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苹果的酸 | 2019-09-25 |
巴金在 《 南国的梦》 中写了他
1933 年春末夏初的鼓浪屿之旅: 坐 划子到那个美丽的岛屿去. 划子在 海上漂动, 海是这样地大, 天幕简直把 我们包围在里面了. 坐在小小划子里的 我们应该觉得自己是如何地渺小罢. 鼓浪屿的宁静、 舒适让人心静而不 浮躁, 而其自然之美也促使当地人心如 自然, 率性真诚. 以至于小小的弹丸之 地善于生产文化与文化人物. 如林语 堂、 舒婷. 在林语堂的人生中, 鼓浪屿是他 与西洋生活初次接触 的地方.
1905 年,
10 岁的林语堂从漳州平和坂仔来 到了鼓浪屿, 入读养元小学, 三年后 升入了寻源中学, 在鼓浪屿林语堂接 受了基础的西式教育.
1919 年8月,
24 岁的林语堂与廖翠凤在鼓浪屿协和 礼拜堂结婚. 三天之后, 林语堂带着 妻子和岳父资助他的一千银元赴美留 学. 他们的女儿林太乙在 《林家次女》 一书中开篇就写道: 我们认为我们是 厦门人. 从鼓浪屿走出的林语堂, 其文字随 意随性, 真情流露, 始终以一片赤诚之 心贯彻始终. 甚至到了他
80 岁时, 林 语堂还用真性情的文字向读者描述他与 鼓浪屿初恋情人陈锦端的故事. 其一生 所达到的学识横贯中西, 对中英文写作 均有通透到位之表达的水准, 其背后闽 南文化中的多元包容表露无遗. 舒婷, 是从鼓浪屿出来的当代著名 作家. 曾有一位读者写信给舒婷说: 正是鼓浪屿花朝月夕, 才熏陶出一颗 玲珑剔透的心. 她的朦胧诗用细腻的 笔触, 将女人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和复 杂细致的情感体验畅快无遗地表达. 读 舒婷的随笔与诗, 就像一条平静的河流 在自由地流淌. 见诗如见人, 舒婷在散文 《生活、 书籍与诗》 的结尾处写道: 一只金色 的甲虫在窗玻璃上嗡嗡地呼救, 我打开 窗门, 目送它冉冉飞往沸沸腾腾的桂花 树. 愿所有对自由的向往, 都有人关 注. 培育舒婷的正是鼓浪屿的这种对 自由无限的向往和渴求气质. 她说: 很小的时候, 乘渡轮过海, 就听家人 说: '
一船的人, 哪些个是鼓浪屿人, 一眼可以辨认出来.'
那时候, 以为只 是鼓浪屿人的家教好, 类似 '
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
吧? 后来慢慢看出来不只这 些举止的教养, 衣着的品位, 还有眉目 之间的气质, 再后来感受到更多的是行 为和神态后面支撑的人文理想与传统精 神. 林语堂、 舒婷, 同鼓浪屿风景与建 筑的自然、 包容、 自由、 率真一样. 在鼓浪屿, 感觉最佳的是傍晚坐在 海边乘凉. 一边侧耳倾听海浪声, 一边 吃着芒果冰沙, 直到口颊冰凉. 海中夕 阳西下, 一轮红日伴着红黄交织的晚霞 覆盖天际. 回港的渔船起锚归来, 汽笛 声声. 天、 地、 人、 海浑然合一. 自然 的壮丽雄美, 一览无余. 自然、 平淡、 真实. 就像这里的三角梅、庭院、 土笋冻 和文人的朦胧诗与散文. 真性、真情、真意,如明代福建大儒李贽在《童心说》所言: 夫童心者, 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 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 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 便失却真心;
失却真心, 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 全不复有初矣. 民盟书画 史海・ 钩沉 康金国 责任编辑 王斯博 s sh hm mm mx xc cb b@ @1
12 26 6. .c co om m 《上海盟讯》 编辑部: 陕西北路
128 号1810 室
电话:
62581270 http://www.minmengsh.gov.cn 邮政编码:
200041 劳动报社电脑照排印刷 第四版
2019 年3 月31 日・绿洲周浦女婿黄炎培 胡范铸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实 业家、 政治家、 民主人士.
1878 年黄炎培 出生于浦东川沙,
1905 年跟随孙中山先生 参加同盟会,
1917 年创立中华职业教育 社.
1941 年参与创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民盟前身),
1945 年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 立中国民主建国会. 同年应邀访问延安并 与毛泽东进行关于 历史周期率 的对 话, 史称 窑中对 .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 民政府委员、 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 长、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全国政协副主 席、 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 等职. 而对浦东周浦人来说, 黄炎培先生 还有个身份―― ―周浦的女婿, 而且他的两 任妻子都是土生土长的周浦人. 黄炎培的第一任妻子是王纠思.
1881 年王纠思生于浦东周浦镇上的一个书香门 第, 在父亲副贡生王筱云的培养下, 她知 书达礼, 温良贤淑, 用黄炎培的话来说就 是 无脂粉习, 见度大方 . 一过十六岁, 周浦地区的富家子弟就纷纷托媒人上门求 亲. 而此时浦东川沙镇上的黄炎培, 却因 父母双亡家计贫寒, 婚事很不顺利.
