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Cerise银子 2019-07-16
副刊 DAHE DAILY 茶坊 A39 2014年5月22日 电话0371-

65796235 邮箱 dhwyfk@126.

com 责编 吕进 美编 谢景豹 井万象 市 乡俗 相传秦朝时, 孟姜女为寻找丈夫范杞梁, 历经千辛 万苦来到长城脚下.当得知丈夫已死并被填入城墙 时, 孟姜女伤心痛哭, 直哭得日月无光, 将长城哭塌几 十里, 露出了许多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 把血滴在一 具具尸骨上, 最终找到了丈夫的尸骨.对此, 明代小说 家冯梦龙认为该故事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庄公征 莒.齐庄公的两员猛将华周、 杞梁在攻打莒国都城时 勇猛杀敌, 立下赫赫战功, 杞梁战死, 华周重伤.战后, 杞梁的尸体被运回齐都, 受到庄公亲自祭拜.杞梁妻 孟姜奉丈夫棺椁, 露宿三日, 抚棺大恸, 继之以血,齐城 忽然崩陷数尺.冯先生认为, 后世传秦人范杞梁和孟 姜女的故事系由齐将杞梁之事误传而来.而另一猛将 华周归齐后, 伤重不治亦死,其妻哀恸, 倍于常人. 《孟子》 描述 华周、 杞梁之妻, 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所谓 齐人恸哭成风俗, 嫠妇哀哀学孟姜 ! 在历史的变迁中, 这种悲痛哀哭之俗不仅从齐鲁 传至中原, 更遍及整个汉民族, 尤其在乡下民间得以充 分演绎.并且, 哀哭的主角多为社会底层的贫困乡 民.哀哭情形不囿于丧偶之痛, 更波及丧失其他任何 亲人之痛.上世纪七十年代, 有着乡村特色的出殡哀 哭经常见诸村中.若属父母双亲去世, 子女哭有不痛 者, 便被斥为无孝心而遭人冷遇.于是, 哭丧者争相表 达丧失亲人之痛, 大多表现为嚎啕大哭, 涕泪滂沱, 捶 胸顿足, 甚有当场哭晕的.当然, 旁观者也多有暗自垂 泪的.乡村风格的丧亲哀哭极富程序化, 完全依照规 定内动作进行.灵棚前, 一待近亲长辈祭拜, 众皆嚎 啕, 一俟仪式结束, 众皆寂然不语.上世纪八十年代 末, 我族中一位老姐去世,我随兄嫂前往吊唁, 甫一进 村, 刚才还在路上一起说笑的大嫂, 突然使用凄厉的女 高音大放悲声 我的姐呀――我那苦命的姐呀…… 对 这一规定内的哀哭程式, 我毫无思想准备, 当时吓了一 跳.随即我明白这是死者娘家人奔丧的规定动作, 要 明确告知村中百姓前来奔丧者的身份.当时那种高声 哭叫的悲怆感顿时弥漫空中, 至今难以忘怀.有一位 出身农村的女教师曾回忆说, 当年她还是孩子的时候, 奶奶过世, 看到父母在众人面前大放悲声、 涕泪滂沱的 样子, 她怎么使劲也哭不出来.奶奶下葬后, 她返回家 中, 看到人去屋空的凄凉景象以及奶奶的遗物时, 流泪 不止.乡民说她: 这闺女不会哭! 最为悲切的哀哭莫过于已嫁老闺女回门上坟祭拜 亡故父母的场景.那老闺女在坟前烧完纸钱后, 遂将 生活中受过的所有磨难所有悲苦, 尽数倾诉给逝去的 父母, 哀哭时间长达数小时, 边哭边念叨: 我那早死的 娘啊, 恁不卓(知)俺有多难呐…… 如此高调哀哭早已 惊动娘家族人, 围拢过来的亲属纷纷劝慰, 将哀伤的老 闺女带回家中款待一番. 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是一个逐步形成和提高的过 程.乡村祭典习俗也是一种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地 方戏曲艺术则在很大程度, 与民间祭典文化有某种继 承关系.笔者只谈一下戏曲唱腔与乡间哀哭的借鉴关 系.河南豫剧陈、 崔、 阎三派善攻苦情戏, 而富于浓郁 祭典文化色彩的 哭灵 往往是苦情戏的重中之重.如 《三上轿》 、 《秦雪梅》 等均包含旦角 哭灵 戏份.陈派 关灵凤在 《三上轿》 哭灵时, 运用她特有的 波颤音 , 一 唱三抽咽, 流水、 二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