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iong447385 | 2019-09-20 |
02 活动断层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规 范(1:50
000、1:250 000)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15年12月I目次前言 III 引言 IV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4.
1 目的
2 4.2 任务
2 4.3 活动断层调查评价基本要求
3 4.4 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基本要求
3 4.5 一般工作流程
3 5 设计编审
4 5.1 资料搜集
4 5.2 技术定额
5 5.3 设计书编写
6 5.4 设计书审查与审批
7 6 活动断层调查评价
7 6.1 一般规定
7 6.2 活动断层判别
7 6.3 活动断层调查
8 6.4 活动断层评价
8 7 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
10 7.1 一般规定
10 7.2 评价指标调查
10 7.3 单指标数据准备
11 7.4 构造稳定性评价
11 7.5 地表稳定性评价
12 7.6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13 8 调查评价数据管理
15 8.1 基本要求
15 8.2 数据分类
15 8.3 数据内容
15 8.4 数据组织
15 8.5 数据库集成
15 II
9 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15 9.1 活动断层图编制与报告编写
15 9.2 区域地壳稳定性图编制与报告编写
16 10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17 10.1 质量检查
17 10.2 最终成果验收
17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设计书的编制提纲.19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活动断裂调查工作手段.21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常用的年轻断(地)层年龄测定方法及参数
30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断层构造规模分类标准及主要特征
31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指标调查.32 附录 F(资料性附录) 岩土体稳定性评价指标及分级标准
41 附录 G(规范性附录) 活动断层调查评价技术报告提纲
42 附录 H(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壳稳定调查评价报告提纲
44 参考文献
46 III 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吴树仁、姚鑫、张永双、谭成轩、李铁锋、侯春堂、张作辰、张岳桥、 李晓春、吴中海、徐忠胜、石菊松、郭长宝.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IV 引言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是工程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在我国重大工程场地选址、国土资源规划、减灾防 灾等地质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理论方法体系. 活动断层调查评价是区域 地壳稳定性评价的重要基础.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迫切需要加强活动断层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 查评价工作.2005 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全国有计划地部署开展了多个重要经济区带和重大工程 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进一步规范活动断层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工 作,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有关单位制定了本规范.
1 活动断层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规范(1:50
000、1:250 000)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地1:50 000活动断层和1:250 000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的目的、任务、内容、 设计编审、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数据管理、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等方面的基本 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活动断层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958-2015 区域地质图图例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 17741-2005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CH/T 1007-2001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 DZ/T 0170-1997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DZ/T 0261-2014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比例尺1:50 000) DD 2006-06 数字地质图空间据库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活动构造 active tectonics 第四纪以来曾经活动、未来仍可能活动的各类地质构造,包括活动断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活 动隆起、活动火山及其所围限的地壳和岩石圈块体. 3.2 活动断层 active fault 第四纪特别是晚更新世以来曾经活动,未来仍可能活动的断层. 3.3 全新世断层 holocene fault 距今1万年以来在地表或近地表有活动迹象的活动断层. 3.4
2 隐伏活动断层 buried active fault 平原或盆地区被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在地表没有醒目迹线的活动断层. 3.5 裸露活动断层 bare active fault 位于基岩出露的丘陵山区,在地表有明显地质标志的活动断层. 3.6 活动断层调查评价 active fault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利用地质与物化遥等方法综合查明活动断层空间展布、规模和产状,获取其第四纪以来活动性质、 幅度、时代、速率及地震复发间隔等参数,研究断层分段、活动性及地质灾害效应的技术过程. 3.7 区域地壳稳定性 regional crust stability 在内外动力、人类工程活动的综合作用下,一定区域范围内现今地壳及其表层的稳定程度,以及这 种稳定程度与工程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范围和工作内容可分构造稳定性和地表稳定性两个层次. 3.8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regional crust stability assessment 在搜集调查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内外动力灾害等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各指标对区域地壳稳定 性影响及指标间的相互作用,划分出不同稳定程度的区块,并阐明各区块主要区域地壳稳定性条件,提 出利用与改造建议. 3.9 构造稳定性 tectonic stability 地球内动力为主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现代地壳变形、地震活动、断层活动及火山活动等)引起的 某一地区的稳定程度. 3.10 地表稳定性 ground stability 在内外动力和人类工程活动作用下某一地区浅表层岩土体的稳定程度. 3.11 安全岛 stable island 现今活动构造区中的相对稳定地块.