1898 年, 王筱云在黄炎培姑父沈毓庆的书斋里 看到黄炎培写的诗文, 赞不绝口, 说: 这个青年很有前途! 沈毓庆乘机说: 这个青年正在求婚, 你有一个女儿, 肯 许配给他吗? 王老先生欣然一诺, 遂成 好事. 还有一种说法是黄炎培姑夫沈毓庆 让王筱云留意一下黄炎培的婚事时, 王却 说: 沈兄啊, 我就喜欢你家这位侄子, 我正有一女, 年近十八, 如果沈兄, 你认 为合适的话, 我们就交换一下生辰八字如 何? 沈毓庆听后很高兴, 忙说: 王兄 之女, 知书达礼, 我也见过. 王兄, 不瞒 你说, 你女儿可算是百里挑一的好姑娘, 我虽早有此意, 只因怕我家炎培高攀不上, 所以我一直不好开口. 王筱云说: 对女 儿的终身大事, 并不在于为她找到一个好 人家, 而是在于为她找到一位好男儿. 找 一个好人家容易, 找一个好男儿难哪! 沈 毓庆忙接口说: 王兄, 我侄儿真是好福 气, 好福气啊! 这门亲事我们一定要高攀 的, 高攀定了. 我明天啊, 一定带炎培亲 自登门求婚. 这两种说法, 不管是沈毓庆 还是王筱云先提出结亲, 都说明王筱云十 分喜欢这个青年, 没过多久两家就订了婚. 第二年, 黄炎培考中秀才, 而且是松江府 第一名. 喜报传来, 王老先生高兴异常, 择定良辰吉日, 让黄炎培和自己的女儿王 纠思小姐拜了天地. 结婚以后, 黄炎培先是在学堂教书, 后上南洋公学读书,
1902 年考中举人. 王 纠思婚后就读于上海城东女学, 习师范、 育蚕, 课余哺育婴儿, 料理家务.
1903 年 黄炎培同周浦人朱子灏等在新场演讲遭受 清朝政府逮捕, 差点 就地正法 . 后经其 邻居宋庆龄父亲川沙牧师宋耀如和南汇陆 子庄、 方渊甫、 袁恕庵牧师及上海浦东建 筑巨子杨斯盛等人多方周旋及时相救, 于7月初被迫亡命日本. 而在此时, 王 纠思在牵肠挂肚中为黄炎培生下了第二 个儿子, 这个儿子就是后来学业有成, 最终为民主捐躯的黄竞武. 在黄炎培流 亡的日子里, 王纠思用文弱的身体一个 人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 白天她操 持家务抚养两个幼小的孩子, 晚上在灯 下做些手工活养家糊口.
1904 年初, 黄 炎培结束漂泊生活回到上海浦东的家里. 黄炎培看到家里井井有条, 两个孩子健 康可爱, 对王纠思充满了亏欠之意. 他 曾赋诗 《纠思同游渤海纵谈身世诠次为 诗》 一首, 感谢妻子对自己、 对家庭的 辛勤付出.
1939 年, 黄炎培为了抗战四 处奔走, 难以顾家. 王纠思却日夜操劳, 因劳累过度, 患脑溢血, 虽经治疗后略 有好转, 但已不能伴随在黄炎培左右了. 临别时, 她对黄炎培说: 抗战中, 若 不是病魔缠身, 东南西北都当伴随你去 的. 黄炎培为抗日救亡随国民政府西迁 后, 王纠思只能离开丈夫回沪养病. 不料,
1940 年王纠思旧病复发, 她坚嘱家 人不要告诉黄炎培, 她还亲自拣取豆一 碗和手帕三方留给夫君, 随即辞世, 享年58 岁. 当黄炎培得知爱妻王纠思去世 的消息后, 十分悲痛, 特作 《天长七首》 以示怀念. 此后黄炎培把王纠思的遗像 一直挂在家里, 即使再婚后也不忍摘去. 黄炎培的第二任妻子是姚维钧. 姚维 钧1909 年出生于周浦镇, 祖父姚祖寿和父 亲姚旭明, 在周浦中大街开设德隆昌纸烟 店. 由于经营有道, 讲求信誉, 故在周浦 一带享有一定名气. 姚维钧自小天资聪 敏, 才智过人.
1942 年她从贵阳大学文学 院毕业, 先后在重庆巴蜀中学和上海比乐 中学任教. 这段时间, 适值黄炎培在重 庆、 上海开展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活动, 维 钧有缘认识了黄炎培, 他俩意气相投, 志 同道合, 传书百封, 唱和诗词, 这些书信 后来收录了 《灵百札》. 还有一种说法 是, 在王纠思过世一年后, 姚维钧就主动 给黄炎培写了拜师信. 在第一封回信中, 黄炎培即明确询问姚维钧的年龄、 籍贯、 家庭情况、 修学状况, 并让姚略述自己的 志愿. 得到的回信令黄炎培感到十分满 意, 同时感到惊讶. 原来姚维钧与王纠思 竟是同乡, 同为浦东周浦镇人.
1942 年8月黄炎培和姚维钧结为夫妇. 婚后姚维钧生活上给黄炎培百般照顾, 事业上帮助黄炎培出书立著和参加革命活 动. 黄炎培诗集 《天长集》 《红桑》 序都 是姚维钧所作.
1945 年7月, 她支持黄炎 培访问延安, 并协助黄炎培写成 《延安归 来》 一书. 同时, 她随黄炎培一道发起和 创建中国民主建国会, 被选为总会干事.
1949 年2月, 在中共中央的特别安排下, 她随黄炎培秘密离沪去香港, 辗转到天津、 北平解放区. 同年
3 月, 毛主席在北京西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