中的空间, 往往不会有近中远三景 以形成焦点透视, 一般只有两景, 或 前或远, 或中或前, 通过重叠、 遮挡, 而横向展开, 尤其对于手卷, 一尺一 尺打开,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犹如 一阕高歌低咏的音乐, 所以观赏这 样的山水, 依赖的只能是一双游观 的眼睛.游观没有焦点, 游观意味 着平等, 这是中国文化处理与自然 的关系时的高明智慧. 沈从文先生写 《湘行散记》 时的 眼光, 正是这样的眼光: 他卧在还乡 的小船上, 船行水面, 景随船移, 他仰 观俯察, 远近取与, 与三三说话, 与自 己说话, 与水说话, 一路风光, 一阕 诗, 一卷千回百转、 气象深远的山 水.有意思的是, 如果拿鲁迅先生察 物体人的眼光, 与沈先生比较的话, 则判若霄壤: 喂!一手交钱, 一手交 货!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 前, 眼光正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 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 向他摊着;
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 那红 的还是一点一点地往下滴.这是 《药》 中对刽子手的描绘, 冷酷已极, 深刻已极.显然, 鲁迅先生是一副凝 视眼光, 他惯常的眼光, 所以深刻. 我曾在课堂上举了个例子, 来 说明凝视与游观两种眼光背后, 心 灵世界谁更大的问题: 采菊东篱 下, 悠然见南山 , 凝视的眼光, 南山 完全是陶渊明眼里的南山, 一个世 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