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cyhzg 2019-08-09
2018年5月18日 星期五 版面编辑: 张继合 视觉编辑: 喻萍 电子

邮箱: zhang_jihe@163.

com

10 少年读书时从维熙专栏 看来, 文学 离开联想是不行的. 人们可以读到 李白那首短诗: 飞 流直下三千尺, 疑 是银河落九天. 诗 人只不过看见了飞 泻的瀑布, 想到的 却是天上的银河决 堤,瞬间流到地下了. 从维熙 韦诞白发的启示 马军美食・美文钟芳田水声路来森 田水声, 非常奇特, 就是水在田 地里流淌的声音. 这很容易让人想到 江南的稻田. 浅水漫漫, 田水清清, 清 清的田水中, 水稻摇曳. 稻花上, 粉蝶 逸飞. 稻丛中, 一群群稻花鱼, 浮游、 嬉戏…… 清人李慈铭, 有一段写田水声的 文字: 予尝谓天地间田水声乃声之 至清也. 泉声太幽, 溪声太急, 松涛声 太散, 蕉雨声太脆, 檐溜声太滞, 茶铛 声太嫩, 钟磬声太迥, 秋虫声太寒, 落 花声太萧飒, 雪竹声太碎细, 惟田水 声最得中和之音. 在这段文字当中, 李慈铭抓住一 个 清 字. 所谓 清 , 主要是指 音之 清 ――清越、 清亮、 清畅, 怎么理解都 好, 关键是, 要扣住 最得中和之音 . 中和之音 , 中正、 平和, 不急不 躁, 舒缓从容. 田水潺潺流淌着, 让人 觉得日子长长, 岁月静好. 其实, 这个 清 字, 应当包括 色 之清 的――水色之清. 田水长流, 泥 滓沉淀, 稻田里的水, 大多的时间, 也 确然是 清 的吧. 清且浅, 静而柔, 若然不是田埂水 的流动, 人们几乎不会意识到, 稻田里 的水是在流的. 清亮的田水, 那么平 稳、 那么平静地存在着, 能让人看到稻 花鱼在水中浮游的身影. 稻花纷 然落下, 飘在田水中, 明亮的田 水, 成为飘逸的稻花的背景, 点点 如星, 浮光闪烁, 给人一份碎碎的 悦目的柔软感. 鱼儿在游动中, 唼喋觅 食, 吞咽着漂浮在水面的稻花, 于是, 水面冒出一串串气泡, 荡起浅浅的涟 漪, 那景象, 婉约、 柔美之极. 若站立在稻田边, 也许会看到几 枚田螺, 正附着在稻叶上, 或者, 正在 田水的水底, 蠕蠕而动――那水, 真 是太清了, 清澈到万物无处隐藏. 早晨, 晴光朗照, 一位老农, 也许 正从稻田边经过, 头上戴着一顶斗笠, 手中牵着一头水牛. 徐徐而行, 散漫而 从容, 影子就倒映在田水中, 人移影动, 姗姗可爱, 是实景, 也是风景如画呀. 尽管李慈铭的文字, 侧重点在表 现田水之 清 带给人的 耳之悦 , 人 们却能从中体悟到田水之 清 展示 给公众的 目之美 . 同样是倾听田水声, 躬耕陇 亩的陶渊明, 则是另一番感受. 据唐代冯贽 《云仙杂记》 记载: 渊明尝闻田水声, 倚杖久听, 叹曰: 秫稻已秀, 翠色梁人, 时剖胸襟, 一 洗荆棘, 此水过吾师丈人矣. 毕竟生活不易, 毕竟躬耕艰难, 所以, 倚杖久听, 陶渊明首先想到的是庄 稼的长势. 秫稻已然抽穗, 满目翠色莹 莹. 这意味着即将成熟的庄稼, 可能会 有大丰收. 于是, 他满怀喜悦, 倚杖久 听 的情态, 栩栩然, 有一份高蹈的生 动. 毕竟是陶渊明, 格调自是高人一 等. 他 倚杖久听 , 在享受庄稼长势大 好带来的形而下的喜悦的同时, 又一 步迈上了形而上的高度, 即 时剖胸 襟, 一洗荆棘, 此水过吾师丈人矣 . 在陶渊明看来, 秫稻之翠色, 不 仅可以 养目 , 更可以 洗心 养心 ――阔人之胸襟, 涤人之不快. 北方, 很难听到清越的田水声. 偶因干旱, 灌溉田地, 也大多是疾水 汤汤, 浑浊而沉厚. 不过, 却也另有一 番情景, 别有一番滋味. 老农蹲坐田 头, 抽着旱烟, 静静地凝望着流进田 地里的水――那样凝重、 那样期待, 仿佛能从他的眼睛中, 看到厚重、 缤 纷的秋色与深沉、 忙碌的人生. 显然, 欲闻田水声之清亮, 之纯 粹, 说到底, 还是让人更加思念江 南了. 孙犁先生, 我国近代文学大师. 他的小说 《荷花淀》 开创了我国近代 文学史上的 荷花淀派 . 而 《荷花 淀》 的渊源, 则和孙犁在同口镇小学 的执教生涯有关. 同口镇, 位于白洋淀南岸, 这里 曾是组织抗日力量的烽火台之一. 孙 犁先生在 《一别十年同口镇》 中写道, 村边村里房上地下, 都是大大小小 的苇垛, 真是山堆海积 ;