4 总则 4.1 目的 查明活动断层特征及灾害效应,评价区域地壳稳定性,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重大工程和城镇规划 选址提供地质依据. 4.2 任务
3 4.2.1 调查活动断层空间展布、规模、产状,确定其活动方式、时代、活动速率等,研究其地质灾害 效应,划分断层活动级别. 4.2.2 调查和分析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并划分级别,编制区域地壳 稳定性评价图. 4.2.3 建立活动断层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空间数据库. 4.2.4 根据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提出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重大工程和城镇规划选址建议. 4.3 活动断层调查评价基本要求 4.3.1 活动断层调查评价工作精度宜为 1:50
000 比例尺. 4.3.2 应在搜集、整理和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确定活动断层调查评价的技术方法和工作流程. 4.3.3 活动断层调查评价应按裸露活动断层与隐伏活动断层分别采用相应的调查评价方法. 4.3.4 对裸露断层,宜选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条带状地质地貌填图、槽探、年代样品测试等技 术方法. 4.3.5 对隐伏断层,宜选择遥感解译、气体地球化学探测与浅层地震勘探、钻孔勘探与钻孔联合地质 剖面分析、槽探、年代样品测试等技术方法. 4.3.6 在活动断层判别、调查、探测和测年结果的基础上,宜开展断层规模、断层分段、活动方式、 活动速率、地质灾害效应等断层活动性评价工作. 4.3.7 应根据断层活动性指标(活动速率、历史地震及古地震、最新活动时代、断层分段、断层规模) 评价活动性(强活动、较强活动、中等活动和弱活动). 4.4 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基本要求 4.4.1 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工作精度宜为 1:250
000 比例尺,对难于获取的指标,如地球物理场、 地壳形变等, 可利用 1:500 000~1:1
000 000 数据. 4.4.2 应在构造稳定性和地表稳定性调查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4.4.3 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应充分搜集构造地貌、活动断层、地壳形变、构造应力场、地壳结构、 深部地球物理场、地震活动性、岩土体性质等方面的资料,并补充适量的调查与勘探工作. 4.4.4 对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分区结果应阐述数据来源、评价方法及对策建议. 4.4.5 调查评价成果主要由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报告、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图、数据库三部分组成. 4.4.6 数据库中应包括单指标图层、单指标评价图、构造稳定性评价图、地表稳定性评价图、区域地 壳稳定性评价图. 4.5 一般工作流程 活动断层与区域地壳调查评价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4 图1 活动断层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工作流程
5 设计编审 5.1 资料搜集 5.1.1 资料搜集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掌握工作区区域地质与构造、地球物理、新构造与活动断层、地震 地质、第四纪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状况,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及 存在的主要问题, 确定可能存在的活动断层作为调查探测目标, 找出影响区域地壳稳定的主要地质问题, 明确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为设计编写和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5.1.2 资料搜集的内容及要求如下: a) 详细查阅研究区有关综合或专项调查报告与成果图件、专著、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 结性的资料,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
b) 宜搜集构造地貌、地震地质遗迹、地质灾害、特殊岩土体、地热温泉、不良地质作用的工程破 坏现象等资料;
c) 宜对前人工作成果的质量及其资料可供利用的程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5 5.1.3 编写设计书之前应进行野外踏勘,从整体上对工作区的活动断层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主要影 响指标进行概略了解,并对室内搜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验证;
同时还要了解测区自然地理、交通条 件、社会经济等,为编制设计以及经费预算提供依据. 5.1.4 宜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处理,具体要求如下: a) 按照 DD 2006-06 对工作区及外延不小于
25 km 范围内的自然地理、地质、遥感影像、数字地 面模型进行 GIS 入库处理,包括数据纠正、配准、坐标转换、数据拼接、属性录入、完整性检 验等;
b) 初步确定工作区主要断层和地壳稳定性评价主要影响指标, 利用各种搜集的资料和踏勘成果初 步编制工作部署图, 图面内容包括主要断层展布和搜集的各种区域地壳稳定性影响指标概要信 息. 5.2 技术定额 5.2.1 活动断层调查评价设计阶段的技术定额主要取决于活动断层的出露情况,按隐伏断层和裸露断 层两类来确定工作手段及实物工作量,工作量可参考表
1 不知. 表1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