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 2019-09-28 |
一、基本信息 姓名姜在兴 性别男出生年月日(公历) 1962/3/25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省潍坊市 党派中共 籍贯山东省潍坊市 工作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行政职务 无 专业或专长 油气资源和勘探 技术职称 教授
二、主要学历(从大专或大学填起,六项以内) 起止年月校(院)及系名称 专业学位1980.
9-1984.7 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 石油地质 学士 1984.9-1987.6 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石油地质 硕士 1994.9-1997.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沉积学 博士
三、主要经历(十项以内) 起止年月工作单位行政职务/技术职务/职称 1987.7-1991.1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勘探系 无//助教 1991.11-1994.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资源系 岩矿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1994.7-2003.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岩矿教研室主任//教授 1996.3-1996.6 美国休斯顿大学、美国犹他大学 无/访问学者/ 2003.2-2004.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副院长//教授 2004.3-至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无//教授
四、主要学术团体兼职(六项以内) 起止年月学术团体名称 兼职职务2009.1-2020.12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 会 副主任委员 2004.1-2020.12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 2004.1-2020.12 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委员 2003.1-2019.12 国际沉积学家协会 会员
2 2003.1-2019.12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 会员 2015.1-2019.12 国际湖泊地质学会 会员
五、在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限3000 字) 三十多年来,姜在兴同志一直工作在油气勘探科研和教学第一线, 致力于油 气沉积储层评价研究,创新发展了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方法、研发了风源盆 三元耦合油气储集体精准预测技术,使油田增加储量约
8 亿吨,新建产能
300 多万吨.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
1 项、省部级奖
6 项,授 权发明专利21 项,出版专著7 部,在《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会刊》和《石油学 报》等本领域顶级和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 多篇(其中SCI 论文61 篇、EI 论文
65 篇) .他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石油天然气 总公司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油气沉积地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享 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7 年受聘为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获授 科 学中国人2014 年度人物 称号.他的成就和贡献主要有:
1、创新发展了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方法,极大推动了陆相常规油气和页 岩油气勘探 层序地层学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科学家对海相含油气盆地的研究, 被誉为新的全球地层学.由于我国石油储量和产量多聚集于陆相盆地(居世界 第一),比海相盆地要复杂的多,因此如何用层序地层学指导陆相油气勘探开 发成为我国石油地质家面临的重要课题. 他针对陆相盆地具有层序模式多样性、 界面结构复杂性和相对湖平面变化不统一性的特点,率先创新发展了陆相层序 地层学.在运用陆相层序地层学进行油气预测方面,他提出了低位体系域、湖 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和可容空间转换系统控藏机理和油气预测方法,突破了 海相层序地层学局限于低位体系域找油的束缚,扩展了油气藏的勘探层系;
另 外他还形成了基于陆相层序地层学的油藏建模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老油田的 采收率. 以刘宝B、张国伟、田在艺院士等组成的鉴定专家组认为,该成果开创性 地建立了具有湖盆特色的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并形成实用有
3 效的运用层序地层学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配套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获国 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省部级奖4 项,授权发明专利9 项,出版专著4 部, 发表论文170 篇, 被多国科学家引用(附件1.1-1.3, 2.1-2.
3、 2.7,3.1-3.6, 4. 1-4.3). 1.1 率先在东部油田推广陆相层序地层学应用取得突破 自1990 年起在松辽盆地北部开展了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通过以IV 到V 级层序为单元进行沉积体系和砂体分布的工业化编图,预测了不同体系域储层 和油气藏的分布.在此指导下,大庆油田在古龙葡萄花油层,龙虎泡萨尔图、 葡萄花油层,齐家扶余、高台子油层,三肇宋芳屯葡萄花油层和朝阳沟扶余油 层新发现了油气藏5 个, 含油面积共计615 平方千米,新增探明储量13624.9 万吨,新建产能106.2 万吨.在胜利油田通过对惠民凹陷大芦家已投入开发的老 油田重新进行断块间陆相层序地层对比、建立精细地质模型,使多年来无法进 行整体解剖和评价的断块油藏获得了生机, 提高采收率达10%;
在胜坨地区的低 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中新发现了坨
142、143 油藏.截至2003 年底共计新增 探明储量2667 万吨、新建产能50 万吨.在河南油田通过对湖侵体系域和高位 体系域储层的重新评价,开展了老井复查和重新试油,发现了新的含油气层系, 如在泌252 井3227.9―3245.5 米井段获日产油99.4 吨、天然气1.6 万方.截至2003 年底在赵凹和双河油田新增探明储量2372 万吨、增产原油74 万吨(附件4.1) . 1.2 首次发现并评价了冀北中生界页岩油气潜力 我国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国内外研究机构都认为紧邻北京的滦平盆地中生 界发育小型浅水断陷湖盆,没有生油潜力.他在野外调查中发现,出露好的剖 面都是砾岩构成的山梁,属于低位体系域,而湖侵体系域的黑色细粒沉积页岩 易风化且被植物覆盖.通过在植被覆盖浓密的山沟开挖探槽,发现了厚达上百 米的黑色页岩,并在滦平县平坊村附近自主设计和部署了该地区第一口石油探 井―滦探
1 井.结果钻遇黑色页岩厚达
850 米,经测试其总有机碳含量 TOC 高达3.6%、生烃潜量指标 S1+S2 达11.0 毫克/克、成熟度指标 Ro0.93,干酪根以 Ⅱ1型为主,属于成熟的优质有效烃源岩,并达到了好页岩油储层的标准(附件 3.5-3.6) .钻井过程中井涌、槽面油气显示十分活跃,在900―1300 米井段黄
4 色轻质油伴随甲烷气从岩心中喷涌而出.初步计算该盆地页岩油资源潜力约
6 亿吨以上.而冀北和内蒙古地区类似的盆地有二十多个,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千 米,勘探开发前景良好(附件4.3) .
