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iubingb 2019-07-08

1949 年前,中国共产党已经取 得了一些接收和管理城市的经验, 主要是从最早解放的哈尔滨、石家 庄、沈阳获得的.占领哈尔滨之前,陈云就要求攻击部队 359旅,除打击敌人破坏活动、维持社会秩序、保障水电供应外,没有直接接 管企业的任务. 不要我们一进城, 什么都想管,外行领导内行,把人 家换下了,自己还管不好. 他们制 定了 各按系统, 自上而下, 原封不 动, 先接后分 的接收方案.市政府 成立之初,任命了一批民主人士担 任市政府的局长,还请发电厂的主 持人、自来水公司的工程师、消防 队长等3位苏联侨民参加市政府的技 术工作.彭真在

1946 年8月提出, 在处理劳资关系上, 一方面应使工 人生活得到改善,另一方面要保证 工商业应合法经营和有利可图 .

5 月,攻克、 接管国际化大都市 上海.遏制银元炒作、 稳固人民币地 位后, 又与旧经济势力打了 棉花之 战 粮食之战 和 煤炭之战 .之后, 中共建立了中央财政经济机构. 当然,董伟没有完全囿于这

10 个月,他的笔触常常延伸到过去, 用背景烘托现实的意义.比如给我 印象最深的这一段:

1948 年的最后一天,在思想上 忠于蒋介石的胡适,与傅斯年在长 江边饮酒唱和,一起背诵陶渊明的 《拟古》 诗第九首: 种桑长江边, 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 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 高原,今日复何悔. 两人禁不住潸 然泪下.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 海 ,何等贴切地预示了蒋家王朝的 下场!而两人流泪感慨的 忽值山 河改 ,却正是中国普通百姓和民主 人士期盼的、即将诞生的新中国. 现在,越来越多的网上阅读平 台推行了 流量换金钱 的阅读方 式.无论是新闻资讯、网络小说, 还是音频视频,读够一定的时间和 数量,就可以换得一部分收益,通 过支付宝、微信、百度钱包等直接 支付到账.当然,这些收益也不是 那么容易挣到的,阅读花的时间越 多,看的指定资讯越多,收益也就 越大. 流量换金钱 的阅读方式实际 上是网络平台的一种营销模式,只 为更多地吸取读者的流量即关注 度,来扩大影响.这种模式推出以 后,一些本来与金钱无关的热门平 台,面对来势汹汹的金钱攻势,也 只能被裹挟其中. 流量换金钱 导致的问题已初 露端倪.有文章称,一些大学生为 了换取收益,已经把阅读的时间放 在了课堂上,该文章评论以这种方 式算金钱账是不合算的,因为课堂 上手机阅读换取的收益远小于家长 们付出的学费支出,更不用说因此 放弃课堂学习带来的间接损失. 我一直都不认可对纸质文本阅 读和网络阅读厚此薄彼, 两者对阅读 生命价值影响差别不大. 阅读的关键不在于选择什么样 的阅读方式――手机、电脑或者是 书本,而在于读什么、如何去读、 读后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对所读 内容的选择是第一位的. 在 流量换金钱 阅读模式进 入以前,网上阅读者是有很大选择 权的,虽然会因为海量内容患上选 择迷茫症,但和传统阅读诸多的条 件限制相比,这种选择的迷茫却是 一件痛并快乐的事情. 但 流量换金钱 后,在金钱 的指挥棒下,趋利避害的本能让大 多数读者更多地选择收益高耗时少 的内容.这样,阅读的多样化需求 变成了一元的对平台的收益需求 了.阅读平台根本不可能去满足读 者的多样化需求,而更多地从平台 自身的收益去控制读者阅读的选择. 就这样,阅读的生命价值在潜 移默化中被 流量换金钱 的阅读方 式改变了、 控制了, 最终被异化了. 虽然个人的阅读不可避免要受到社 会的影响,但读与不读,读什么, 怎么读,个人始终是有选择权的. 个体对阅读的选择, 完全拥有从精神 的需求、心灵的成长、审美的需要 等层面去选择的自由. 这种选择的自由表现在按爱好 拨动书架、键盘或者屏幕,从阅读 中获取自己真正喜欢、需求的内 容,这种选择,受到外界的干扰是 比较少的. 流量换金钱 的方式改变了这 一切.表面上,平台提供了丰富的 阅读内容,而且通过收益方式可以 增加读者阅读的时间.实际上,却 增加了读者对平台的依赖,不再从 阅读的需求而是从收益高低去选择 平台. 此外,虽然可以通过收益来增 加读者阅读的时间,然而 学而不 思则罔 ,阅读和思考本来是一体 的,没有思考的阅读如同不能消化 的食物,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读 者为了收益而增加的阅读时间,实 际上是剥夺了休息、实践体验和思 考的时间. 作为阅读者的我们,在 流量 换金钱 的攻势下,应该从 鱼与 熊掌兼得 的虚幻中清醒过来,无 论是采取哪种阅读方式,选择哪些 阅读平台,都要保护好自己的阅读 选择权,珍惜自己本来不多的阅读 时间,守好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被 流量换金钱 的负面影响所异化. 周末下了一整日的雨,把我出 去闲逛的心情冲得无影无踪.偶然 点开张林忠老师的朋友圈,不由被 深深吸引,那是关于两封信与一位阿 婆之间的故事. 阿婆算是张林忠的邻居,老伴 可能不在了,子女应该也不在膝下,以前张林忠从她门前经过的时 候,经常看到她独自一个人坐在车 库前的椅子上,看着小区里人来人 往,眼睛里总是透露出一丝淡淡的 哀愁,仿佛是对年老迟暮、时光流 逝的无奈和感伤. 天气晴好的时候,阿婆会专心 侍弄自己种在门前花盆和绿化带中 的花花草草.当寒风袭来,所有花 草行将谢去的时候,阿婆会把大红 的塑料花插满所有花盆,让朔风如 刀的寒冬充满融融的春意.张林忠 每次经过的时候,都不忘同阿婆打 个招呼,有一次还曾向她借过锄头,阿婆以为是同好,事后非得送 他一盆花. 自打因工作原因调去椒江以后,张林忠不常回三门,自然也就 很少见到阿婆了.前几日回家取东 西,竟在信箱里看到了阿婆的一封 信,令张林忠颇感意外.打开时, 但见信上写着―― 书主人: 我到过你家两次,均未相遇. 对不起,未经你同意,就偷看了你 的书 (因为有一次投递员找不到信 箱,把书放在箱顶上了) .我就是住 五栋三四的种花老太婆,头发虽 然白了,但爱看书的毛病还是改不 掉.如果你同意的话请把书借我一 段时间,看后归还,如果不同意我 回头自己订阅吧.见字请联系. 落款字迹有点模糊,不知写的 是 邵菲菲 还是 邹菲菲 . 看着阿婆的留言,同是爱书之 人的张林忠心里头有许多的感触. 他从书房里找出来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