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ok2015 | 2019-07-17 |
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异常迅猛, 信息 时代不期而至. 周大顺恰好在此时大搞 前景堪忧的传统工业, 可见其不识时务 到了什么地步. 也恰好在此时, 那些如 今如雷贯耳的名企的高管, 开始涉足方 兴未艾的信息产业领域, 仿效国外的业 界巨头, 尝试建立新型的经营业态. 这 些人发迹之日, 正是周大顺他们趋于没 落之时. 这些人不是农民, 不是农民企 业家, 受过高等教育, 嗅觉灵敏, 谋时顺 势而动, 一路凯歌行进. 在 文革 后城 乡格局的变动中, 周大顺他们尚能如鱼 得水, 大展拳脚, 但在汇入 第三次浪 潮 这个时间节点上, 他们则显得英雄 气短, 徒有一身功夫而无用武之地. 在 这个时间节点上再来看政府处理周大 顺留下的那摊子乱事的方式, 就不会感 到不可理喻了. 千禧年前后, 国企纷纷 改制, 兼并重组, 工人大量下岗, 乡镇企 业发展势头减缓, 进入瓶颈期…… 刘诗伟在这部作品中多次绘声绘 色地描写周大顺跛行的姿态. 有时实写 周大顺跛行, 有时虚写中国经济之态. 跛子的两腿一长一短, 行走在平坦的地 面是跛行, 行走在凹凸的地面则像是平 行. 而对于两腿一般齐的人来说, 正好 相反, 行走在平坦的地面是平行, 行走 在凹凸的地面则像是跛行. 近几十年经 济的发展到底是跛行还是平行, 很明 显, 这是作者欲假借这部作品思考和回 答的核心问题. 这部长篇小说从形式看, 你可以说 它明显带有上世纪
80 年代后半期先锋 文学实验的痕迹, 也可以说它是特别偏 爱侧重于写实的作品, 但它又十分幽默 好读. 改革开放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 把农民企业家周大顺放在这个历史时 段 (中时段) 中写, 写他的顺逆盛衰, 揭 示其际遇因缘, 揭穿隐含其中的整个中 国改革行程的秘密, 意图不小, 寄意遥 深. 确切地说, 这是一部似乎并不多见 的借助写实的强劲力道深入反思中国 改革行程的作品. 新春伊始, 从微信朋友圈知道培禹应邀去东 城区图书馆讲课, 他讲的题目是 《散文, 陪伴人生 的美好》 . 散文在中国, 尊为一切文体之源泉. 古代文典 中, 堪称经典的好散文比比皆是. 散文家们认为: 首先, 倾诉是人的一种本能, 就像容器里的水满了 要漾出来一样自然. 而经由文字来将所感所思记 录下来, 又远胜过口头的表达. 与写作这一外在行 为相同步, 是经验的整理, 思绪的梳理, 从飘忽的 情感烟云中触摸到灵魂的真实状态, 由零碎断片 的感悟里演绎出完整系统的理念. 梁实秋在 《论散 文》 里说: 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 是最自由 的, 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 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 想, 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 提起笔便把作者的 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 好的散文, 无疑 是人生的一束束折光. 在阅读它时, 我们仿佛听到 了自己的心跳声, 那是受到作家笔下文字的叩击 而发出的. 读培禹的这本散文集 《总有一条小河在 心中流淌》 , 正是这种感觉. 我和培禹是多年的好友, 这同我俩的共同经 历有关――同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都是从新闻 记者干起, 进而迈入作家行列. 我在国家新闻出版 署工作时, 他在北京日报社主办的 《新闻与写作》 杂志做主编, 曾登门约稿. 后来报社调他任日报副 刊部主任, 又拉我为副刊写作. 大凡我的呕心沥血 之作, 都被他搜罗而去, 包括那篇担着一定 风险 , 后来在社会上造成轰动的 《张闻天: 一个尘封 垢埋愈见光辉的灵魂》 . 《北京日报》 竟舍得以一个 整版刊出, 影响很大. 有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