这里有军阀 陈调元的公馆, 他竟从远远的地方, 引来电流, 使全宅院通宵火亮 . 1936年暑假以后, 由同学介绍, 孙犁先生赶到同口小学教语文, 住在 学校二楼的小房间. 这里, 放眼可见 秀丽的白洋淀风光, 于是, 他 写诗赞道: 荷花淀的荷花/看 不到边/驾一只小船驶到中 间/便像入了桃源. 这就是孙 犁先生笔下的 《白洋淀之曲》 . 显然, 他一改往日的沉默寡言, 兴致满满, 上课给学生讲革命文艺作品, 下课和 学生说笑嬉戏. 放学后, 扎在织席场 地, 讲风趣奇闻逗女人们欢笑, 注意 观察她们织席的动作, 体会风土人 情. 夜阑人静, 他在灯光下读书, 与大 师们交流、 对话. 到了星期日, 他跑到 街上邮政所汇钱, 或到书店买书…… 孙犁先生在同口镇的生活很有 情趣, 工作不辞辛劳. 他在 《善暗室 纪年》 中记载: 纪念五四, 为学生演 出编话剧, 深夜突击, 吃凉馒头, 熬 小鱼, 甚香. 可以看出, 这是一种集 求知、 修身、 积累于一炉的日子, 为 以后创作 《荷花淀》 , 积累了宝贵、 鲜 活的生活素材. 可惜, 这样的日子只维持了一 年.

1937 年, 七七事变 爆发, 家乡 又发了大水, 孙犁先生没有再回同 口镇.

1938 年, 他参加了如火如荼 的抗日队伍, 转战冀中山区, 边工 作, 边写作.

1942 年, 他在阜平创作 了 《琴和箫》 .

1945 年, 他赶到延安, 创作出了著名的 《荷花淀》 与 《芦花 荡》 .

1946 年, 他又在河间写成了 《嘱咐》 等小说……这些文学作品, 都是他在同口镇生活的丰硕成果. 那些小说就像水上芙蓉, 清香淡雅, 使人赏心悦目, 给人奋发向上的力 量. 《荷花淀》 则是他的代表作. 此后, 成了 荷花淀派 命名的由来.

