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 2019-07-12 |
1988 年冬天, 北纬
40 .
85 度、 东经 122.75 度, 辽宁海城. 日光温室里的黄瓜苗长势喜人. 李 天来 和蔬菜说话 的本事大大地进了一 步: 根据对个体蔬菜种植时光照、 温度、 环境、 营养等的掌握, 可以判断出不同成 长天数的果实大小和采收期. 不久之后, 第一代节能型日光温室 在辽宁海城问世, 李天来跟随导师张振 武教授进行的 北方冬淡季鲜细菜生产 技术开发研究 也顺利完成. 这一成果获 得国家星火科技奖二等奖, 也是我国日 光温室技术取得的一个重要突破. 至此, 辽宁海城以南地区在不加温 情况下, 实现了蔬菜周年生产, 结束了中 国北方冬季 无菜 的历史. 一路向北 进军 帮助北方蔬菜 生命线 突破极限 李天来的目光开始聚焦在海城以北 的广袤大地上―― ― 突破北方蔬菜 生命 线 的极限. 一进大棚, 李天来就像脚底下装了 磁石, 整个人被牢牢地 吸 在田垄上, 抻 着脖子, 凑近秧苗, 眼镜略微下滑, 从眼 镜上缘处盯着秧苗使劲儿瞅. 他在苗床 里一蹲至少两三个小时 , 一边讲解大棚 蔬菜的种植方法, 一边观察各种蔬菜的 长势和整理幼苗. 在苗床之间移动, 李天来也有自己 的独特姿势: 整理完一个苗床, 也不站起 来, 而是撅着屁股, 一挪一挪地挪到下一 个苗床. 蹲在小秧苗旁边的李天来, 如同一 株从土地里长出来的 大秧苗 . 有时我 们都蹲不住了, 站起来活动活动, 回头一 看, 他还在那里蹲着. 沈阳农业大学园 艺学院教授齐明芳说.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经济作 物工作站农业推广研究员李春峰, 深深 记得李天来的 蹲姿 :
2017 年, 李老师 来到日光温室茄子生产田, 打从进到温 室里, 就基本没直起过身, 一点一点地讲 茄子如何留杈、 打枝. 等忙完一通站起 来, 他的腿都麻了, 差点没摔倒. 长时间蹲在田间地头的李天来, 落 下了腰脱和关节炎的老毛病, 严重的时 候浑身无法动弹, 坐立难安. 偶尔去寻医问诊, 医生给出建议: 不 能久坐, 更不能久蹲. 李天来一听, 声音高了八度: 不能 久坐, 我能做到;
可到了地里, 不蹲咋看 得明白呢? 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一年四 季温室内白天温度
20 至35 摄氏度, 在 寒冷的东北地区 , 棚内外温差甚至能达
40 多摄氏度 . 隆冬时间, 一进温室热气 扑面而来, 浑身就像是蒸桑拿;
一出温 室, 零下十几甚至几十摄氏度的低温, 又 让人身上的汗水瞬间冻得冰凉. 厚德博爱, 勤学笃行. 团结奉献, 传 承开拓. 这十六个字, 挂在李天来办公 室的墙上, 也是他自己和团队的座右铭. 三十多年来, 李天来几乎没有休息 日, 经常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 有时学 生收到李天来发送的论文修改意见 , 显 示发送时间往往是后半夜两三点 , 打开 文稿, 满眼都是密密麻麻的修订和批注;
三十多年来, 李天来甚少回老家过 年, 每天如陀螺般不停旋转, 晚饭常常是 在办公室泡一碗方便面应付, 有时就是 这碗面, 也拖到夜里十一点多才吃得上;
三十多年来, 李天来对温度控制精度 的要求感染着身旁的人们. 李天来曾连续
30 几天没睡过一个囫囵觉, 试验攻坚关 键期更是一连
40 几个小时没合眼, 只为 了确保温度处理误差在
1 摄氏度内. 每为蔬果谋, 岂会思无志? 从第一代 塑料质感、 相对简陋的节能日光温室, 到 如今第四代 黑科技 温室实现环境自动 控制、 物联网介入, 可以自动放风、 保温、 蓄热、 滴灌等, 叶菜、 果菜种植在一个个基 质袋上, 温室如同一处微缩景观公园…… 三十年如一日, 李天来率领团队成 员不断完善日光温室的采光、 保温、 蓄热 三要素, 把冬季蔬菜种植的 生命线 向 北推, 再向北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