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星野哀 2019-07-18

50 个, 在人口总数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这次区人大代表名额减少了

21 个, 这些名额调给了农村选区, 保证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 大代表. 每周三出版 第170 期2011 年10 月19 日17 目前, 在北京的流动人口占实有人口的

4 0 % .同时, 随着旧城改造、 城乡一体化的推进, 北京成片拆迁涉及 多个区县, 但户口仍留在原居住地大有人在.与2006年县乡人大换届选举相比, 本次选民登记环节面临人户分 离的形势更加突出 北京: 选民热情在哪里绽放 宋伟李想推动公民有序 参与公共决策 朱旭峰 公民参与可以使公共决策 具有更符合公民偏好的价值基础, 可以降低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也 可以使政府获得更高的公众支持和 满意度 公民参与是政府公共决策 的重要依据,它既不是科学决策的 对立面,也不应该被看作是提高领 导个人决策的合理性的工具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 参 与权、 表达权、 监督权 , 从各个层次、 各个领域扩大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如何从理论脉络、 机制设计和 实践经验的角度认识公共决策中的有序公民参与, 既是扩大人民民主、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前 提, 也是推进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保障. 公民参与的支持者相信,公民参与具有优化 公共决策过程的作用.公民参与可以使公共决策 具有更符合公民偏好的价值基础,可以降低公众 对政府的不信任,也可以使政府获得更高的公众 支持和满意度, 从而减少分歧和冲突.实践中, 我 国也已在公共决策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系列公民 参与机制,如 听证会 、 政策草案公开征求意 见 、 民主恳谈会 、 市长信箱 、 公民打分评议 官员 . 但是, 我国公民参与规范化、 制度化建设及其成 效并不令人满意,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热情还有待 激发. 首先,对公民参与的最主要批评来自于它会带 来诸如浪费时间、 高成本等问题, 以及普通公民对某 些复杂公共决策事务的无能为力. 因此, 实践者逐渐 开发了一些公民参与技术.如邀请行业代表和专家 进入咨询委员会或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公民具有某些 专业知识. 同时, 公民参与的代表性问题也容易受到质疑, 从而影响公共决策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一方面, 公民 参与可能会存在代表性方面的系统性偏差.如在美 国的大样本调查研究表明,只有在与自己经济利益 和需求相关的事件中,公民才会大规模地积极参与 到公共事务之中. 另一方面, 公民参与还可能存在被 反对方的利益集团强烈干扰等问题. 更重要的是,政府和公民间的互相信任是公民 能否有效参与公共决策的前提. 现阶段, 少数政府官 员有时候缺乏对公民的信任,这往往使公民参与失 去了真正意义. 公众与社会舆论往往担心, 有些官员 和部门会通过操纵公民参与的程序, 如参与者挑选、 议程设置、 信息提供等, 让公民参与几乎对政府决策 没有实质性的影响,这会反过来导致公民对公民参 与机制丧失信心. 可以看出,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虽然有其促 进公平正义、优化公共决策过程和提高政府公信力 等社会价值, 但如果政府对其内涵认识不清、 操作不 当, 则可能适得其反.因此, 我们强调在公共决策中 的有序公民参与, 不仅是在强调公民应合法、 自主、 理性地参与公共事务,而且更是在强调政府应该以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参与权、 表达权、 监督权为原则, 积极完善公民利益表达与意见整合机制,大力推进 有序公民参与的制度建设,避免非制度性和对抗性 的公民行为的发生. 为了推进有序公民参与,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 层面入手: 首先, 向社会充分展示对公民参与的信任. 信任 是相互作用的,信任公民参与就是为了反过来获得 公民的信任. 决策者应明确认识到, 公民参与是政府 公共决策的重要依据, 它既不是科学决策的对立面, 也不应该被看作是提高领导个人决策的合理性的工 具. 第二, 提高公共决策的透明度. 让公民更多了解 公共决策过程中的细节,有利于公民充分理解决策 者在面对各种方案和各方利益时的考虑,从而支持 政府的决策. 第三, 增强公民参与的覆盖面和代表性. 根据不 同公共决策的具体情况, 采用随机抽样、 自愿报名、 关键公民邀请、利益代表推举等机制以增强公民参 与公共决策的覆盖面和代表性,充分吸收各方民意 和民智. 第四,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