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NaluLee | 2019-09-27 |
1 - 大连文史资料 第六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大连市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大连市委党校印刷厂印刷
1988 年12 月底一版第一次印刷 开本:1092X787 1/32 字数:100,000 印数:1-2.
000 册 工本费:1.40 元 大连市文化局出字(内)No:0005381 -
2 - 目录东北爱国诗人王一叶.4 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徐敬之.15 我所知道的潘华国.23 回忆爱国企业家大连顺兴铁工厂主周文贵
30 安惠栈与许亿年.33 邵尚俭与 天兴福
39 康有为来连琐记.50 李秉衡籍贯考
52 大连解放初期共产党人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情况的概述
55 大连地区建国前的台湾人及其组织状况.60 西甸子农民的反占田斗争.66 复县督学记.72 解放前大连民族工商业见闻
76 旅顺盐业开发简史.88 大连钱庄业述略.91 大连文史资料-第六辑 -
3 - 解放前日寇在大连.106 贩卖走私鸦片内幕.106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工具.110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110 《打响辛亥革命在东北的第一枪》135 -
4 - 东北爱国诗人王一叶 ――回忆我的父亲 王黎 父亲王一叶,东北三十年代文化、新闻界人士多熟悉他的名字,他是当时 东北文坛上一位颇有影响的青年作家与诗人,1944 年(四十岁)在北平宪兵狱 中被日本侵略者杀害. 根据父亲遗留的部分手迹、生前好友的一些记述以及我的见闻,,
愿如实 讲其生评加以追述.
一、王一叶的家世与青少年时期的活动 王一叶,原名汝棠,字荫南.1905 年11 月22 日生于海城县北甘泉乡双台 村的一个小康家庭.一叶是他的笔名.清末民初的东北,历经中日甲午之战、 日俄之战,军阀兵匪横行无忌.他幼年时家境已经逐渐中落.祖父王殿甲,是 个庄稼人,念过私塾,略知诗文,思想倾向维新.推翻帝制后,他在乡里带头 剪发,倡办女学,并提供房舍,热心公益事业,深受乡里敬重.被举为村长多 年,好为乡民排忧解难,济苦扶贫,以致任内散尽家产.祖母安氏,出身乡村 中医家庭,精通诗文,思想上旧道德伦理观念较深,且笃信佛教,常以孔孟之 道、诗书济世等教育父亲.父亲的治学、为人处世幼年受母的旧礼教影响较 深.但思想上也受到祖父崇尚革新的启发.由于祖母循循善诱,兼天资聪慧, 父亲四岁时已读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等书, 学前已能熟记《唐诗三百首》、《论语》、《诗经》和弹词《三国演义》等书 了. 父亲自幼博学,甚至吃饭时也手不释卷,每在夜间借月光攻读蝇头小楷的 大连文史资料-第六辑 -
5 - 线装书,以至眼睛深度近视.自九岁入小学起,每天很早到校,对老师极其恭 敬,从未受到责罚与批评.从小性格仁柔憨厚.他的小学授业老师知他学前已 度过了不少书,便引经据典考问他,均能对答如流.他幼年的聪明好学,至今 乡里犹有人津津乐道. 父亲十四岁进入离家廿余里的滕鳌镇高小寄宿,开始熟读大量古典文学名 著,并能作出较有见地的品评.如《西厢记》、《牡丹亭》、《琵琶记》等词 曲,皆可流利背诵.从此开始写日记、作诗文,几十年坚持不懈.
