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ZCYTheFirst | 2019-07-17 |
7 主编: 刘丹 编辑: 沈春蕾 校对: 么辰 E-mail押dliu@stimes.
cn
2015 年3月9日星期一 Tel: (010)
62580715 陈春英正在演讲.
3 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 让我们向全体女科学家致敬! 她们在学术上孜孜不倦、 勇攀高峰;
她们腹有诗书、 仪态万方;
她们左手面包, 右手玫瑰;
她们是中 国科学院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即日起本报推出 最美科学家 系列报道, 带您走进她们的世界. 开栏语 我和李星学 (已故中科院院士) 老师是在 上个世纪
50 年代初认识的.那是在内蒙古进 行煤田地质勘探时,我跟随李老师学地质, 李 老师完成了勘探任务后, 便与我们分别了. 此后,在与李星学老师多年的书信往来 中, 老师知道我和妻子的兴趣和爱好, 从千里 之外的南京给我们寄来多种文集、美术精品、 名人谚语, 鼓励我们要 老有所学, 老有所为 . 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还学到了很多的 健康知识. 封封书信都充满了对我们的关怀和 惦念.
1952 年8月, 地质部成立, 随之全国各大 行政区地质机构勃勃相建. 新中国把重工业发 展中的煤炭资源勘测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 为此, 地质部从全国给华北地质局调入了一批有 实践经验、 年富力强的专家担任勘探工作的主 力, 做技术领导工作. 当年担任石拐子勘探队长的李星学老师, 就是地质部部长李四光推荐, 从南京地质古生 物研究所调来的首席专家. 我从共青团察哈尔 省委宣传部, 妻子从省农林厅一起 转业 到新 成立的地质部华北地质局, 做为新中国第一批 建设者, 参加了内蒙古大青山石拐子煤田地质 勘探工作. 到勘探队后, 妻子分配到地质资料保密室 工作, 我则跟着李星学老师, 并由他率领全队 人马, 迎着春寒的风浪, 从塞北古城张家口出 发, 到达地质工作的前沿阵地―― ―石拐子煤田 勘探区. 李星学老师上任队长后, 首次在职工大会 上发表讲话. 他说: 地质部调我支援华北和内 蒙地质工作, 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找 矿, 查清石拐子煤田资源, 我深感光荣, 大家更 光荣.野外地质工作虽然艰苦, 但我的心情和 大家的心情一样, 就是两个字―― ―快乐. 上世纪
50 年代初, 地质勘探队伍的形势, 千钧重负, 有将兵少, 地质院校毕业生寥寥无 几, 难以支撑地质工作的全面开展.华北地质 局党组断然决定: 压缩机关人员编制, 抽调机 关处室的青年干部, 跟专家学地质, 要求专家 传帮带 , 一年就把人才培养出来. 我们
10 名青年干部在李星学老师的领导 下, 随同其他专家, 在石拐子煤田区域踏勘了 六个井田和四个矿区, 总结出煤质好, 牌号全, 三低一高 一瘦、 一肥、 一焦 的多煤种特点. 踏勘结束后, 李星学老师主持编制出 石 拐子煤田地形地质自然剖面图 石拐子煤田 区域地层综合柱状图 ,并拟定出探矿工程施 工方案等.初勘战役结束后, 李老师执笔向国 家提交了 《内蒙古石拐子煤田 地质初勘报告》 ,经初勘查明, 内蒙古石拐子煤田为多煤种的 规模巨大的煤区, 为1954 年石 拐子煤田进行大规模详查作出 了重要贡献. 如今, 当年的地质学徒, 在 李星学老师的精心培养下, 由 外行变内行, 个个学有所成, 晋 升了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有的 还几次出国进行地质考察, 在 各级技术岗位担任领导工作, 为地质事业作出了贡献. 李星学老师在古植物学领 域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