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iong447385 2019-10-11
即 采访 兴 时尚 ・ 美食 gjs1962@sohu.

com

电话:

88865121 2017年1月5日 周四 责任编辑: 郭建生

3 通讯员陈君贤 记者冯伟祥 嵊州小笼包是当地一种传统 特色小吃, 已经闻名遐迩.目前, 嵊州市小笼包行业的从业人员已 达4万余人, 约1万余家嵊州小 笼包店分布在全国各地, 每年创 造的经济效益在

40 亿元左右. 这是近日记者从嵊州市商务局获 得的信息. 小笼包行业在快速发展的 同时, 也存在无序竞争和恶性竞 争现象, 经营环境脏乱差、 没有品 牌意识等是该行业存在的突出问 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 了嵊州小笼包的良性发展. 嵊州 市商务局商贸科科长钱东海告诉 记者, 嵊州市委、 市政府不断加大 对小笼包行业的规范扶持力度, 早在

2007 年该市多个部门制定 了《嵊州小笼包子行业协会标准》 , 从面食到馅料、 形状、 蒸制过 程等, 制定了统一标准, 嵊州小笼 包也从此开始规范化经营. 近年来, 嵊州小笼包产业转 型升级被市委市政府提到议事日 程.2014 年初, 嵊州市政府组织 举办了第一次嵊州小笼包制作大 赛, 从嵊州小笼包的制作工艺、 产 品规格、 食品安全等环节对选手 的作品进行全面考评, 首次将小 笼包技艺民间交流升格为全市性 赛事, 以此挖掘民间人才, 规范小 笼包制作工艺, 倡导食品安全, 促 进小笼包行业交流, 为嵊州小笼 包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小笼包制作大赛极大地推动 了品牌建设.如第一届比赛的冠 军沈红平, 通过大赛创立了自己 的品牌.2015 年, 嵊州小笼包自 主品牌不断涌现, 越飘香 嵊之 味 两头门 越小笼 等成为知 名品牌.以发展连锁经营为主的 剡为面 嵊州小笼包, 荣膺绍兴 十大特色名小吃称号, 还被浙江 省商贸联合会评为