1921 年,他十七岁考入海城县立中学.由于好学与写作出众,渐成为学生 中的活跃分子,被选为级长和图书馆干事.凡古典文史、五四新文学及社会科 学他都广泛阅读,奠定了他以后思想演变和诗文创作的基础.在争取学生自 治,反对封建教育制度的罢课斗争中,他成为骨干,参与起草罢课宣言,揭露 教育当局黑暗,因而一度被开除学籍,并受到地方士绅指控和法院传讯.当时 担任县中学学监的卢光绩先生,也因支持同情学生的革新要求而被解聘去职. 父亲学生时代的自传小说和后来的日记中,多次继续与卢先生的交往.从此他 以卢先生为良师益友. 父亲在海城作诗的故事,当时流传县城.那时他对李白、杜甫、陆游的诗 有较深的理解.课余最喜好逛书店,把结余的零用钱全都用来买书.在 巨有 堂 书铺当店员的青年诗人赵德澎与父亲结识,并成莫逆之交.赵年长父亲两 岁,解放后曾执教于哈尔滨市中学及师范学院,是对古典文学颇有造诣的学 者.另外还结识了陈介修、于仿玉、张汉侯、王浣青等诗词爱好者,组成了 《临漠六少年诗社》,公然与标榜随园咏物怀古诗的地方名儒陈林格、韩辑五 等相抗衡,并终为一些老先生所叹服,名噪乡里.他在校曾偶占一首七绝: 言寻广陌出郊城,满眼春愁一旦醒.万里碧空清似水,浮云三两似浮萍. 他的国文老师王松亭发现后,对父亲的诗评价极高,认为后两句是未经前人道 -
6 - 过的佳句.父亲学诗自谓先学陆放翁,后学李、杜,又转向李义山;
虽说讲究 格调,但并不专摹一家,而且注意创新.
二、王一叶的文学创作与社会政治活动
1924 年,父亲
20 岁,从海城中学毕业,因家道中落,无力升学,报考省 教育厅的中学教员,名列前茅.自此两年多先后在海城、他山、岳州、熊岳、 岫岩及大连中华青年会等处高小、初中任教或应聘讲学.1927 年,23 岁到沈 阳,先后任过《新亚日报》、《民众日报》的记者、编辑,同时在张学良创办 的同泽中学兼任教员.并考入张学良主办的萃升书院研读国学,在历次考试中 成绩优异,被当时书院桐城古文大师吴北江(阎生)、于省吾(思泊)视为得 意门生,吴北江当时称赞父亲所撰《征俄将士碑》,足抗韩昌黎之《平淮西 碑》,诗亦独处一格.父亲当时撰有《上张学良将军书》一文,被编入书院范 文,至今犹为学者所记诵.从此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文学创作和抗日爱国活动 中去. 九一八 前夕,他已成为东北文学、新闻界有影响的青年诗人和作 家.他兼长新旧多种文体的创作.当时曾团结一批青年文艺工作者组织了 东 北新文学研究会 ,写作发表了大量的新诗、散文和小说、时论文章,对新文 学发展起到较好的作用. 父亲自入沈阳报界工作,一直怀着炽烈的爱国热情,积极参加一些爱国抗 日的社会政治活动.在国民党尚未公开时,他曾与杜重远、高崇民、兰锡光、 刘韶九等人一起活动,讨论政治,对当时革命形势有较明确的识见.他认为: 革命青年当以身填陷阱为重生之桥,如悠悠度岁,非吾所愿也. 他对军阀 官僚的腐败统治疾恶如仇,他曾激愤地说: 此等不工不贾,即不肯为神圣之 劳工,又不甘心吃高粱米,只有令其祸国殃民了. 这反映了他对国民党的失 望与忧虑,而对无产阶级革命充满同情.他在艰难谋生之余,以新闻记者身份 与东北爱国民主人士卢光绩友好交往,并经卢结识了阎宝航,积极参加青年会 大连文史资料-第六辑 -
7 - 和国民外交协会开展的民众反日爱国活动.1930 年因发表《岫岩杂纪》揭露地 方官绅腐败劣迹,几度遭到法院审讯,经其仗义申辩,受到舆论支持始幸免于 难.他当年应岫岩县邀请做暑期讲学是卖衣服做路费去的.冬天外出开会、采 访夜归常常无钱坐车,夜里写稿常常忍着饥饿.在如此贫困的环境里,仍坚持 繁重的新闻、教学、写作与社会活动. 尽管他个人衣食匮乏,但还是竭尽所能帮助更急难的朋友和同志.1948 年 我来大连工作,当时大连盲哑学校校长李庆丰同志对我说, 九一八 前他在 沈阳参加国际共产组织从事地下活动时,曾一度吃住在我父亲的报社中,并受 到我父亲的掩护幸免于难,并说 你父亲虽未参加我党组织,但却是一位难得 的好朋友,像一叶这样的人实不可多得. 九一八 事变爆发时,我父亲正住在同泽中学,目睹日本侵略军种种暴 行,他以万分愤慨的心情,立即口诛笔伐.他这期间写的自传小说《残棋》和 其他大量诗文,至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