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inDa_学友 | 2019-07-16 |
50 年.说起自己 大半辈子的经历, 让他最激动的莫过 于申遗了.而申遗的初衷正源于一段 历史: 清 道光伴读、 咸丰帝师 孙葆元 的故乡就在今海兴县赵毛陶镇, 他在 告老还乡后发展了梆子戏班, 影响很 大, 后来梆子戏被带到了清宫廷.正 是这段历史让杜中华意识到, 这是中 国的古老文化, 不能丢. 为了申遗, 我们跟文化局的李志 兴去过冀鲁周边的很多乡镇, 有时为 了核实一个唱法、 一句台词还要反复 走访.几位会唱的老人已经
80 多岁 了, 他们等不及呀!把它传下去, 是我 的责任! 申遗成功后, 他当选县政协 委员, 有了更多渠道来传播梆子戏. 现在县里正以 美丽乡村 建设为契 机, 打造西路梆子传承基地, 古老的戏 剧已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分. 你来的时候看到邻街的文化墙没 有?里面的 '
仁'
'
孝'
'
忠'
'
义'
就是俺 们戏里唱的故事呢. 记者随杜中华来到排练现场.这 是一个
100 多平方米的活动室, 地上 错落有致地摆放着板胡、 笛子、 笙等乐 器, 门口挤满了围观的村民.演员的 唱腔时而高昂、 时而低沉, 而且在陡然 之间完成高低音的转化, 让人回味无 穷. 一个叫杨金鹏的年轻人,在美国旧金山乒乓球俱乐部供职,今年回家过年,专门陪母亲王福霞来排练.他说: 妈妈已经唱了十多年的 戏, 街坊四邻都喜欢听, 现在家里富 足了, 希望她也能去美国, 唱给外国 人听. 为了传承西路梆子, 年过六旬的 杜中华和戏友们做了很多努力: 到中 小学去巡演;
到各地走访调研, 整理剧 目、 辑录成册;
大家自愿捐款捐物, 购 买戏服、 置备乐器;
学会了微信、 QQ 等网络交流方式, 与外地戏社切磋技 艺、 寻求合作. 新的一年, 杜中华表达了自己的 心愿: 我想把西路梆子唱出去, 唱到 北京, 唱遍全国! (本报河北海兴
2 月12 日电) 一位非遗传承人 的新年愿景
本报记者 李晓山东省荣成市大龙嘴村
68 岁的岳爱 娥, 年前拿到了第一笔 月工资
1230 元, 外加
1700 元取暖费, 想到我快
70 岁了, 还能每月从国家领这么些钱, 自己想吃 点什么也舍得买了. 记者日前见到老人 时, 她连夸现在的政策好.这位曾经在 乡镇企业工作过的老人, 如今也能像城 里人一样按月领取养老保险金了, 她的 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记者替她算了 算, 一年养老金几乎是岳爱娥过去一年 农活收入的
3 倍, 是60 岁基础养老金收 入的
11 倍.
2015 年12 月, 三个儿女一起凑钱, 为 岳爱娥老人一次性补缴了企业职工基本 养老保险
94428 元.这是山东省
2015 年 推出的统一规范补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 保险的新政策, 凡各市内符合条件者皆 可参保.男年满
60 周岁、 女年满
55 周岁 者, 以个人身份一次性补缴
15 年养老金 后, 就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岳爱 娥老人笑着说, 所以活得越老越划算 . 往年在农村, 个人缴费办养老保险 只是个别现象, 而当去年一次性补缴政 策的告示在荣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张贴出来后,消息就在几个村里传遍了.同村
55 岁的宋培芳掏出手机, 把细 心收藏的关于补缴政策详解的几条微信 翻出来给记者看, 回想起去年年底集中 办理时的情景, 她说队都排到马路上了. 别管上算不上算, 这是长远打算. 自己有了保障, 也让孩子减轻了负担. 说到一次拿出这么大一笔钱, 宋培芳说 也真有压力, 但她并不心疼, 因为现在跟 着国家政策走, 权当是存钱, 她对未来有 信心.虽然也有人持观望态度, 不知道 划不划算, 但宋培芳说她并不后悔, 赶 上什么事就弄个什么事 . 岳爱娥的儿子邱德强说, 这也是孝 敬父母的一种方式, 以往给红包老人总 不愿意收, 如今以老人名义办了保险, 也 是对他们心理上极大的安慰. (本报山东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