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lay | 2019-07-11 |
事实说明, 这个班的教学试验基本上是成功的.他作 为一名开拓者,为清华大学的文科建设走 上 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文理结合,综 合创新 的学术发展之路,作了巨大努力 和一番探索. 2010年6月16日是端午节,也是葆 耕的73岁生日,可惜他未能越过这一 坎 .6月11日,我同宝寅及其夫人、 兼斌、自学、小宁相约,并邀葆耕夫人高 敦复一道,前往 天寿园 陵园,为长眠 于此的葆耕扫墓并提前给他过生日.当天,我并未像通常那样买菊花,而特意 买了一束葆耕钟爱的淡紫色小花 勿忘 我 ,敬献于他的墓前.约在十年前,我 曾读过葆耕写的一篇文章《小五爷园里的 勿忘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 列举了清华建校九十周年以来不同历史时 期所涌现的一些 美文 ,如诗歌、散文、小说、电影剧本等.他认为, 美文 只是一些如'
勿忘我'
那样的小花,而她 却是一所大学文化灵魂的外在标记 , 这些花扎根在清华园的土地上,目睹或 经历了九十年的沧桑巨变,却不足以承载 过分沉重的政治内涵.她们的价值在另一 方面,即点点滴滴地闪着清华人心灵的 虹.她们是一些心灵之花,是肺腑之声, 其中还有些是用血浇灌出来的.如果你想 窥视清华的人文底蕴,也许这些美文比史 书能告诉你更多的东西. 葆耕 作为一 个从理工科横跨进文科的闯入者 ,能在 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写出如此多的美 文,在如我等 弃工从文 者中,堪称是 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但他为人一贯低调, 从不张扬,更不自傲,把他和他的作品比 喻为紫色小花 勿忘我 ,我想他会乐于 接受.因此,我献上一束 勿忘我 他也 定会笑纳. 求学四年忆宗师 王伯惠(1944土木) 前年我曾写了一篇与本文题目相同的 缅怀在西南联大念书时多位教学宗师的文 章,在2008年4月份《西南联大简讯》第43期刊载.限于时间和篇幅,还有几位负 有行政责任的老师没有写.现在欣逢清华 一百周年校庆,谨继续完成,以作纪念. 张泽熙师 泽熙师是土木系当时最年长的教授,1941年夏我复学到土木系二年级 时,见他约莫四十来岁,面微黑黄,带 一付黑框眼镜,稳重安详,平易近人, 是广受同学们尊敬的长者.那时抗战中 期,生活困难,尤其昆明,地处大后方 唯一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起点,市面繁 杂,物价飞涨,众多学生尤其沦陷区来 的学生都要靠教育部发的助学金生活. 当时工学院有生活指导委员会,由泽熙 师任主任,学生申请助学金,皆须他签 字.我虽然家在四川,但在一个山区贫 师友情
164 校友文稿资料选编・第16辑张,如果每隔一个时期能请文、法学院的 老师们来和我们讲一讲文学、艺术方面的 东西,或者分析谈论当前抗战形势的发展 和前景,不是更好么? 文末署名 黄博 位 . 过了几天,泽熙师找我去问,那文是 谁写的,我据实回答就是我写的,我以为 他还要严厉批评我几句,后来却一语未 发,只是看我两眼,笑着说: 你回去 吧! 我如释重负,退了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院系调整, 泽熙师调到唐山铁道学院.那时我在辽 宁工作,我二姊和姊夫在唐院工作,我 曾有三次去唐院探望二姊一家,包括 文革 中1973春节那次,我都到泽熙 师家中看望.他的夫人据说是当年北平 师大校花,当时他俩都身体健康,神采 依旧,夫人还任唐院家属委员会主任, 文革 中皆未受到任何冲击.1978年 王伯惠学长(左)回母校参加百年校庆活 动时,与他清华中学的学生、精仪系教师王则 豪合影 困小县,家境贫寒,也申请了助学金, 得到张师签字,上报批准. 泽熙师教铁路工程学,不但理论精 通,而且经验丰富.听说他曾开讲土木系 所有道路、铁路课程.工学院当时在昆明 拓东路,沿路不远即是昆明火车站,他常 带我们到那里讲解铁路有关的设备、器材 以及线路设计、施工知识,使我们了解透 彻.例如道岔,使我们看到多种实物,才 知其实际构造、功能和运作方式,实地教 学,受益匪浅.三年级(1942―1943)时 我和工学院几个同学阎安素(土木系)、 陈炎创(土木系)、吴铭绩(电机系)、 吴宝初(电机系)、张天玑(机械系)办 了一个墙报 西南风 , 主要以幽默的 笔调,描述当年学生的艰苦生活和讽喻校 园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同时议论当前抗 战局势的发展.在创刊号上,陈炎创、吴 宝初画有几幅关于学生生活的漫画,深受 同学们的好评,其中一幅在食堂抢饭时一 同学把眼镜挤掉在桶底的漫画,更使人发 出会心的微笑,印象深刻.我也写了一篇 短文,略道: 听文、法学院的同学们说,听刘文 典教授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