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星野哀 | 2019-09-24 |
关心和照顾老人这 是人之常情, 也需要立法吗?是不是小题大做? 对此, 记者进行了采访和调查, 发现在实际生活中, 绝 大多数老人都得到了子女较好的照顾, 但养老中存 在的很多现实问题, 也确实令人困扰. 能否常回家 受条件限制 现在, 很多人为了方便照顾父母, 在条件允许的 情况下选择就近居住, 这样, 常回家看看就很容易 了. 长春市民王女士今年52岁了, 她的母亲已经83 岁, 难得的是老人身体硬朗, 平常一个人居住, 上下 楼也很轻松, 而且距离两个女儿家都挺近.王女士 说, 自从儿子上大学后, 她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 母亲, 如果工作不忙, 她每天下班后都去看望老人. 到了周末, 女儿们全家都到老人那里团聚, 还能陪老 人玩牌.母亲平常最盼望的就是周末, 总是掰着手 指头算日子, 到了周末可开心了.王女士说, 有一段 时间她在单位加班, 一周没去看母亲, 老人就给她打 电话说: 姑娘, 我知道你忙, 我都快忘了你长啥样 了. 说得王女士心里一阵发酸.她说, 自己的母亲 脾气好, 还特别体谅孩子, 但毕竟年纪大了, 对子女 的牵挂越来越多. 像王女士一样, 长春市民李女士也和父母住在一 个社区, 近几年和父母相处的时间特别多.她已经退 休, 孩子在外地上学, 爱人经常加班或者有应酬, 她几 乎每天都在父母家吃晚饭, 不回去吃饭老人就不高 兴 .父母虽然都70多岁了, 但没啥大病, 母亲勤劳, 经常亲自下厨房做饭.李女士说, 能和父母经常在一 起, 好像又回到小时候, 她觉得特别幸福. 能经常和父母团圆的人, 可以说是令人羡慕 的.但对于远离父母在外地甚至国外工作的人来 说, 想经常回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赵女士在长春 某事业单位上班, 她现在最纠结的就是每逢假期能 否回去看望老人, 父亲已经
72 岁了, 爱人的父亲已
80 多岁, 两位老人都在外地居住, 由于相距甚远, 如 果总是两头跑, 一是时间不允许, 再者自己身体也吃 不消.考虑到公公年岁大, 他们一家三口人回去看 望老人的时候更多一些.不能常回去看老人的原 因, 还有孩子需要照顾, 孩子正在读高中, 学习紧张、 压力大, 家长得做好后盾.平时赵女士经常给父亲 打打电话, 也不忘在重要节日表达孝心, 赵女士说: 等孩子高中毕业上了大学, 就能多一些时间回家看 望老人了. 还有一些人在国外工作, 几年都不能回家一 趟.张先生曾经是长春一家医院的院长, 两个儿子 都在日本定居了, 老两口快80岁了, 过着近乎封闭的 日子, 有钱都不会花: 房子还是过去单位分的老房 子, 想买新房子都不知道怎么装修, 也无力操劳, 平 时不怎么敢去饭店, 怕饭店嫌弃自己是老年人, 也担 心被 宰 . 老人体弱多病 子女全程陪护 老人身体好时, 对子女的要求并不多, 也都非常 体谅子女, 但老人体弱多病时, 就离不开子女的照顾 了.这时, 对子女来说, 就不是简单地 经常看看 了, 而是要全程陪护.对此, 子女们常感心力憔悴. 今年
46 岁的长春市民苏女士最近疲惫不堪, 她 的老父亲生病住院, 母亲身体不好, 不能去医院照 顾, 工作繁忙的苏女士一边要照顾读高中的女儿, 一 边还要经常去医院陪护父亲. 我最近身体也不太 好, 快撑不住了.要不是和妹妹轮流去医院, 真忙不 过来啊! 苏女士的父亲今年79岁了, 身患糖尿病、 痛 风等多种慢性疾病及并发症, 平时靠药物维持, 病情 加重时, 就需要住院治疗.母亲也患有腰椎间盘突 出症, 一累就容易发作, 现在只能卧床休养.父亲年 龄大了, 一时糊涂一时明白, 在医院里打针吃药都需 要有人照顾, 不然一会儿就忘了.苏女士说, 平常 老人身体好点时, 我们每周都给送东西, 把一周吃的 用的买好, 也很省心, 一犯病就愁人了. 除了为父母 身体健康担忧, 还要为老人的精神需求着想.苏女 士的妈妈曾经是一名医生, 愿意跟人交流, 但比母亲 大几岁的父亲反应能力下降, 两位老人在一起沟通 并不顺畅.妈妈最愿意和两个女儿聊天. 我几乎每 天都要跟父母通电话, 可是妈妈一打电话就没完. 由于父母是后搬到现在这个社区的, 和邻居们不太 熟悉, 家里平常只有两位老人, 也出于安全的考虑, 不愿意和周围的人太深交, 所以对老人来说, 最大的 问题还是寂寞. 苏女士准备坚持一年, 等女儿上大 学后, 就和父母搬到一个小区居住, 雇个钟点工, 帮 助照顾好他们的生活. 城市人忙工作、 忙孩子, 时间紧张, 照顾年老多 病的父母力不从心, 那么时间相对宽松的农村人, 在 养老方面又怎样呢?53岁的申先生家住公主岭市八 屋镇胜利村, 他的父母都已经80多岁, 这几年, 为了 照顾老人生活, 他们夫妻没少挨累. 