2、研发了风源盆三元耦合油气储集体精准预测技术,大幅度提升了剩余优 质储量的发现 我国剩余油气资源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分布在构造相对平缓、偏离主物源 通道的大片探区,利用国际上通用的相模式和相控建模约束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无法解释和预测这些隐蔽储集体的形成和分布,导致约有100 亿吨的此类储量 得不到有效勘探开发. 他结合自行设计的水槽实验模拟和现代沉积观测,首次将定量风动力场引 入沉积储层评价,研发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风源盆三元耦合油气储集体精准 预测技术.主要发明点包括:(1)风源盆三元耦合沉积体地质准确定位方法, 确定优质储集体的成因类型、平面位置和规模;
(2)天文旋回高分辨率储层划 分对比技术,显著提高了优质储集体垂向定层和内幕结构划分精度;
(3)地球 物理三维预测和刻画技术,实现了优质储集体精准预测.从而将现有的储集体 解释、 预测的物源―水动力 二元 定性相模式提升到风场―物源―盆地的 三元 定量模型,把储集体刻画精度从10-15 米提高到5-10 米,优质储集体钻井 成功率从63%提高到了85%. 由马永生、康玉柱、蔡美峰院士等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填补了该 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空白,形成了滩坝砂体 建模―识别―预测 综合技术,总 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省部级奖2 项, 授权发明专利12 项;
出版专著3 部,发表论文130 篇,得到了国内外著名同行 学者的高度评价(附件1.4-1.6,2.4-2.7,3.7-3.10,4.4) .在国内外含油气盆 地推广应用大幅度提升了剩余优质储量的发现(附件4.5) . 2.1 打开了东营凹陷南坡等地勘探新局面 在2005 年以前东营凹陷南坡被认为发育小型扇三角洲,向前推进距离短, 勘探潜力小.2008 年起应用本技术发现该区存在碎浪带、破浪带和风暴带储集 体, 发现有利含油面积达
670 余平方千米, 使原本相互孤立的12 个油气田实现
5 了连片,探明、控制石油储量 2.5 亿吨以上.在埕岛及周缘地区,建立了背风 体系扇三角洲与迎风体系风暴―风浪优质储集体发育模式,探明、控制石油储 量2.45 亿吨.近3年新增原油产量 402.43 万吨,节约勘探成本 13.14 亿元, 新增利润12.18 亿元. 2.2 推动了中石油海外区块取得勘探突破 以尼日尔特米特盆地为例,应用本技术确定了该区的三角洲和滩坝砂体的 发育规模及其内部优质储集体的精确层位,刻画了其三维分布.在2012 年取得 勘探突破,发现三角洲和滩坝储集体整装油田.近三年来在区块各个构造单元 内新发现油藏29 个,落实了3 个千万吨级优质石油地质储量区,新增石油可采 储量8400 万桶、新增产量705 万桶,创收外汇3.6 亿美元,节约发现成本0.7 亿美元. 姜在兴教授坚持教书育人,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培养硕士和博 士生300 余人,为三大石油公司培训专门技术人才6000 多人次.被评为山东省 优秀教师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名师.
六、重要科技奖项 [包括国家三大奖,省、部级
一、二等奖等,限填六项以内(同一成果及相 关科技奖项,只填写一项最高奖项) .请在 基本信息 栏内按顺序填写成果(项目)名称,类别 (国家、省、部)名称,获奖等级,排名,获奖年份,证书号码,主要合作者] 序号 基本信息 本人作用和主要贡献(限100 字)
1 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 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5 年, 证书号码: 2005-J-210-2-08-R01, 主要合作 者:蔡希源、操应长、李阳、邱隆伟、李思田(附件1.1) . 全面负责. 建立了陆相层序地层模式, 提出了 初次湖泛面、最大湖泛面和层序界面控藏机 理, 突破了海相层序地层模式中低位体系域找 油的局限. 在三大油公司培训、 推广应用, 油 气增储上产效果显著.
2 可容空间转换系统与油气预测,教育部科学技术进 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11 年,证书号码: 2010-219,主要合作者:张善文、操应长、张元福、 罗东明(附件1.2) . 全面负责. 针对陆相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