1947 年, 孙犁先生到白洋淀采 访. 当时, 他虽然在 《冀中导报》 工作, 但不是正式记者, 因此, 也没有按照惯例赶到安新县 委宣传部报到. 末了, 只住在 了端村冀中隆昌商店――那 是一家公营商店, 商店经理曾是孙 犁先生的同事. 住在那里, 吃住方 便, 环境也安定. 于是, 孙犁先生便 趁此机会, 到同口镇故地重游, 写下 了 《一别十年同口镇》 . 他在文中写 道: 一别十年的旧游之地, 给我很 多兴奋, 很多感触. 想到十年战争时 间不算不长, 可是一个村镇这样的 兑蜕变化, 却是千百年所不遇. 他 访问了几个家庭, 发现当年那些穷 苦的孩子们很多还在火线上, 如今 都是二十几岁的人了, 当着营长或 教导员, 他们忠厚地感激我是他们 的先生, 曾经教育了他们 . 孙犁先生从同口回到端村, 便 趁热打铁, 将那篇 《一别十年同口 镇》 发表在了 《冀中导报》 上. 由此可 见, 他对这片水乡的诚挚情感和深 深怀恋. 从小我就非常喜欢读书, 其中, 有武 侠小说, 还包括 《石头记》 《水浒传》 等等. 很多有趣的文学名著, 塞满了我的少年 时代. 记得,年幼的时候,确实看不懂《石头记》 , 就琢磨小说里那些或生动 或怪异的词语.

20 世纪末, 曾专程去看 望我的一位姑姑. 姑姑问我: 你记不记 得, 小时候, 因为看书还挨过一顿打? 我说: 不记得了. 姑姑告诉我, 有一 次, 到吃饭时间了, 怎么也找不到我, 也 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结果, 就派我四 姑遍地寻找. 四姑是年纪最小的, 她很 用心, 找来找去, 末了, 从粮食缸边把 我揪出来, 还提拎着耳朵埋怨道: 这 干什么呢? 不吃饭, 大家全等着你, 你 看那贴饼子小米粥, 全凉了…… 看来, 我小时候读书, 确实如醉如 痴, 非常投入. 当时读 《水浒传》 , 感觉故 事极其热闹. 读 《三国演义》 , 到处密布着 明枪暗箭. 赶上 《石头记》 , 全部看懂书里 的东西, 肯定是不可能的. 后来, 随着一 步一步阅读层次更深入之后, 中国古典 文学就从精读 《史记》 开始了. 很快, 那部 历史典籍就成为我的 心头宠物 . 什么 都可以舍弃, 但是古书绝不能放手. 正是 因为这种偏爱, 所谓的 偏科 , 随之越来 越明朗了. 那时, 我潜意识里认为远离理科以 后, 自己必定从文. 这种想法暗示着我, 使我对理科越来越不适应, 屡战屡败, 甚 至不想苦战, 往往临阵脱逃. 我的兴趣全 然沉醉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里. 显然, 我的童年跟青年暗藏着的最大缺憾, 便 是理科成绩实在太差了. 我当然有另外一面, 思维比较活跃, 感性思维则是跳跃型的. 记得爷爷曾对 我说: 你说话, 这句没说完, 又跳到另外 一个主题上去了. 换句话说, 我往往自 认为对方已经听懂了. 这种思维的膨胀, 像跨栏似地跳跃, 正反映了一个人的思 维, 在文学上比较富于联想. 看一滴水, 可以想到大海;

瞥一粒飞舞的萤火虫, 可 以想到漫天的朝霞. 所谓一叶知秋, 老树 掉了一片叶子, 会引起不同人群的多愁 善感. 在农村生活时, 南燕北归, 也能引起 我很多悲凉或与年龄不相称的思绪. 这 算不算文学里面必需的东西呢? 自己感 觉, 应当是算的吧. 仔细想想, 古代 《诗经》 的开篇之作: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这四句话中的前 两句是说, 有一只水鸟在河滩上鸣叫. 这 就是诗歌发挥的想象, 绝非鸟儿在那里. 毕竟, 鸟儿是没有思维的, 作家、 文人却 把它具象化了, 把它变成一种感情的媒 介, 促使它更感性化、 更人性化, 它的活 动也变得有趣起来.

20 世纪

80 年代, 我跟陆文夫和张 弦一起游览长白山, 参观著名的天池. 当 汽车在长白山里穿梭时, 忽然看到有一 种很别致的松树, 名叫落叶松. 落叶松长 得不够粗, 但是树挺高大. 旁........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