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紫甘兰 | 2019-07-16 |
6 责任编辑: 武翩翩 许芝会 (特邀) 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书香中国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精准扶贫的故事.
扶贫, 即扶持谁、 谁来扶、 怎么扶是整部小说的脉络或线索.由志平、 冰儿、 国令、 阿扬和 阿才组成的精准扶贫攻坚第七小分队, 奉命进驻河城县天马乡 贫困村红山村后, 他们千方百计找资金、 跑项目, 开展基础设施 建设大会战.通过一家公司捐助, 架设一座铁索桥;
获得省发改 委支持, 修通全村四个片区通屯水泥公路;
通过电力部门帮助, 对全村的电网进行改造;
由水利部门负责实施, 建成全村四个片 区集中供水工程, 解决山区群众饮水难;
成立生态养殖专业合作 社, 引进食品加工公司, 形成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产业;
加强 村干部后备人才培养, 充实村两委领导班子.他们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视人民群众为自己的亲人, 在精准帮扶中与 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戴.然而, 在精准扶贫进入 双认定 的关键阶段, 他们帮扶的农户拒绝 在验收表格上签字.他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为何不被 人民群众认可?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 深入农户调查核实.调 查结果出乎意料……小说真实、 生动地呈现了当下正在进行的 如火如荼的精准扶贫攻坚场面.这是一部关于精准扶贫的 档案 , 是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的 回忆录 .每个扶贫工 作队员都可能在小说中读到属于自己的故事, 每个帮扶干部都 可以从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文学艺术总是在嬗变中前进的, 作家也总是 在自觉不自觉地演变文学的形式和内质, 来适应 或超越时代的步伐, 这种适应和超越甚至会使文 学走在社会文化的节奏之前.读到红日的新作 长篇小说 《驻村笔记》 就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仿 佛从中体会到了文学嬗变中前进的心音, 红日将 非虚构写作叙事技巧运用到小说中, 而整部小说 的叙述内质和叙事目的又表现出对新写实小说 的反叛和向现实主义的回归. 红日像营造一篇 叙事新闻 一样, 用非虚构 写作包装了这篇小说.标题 《驻村笔记》 不仅得 笔记 之名, 且行 笔记 之实, 从书名到日记体 的回目、 落款;
从切入生活的立场、 态度, 到叙述 的角度、 语气, 几乎是全方位地用非虚构写作包 装了这部小说. 驻村笔记 旗帜鲜明地表达了 叙述立场, 只有 驻村 , 才会有 笔记 ;
笔记 的前提是 驻村 ;
驻村 的目的是 精准扶贫 , 这是中心事件, 也是新闻事件, 它具有新闻的 时效性 真实性 和 客观性 等特性.小说依 笔记 的非虚构写作确定了文学立场, 摈弃了 小说以情节结构的营造为主, 改作对观察到的 事物作客观立场的陈述, 将精准扶贫攻坚活动 程序化、 客体化. 写作技巧对于一部成功的作品来说, 其重 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就 《驻村笔记》 而言, 它 的非虚构写作的技巧就有了另一重意义.杰克・哈特一语中的, 负责任的非虚构作品倒不 是在于它的绝对准确性, 而在于诚实. 《驻村笔 记》 的 诚实 在于它在进行场景表达、 引用丰富 对话、 描写人物细节以及选取独特视角时, 是以 笔记人 (具有新闻人特征) 的身份和视角进行 的, 这就要求作者在选取素材和叙述技巧时进 行取舍.小说中直接对精准扶贫攻坚工作的所 有程序作了客观具体的陈述, 甚至工作表格的 具体细项, 如何填写, 填写时出现的问题等等, 这都是传统小说极为忌讳的细节, 而在非虚构 写作中恰恰是必需的场景表达. 但是我觉得, 仅以非虚构写作来解读 《驻 村笔记》 是不够的.新时期以来, 小说创作在 开放性、 多元性的文学思潮中前进, 文学的创 新与时代巨变同步, 文学思潮的碰撞、 融合、 嬗变, 推动了新时期文学的繁荣与兴盛.文学得 以更加接近五四时期倡导的 文学是人学 的 目标, 正如萨特认为的那样: 文学就是这样一 种运动, 通过它, 人得以每时每刻从历史中解 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