我们兄弟姐妹6 个, 原本都成家单过了, 可父母年岁大了, 为了照顾 他们生活, 前几年大家商量好, 老人和我们一起过日 子.别人只是过年过节回来看看, 我们可是要天天 管老人生活起居.刚开始老人生活都能自理还好 办, 这两年,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 吃饭、 吃药都得哄 着, 有时上厕所都不知道. 为了看护老人, 夫妻不能 像别的村民那样在农闲时外出打工, 只能在家附近 干点零活挣钱, 供上高中的儿子读书. 养活老人是 应该的, 就是太牵扯精力.你说像我们这个年龄段, 正是打工的时候, 只要出去, 哪天不能挣钱?老人这 样, 雇人照顾根本雇不着, 再说也不太放心.只能咬 牙坚持. 申先生夫妻的付出, 尽管非常辛苦, 但受到 了家人和村民的敬佩. 养老需要社会关注 对于老龄化社会来临、 养老面临的压力, 长春市 某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琦感触很深. 为了老人, 我们 也是紧忙乎.周六去公婆家, 一个上午, 帮着收拾屋 子, 洗洗涮涮, 买点吃的东西, 中午一起吃顿饭;
周日 我还得去自己妈妈家, 我妈70多岁了, 可是还得帮助 离婚的弟弟带孩子, 非常辛苦.我曾经帮妈妈雇过 保姆, 可是都被她赶走了, 说是不习惯, 其实也是心 疼钱. 李琦说, 养老不仅是家庭问题, 也是社会问 题, 以她所在的社区为例, 一共9000多人, 空巢老人 有313 人, 但专门为老人服务的, 也就一名工作人 员.社区的养老服务功能还应该加强, 现在特别需 要一些条件好一点的公办养老院.再过几年, 独生 子女这一代父母也老了, 指望孩子照顾就更难了. 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 研究员付诚, 则以更加 理性的思维对待养老问题.他说, 把看望和问候老 人列入法律, 也说明目前社会上有这样的现象: 年轻 人跟老人不接触、 不照顾, 以各种理由和借口, 把年 轻人基本应承担的赡养义务割舍了.法律的出台, 对于纠正这种行为很有意义.同时, 子女看望老人 是基本要求, 还要学会跟老人交流, 以老人为中心, 不让他们感到受冷落.老人因生病、 衰老而进入生 活半自理甚至完全不能自理状态以后, 心理压力大、 悲观, 要对老人心理、 生理变化多关心、 理解, 对老人 进行关爱的过程中, 不是简单的物质方面, 还涉及到 心理转型, 父母原来在子女面前是强大的, 老了以后 来个大转弯, 在对老人进行心灵安慰的同时, 还要对 他们残存能力进行鼓励开发.年轻人应该学些老年 人心理知识, 尊重老年人, 平等交流.还要学点老年 人医疗知识, 给老人一些健康提醒, 帮助他们及时保 健、 治疗.老年人逐渐退出社会, 信息不灵通, 自身 就会变得狭隘, 应该鼓励有条件的老人再融入社会, 社区老人经常在一起聊天、 娱乐, 生活充实, 能减少 对子女的依赖.对于高龄老人, 不能主动参加社会 活动, 社区工作者应该多走近老人, 关心他们. 同时, 随着人口老龄化、 家庭小型化、 人们工作 地和居住地分离等成为趋势, 会给养老带来很多问 题, 整个国人的养老观念也需要改变, 老人们在向子 女要求的同时, 也需要向社会寻求帮助.老年人随 着年龄的增长, 健康状况走下坡路, 他们的依赖性就 越来越强, 而子女又要忙于工作和自己的小家庭, 很 难兼顾, 可能两头都照顾不好.养老文化应推进观 念转变, 子女尽责任是必须的, 但不能只强调一头, 简单照顾容易做到, 可是常年卧床生病的老人怎么 办?养老以家庭为主, 但有时又需要走出家庭, 让老 人享受社会专业化、 职业化养老服务.目前的养老 机构, 民办的普遍条件较差, 好的养老机构价格又 贵, 养老机构不能当成营利性的, 政府该承担的责任 要承担起来, 为老年人们提供专门化的服务, 让老人 们体面地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 责无旁贷的义务――关于赡养老人的话题
本报记者 韩雪洁 民生之窗 Email: [email protected]
电话: (0431)
88600611 5
2013 年7月16 日 星期二 编辑 王颖民生时评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 如今, 把子女经常回家看望 老人、 关心问候老人都列入了法 律, 说明现在的老人不仅需要物 质赡养, 也需要精神赡养和更多 的情感慰藉.为人子女者, 不能 不引起反思.善待老人, 不仅是 法律的要求, 也是道德的底线, 是 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社会, 人们对经 济利益有了更多的关注, 而道德 的分量有时变得很轻, 这在一些 人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