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racecats | 2019-07-16 |
1191 年改称奉先,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了近百年. 不过,最早的万宁县城并不在今天的位置.据考古专家考证,最初的城址在今天洪寺村 附近.明朝曹学缰小睹ぶ尽 ,记载万宁县城遗址位于房山城西西一里,筑一座小城在 山前,方圆不过几华里.洪寺村塔湾曾经有磬宁宫遗址,那是金代帝王祭祀皇陵的行宫.县 城即在进入陵墓区的门户. 这座小城的规模很小,如果仅仅为侍奉皇帝陵墓还勉强可用, 但是作为一县治所,就显得过于狭小局促了.于是,很快在小城东又按县城规制筑一大城. 这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土城,城墙高丈余,四周长四里有奇,四面城墙长各一华里,各有城门 一座;
东门称 朝曦 ;
南门称 迎恩 ;
西门曰 仰止 ;
北门曰 拱极 .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 (1290 年) , 因县的西 北方有巍然屹立的大房山, 其猫耳峰、 马耳峰 形 如折俎,其形似房 ,所以改名房山县.在旧城的 基础上,加以扩建.周围一千四百五十步,四面 开门.东门额曰 朝曦 ,南门额曰 迎恩 ,西门额 曰 揽秀 ,北门额曰 拱极 . 房山城垣的修建经历了几百年的岁月沧桑. 明清两代,县城多次重修.明朝穆宗时,改建为 石城. 此后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房 山县的县衙地址始终在县城西北角. 明弘治年间, 将城墙增高加厚. 武宗正德时, 再次重修,添设了各门上的城楼,以便于防守. 明隆庆年间,因为土墙禁不住风雨侵蚀,容易塌坏,遇到战事难以防守.县令李琮号召民众 捐俸钱粮加固城墙,当时全县绅商富户踊跃捐资,百姓出力,改建石城.采县北歇息冈一带 出产的花冈石,作为原料.以石灰拌合黄土和沙子进行砌筑.工程开始于隆庆二年(1568 年) 秋, 虽然工役浩大, 由于全县上下官民的齐心协力, 进展十分迅速. 到了隆庆三年 (1569 年)春,即行告竣,非常坚固.境内举人郑民悦撰写了《房山改建石城记》 ,详细记载了修 建过程,称当年的城墙 雉堞嵯峨,雄严险固 .清朝初期,城墙残坏.顺治和康熙年间几次 重修城墙,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又增筑了瓮城.东瓮门额曰 开德 ,门额曰 近光 .南 瓮门额曰 志成 ,改正门额曰 迎晖 .西瓮门额曰 蟠趾 ,北瓮门额曰 赉恩 . 中华民国六年(1917 年) ,因部分城墙的里面有塌落的地方,又行修补.1937 年日寇 侵华时,房山城墙全都受过炮击.中弹的地方,只呈一个凹坑,依旧岿然屹立.因此,这座 石城素有 铁城 之称. 新中国建立后,以防御为主要功能的城池已失去作用,学校、医院 及政府机关不断增多,建筑占地面积逐渐扩大.为了交通便利和城市建设需要,从20 世纪
50 年代末起,城墙逐渐拆除.1980 年前后,旧城垣已经全无踪迹. 房山旧时有一句民谚: 京涿州, 怯良乡, 不开宴的房山县. 这句话也与修建房山城有关. 关于 不开眼的房山县 ,其来历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房山县城始建于金朝大定年间这 座土城.明朝隆庆年间,知县李琮命人采石筑城,要把县城建成一座坚固的石头城.可那施 工的总监官为了在知县面前讨好,一再催促工期要往前赶.本应两年完工,他非要一年半完 成不可.工匠们不畏严寒酷暑,夜以继日地苦干地干.一年半,石头城终于按期建成.可到 了夏季一下大雨,那雨水全都往城的内侧流,县城里到处是水.原来,为了抢进度,城墙上 忘了留出外泄雨水的水眼了. 知县李琮是又气又恨, 把那总监官找来, 重重地打了五十板子, 还处一千两罚金.后来,人们就把这座没有泄水眼的石头城说成是 不开眼的房山县 . 第二种说法是说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