2016 年浙江 金秋购物节消费者最喜爱的商家 之一, 成为嵊州小笼包发展史上 的一道靓丽风景. 去年12月15日上午, 嵊州又 举办了小笼包制作大赛.这是时 隔两年后该市举办的第二届小笼 包制作大赛.这次大赛由市商务 局、 市委人才办、 市人力社保局、 市市场监管局联合举办, 市小笼 包行业协会、 市农民培训学校承 办, 吸引了市内外25支代表队50 人参赛.比赛现场, 参赛人员各 显身手, 展示手艺. 活动现场, 嵊州市小笼包行业 协会和剡湖街道中心学校签署了 小笼包特色教育战略合作协议. 据钱东海介绍, 接下去, 该市将开 展校企合作, 把小笼包特色教育引 入中小学课堂, 培养孩子们勤劳致 富的理念和动手能力, 并开发技术 课程, 让小笼包手艺发扬光大.同时, 嵊州市金融部门也加大了对小 笼包行业的扶持力度, 绍兴银行、 宁波银行分别和协会签署了金融 支持战略合作协议. 王珍 现在我们家在吃一种叫做 石缝 生 的面条, 看上去灰不啦叽、 土里土 气的, 包装也属于最最原始的 稻草捆 肉 式的干净、 简单.一叶素白的纸包 着一小盘干面, 外包装的硬纸盒上写 着: 石头缝里生, 石头缝里长, 石头磨 子磨.一股憨头憨脑的个性.火煮不 糊, 水泡不涨, 咬上去很Q、 很劲道, 且 很丝滑.平日不爱吃面的妈妈和我也 认为这面好吃. 闺蜜徐建萍送我的好东西大多靠 的不是颜值, 而是用味道和口感来征 服我的.我不知道吃了多少她送的好 东西, 撇开她煞费苦心地追求食物的 绿色、 健康、 生态不说, 光是因为好吃 得让我上瘾的就多得数不清.现在我 基本上每吃一样东西, 就会比较 徐建 萍曾经给过我的那种 .比如, 大米、 燕麦片、 玉米、 香菇、 红枣, 都是来自青 海啊、 吉林啊、 庆元啊、 若羌啊, 全国各 地、 五湖四海, 她旮旮旯旯去寻寻觅 觅, 每发掘到一种好吃的, 她都会第一 时间送给我试吃, 仿佛我天生一枚美 食评论家的好舌头. 我当然是欣然从命, 尤其是她搜 罗的通常是一些天下父母们最爱的食 材, 带着孝顺的美德, 能够赢得父母的 欢心.我们杭州人相信一句话: 喜欢 的就是补的.不过, 我并不是一个吃 了人家的嘴软的人, 绝对不会为了一 餐饭而出卖自己的诚实, 当托儿的事 情是打死我也不会干的. 白吃吃还要 嫌憎咸淡 , 就是我这款型的. 但徐建萍就是相信我的舌头, 欣 赏我的品位, 包括我的味觉和那些舌 头不拐弯的胡言乱语, 她都在意.所以, 她总是急煞呼啦地追着我问: 味 道怎么样? 不管我的毒舌说出什么样 刻薄的话, 她一如既往地好吃好喝款 待我. 其实她的这种大度和 泡煞鬼儿 (杭州方言: 雷厉风行) 脾气是与生俱 来的.一直记得她跟我说过她小时候 和她表姐分饼吃的事: 妈妈给她们姐 妹俩两个饼, 虽然她是妹妹, 但她总是 让表姐先挑选, 常常看着她表姐翻来 拨去地比饼的厚薄大小, 还要数数饼 上的花生粒多少, 她总是急不可耐: 好了啦, 随便拿一个么好了! 当她表 姐咬了一小口在品味道时, 她早就狼 吞虎咽地吃完了, 根本就没看清楚是 什么馅儿的, 连什么味道都没弄明白, 一个饼就这样消失了.妈妈在一旁总 是赞叹: 量大福大.这话一直被她记 在了心中. 真的是三岁看到老, 今天的徐建 萍依旧是这副急煞活煞的模样.当 我品出了一种食物的真味, 并且有 点小上瘾后, 我总是追着她问如何 才能买得到这个, 而她的兴趣点早 就转移到新的地方和新的好东西上 面去了.比如, 我告诉她, 她从云南 普洱市淘来的那款冷水泡绿茶很好 喝又方便携带时, 她却告诉我, 她正 在湖南寻找优质的安化黑茶.她的 美食观是:人生这么短,美味这么多, 我想尽量多尝尝. 近些日子, 她在捣腾一种从国外 进口的什么移动厨房, 看着像一只电 高压锅的样子, 却能完美做出豆浆、 南 瓜羹、 刀切馒头以及鱼肉蔬菜等等. 不擅炊事的我, 看着她一边和我说闲 话一边轻松搞定一桌美味佳肴, 我把 想说的所有挑刺儿的尖酸话悉数咽了 回去, 只有崇拜她的能干.她却大大 咧咧地说: 这很简单啊, 我那10岁的 儿子都搞得定啊. 不会做饭, 怕油烟味, 又好吃喝, 还想要看上去很美, 闻起来很香, 吃起 来很有味道, 这个什么洋玩艺儿似可 以满足我所有的想法, 这绝对不止是 移动厨房, 简直就是移动厨神啊!我 得赶紧跟她打听一下此神器的行情, 说不准过不了三五天又会成为她的明 日黄花了…… 吃 百态 货 日前, 磐安县窈川乡窈 一村的郑秀玉家在加工野生 蕨粉.据了解, 磐安山多地多 野生蕨粉资源十分丰富, 有深 泽、 大盘、 方前、 维新、 高

二、 盘峰、 双溪、 九和、 胡宅等乡镇村 300多农户利用农闲时节, 到 山上采挖蕨根加工野生蕨粉. 孔德宾 摄影报道 记者王艳 通讯员徐尤佳 文/摄 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 有饺子才是新年. 这两天, 在杭州市中医院老年病科住着的150 余位老爷爷和老奶奶, 陆续收到了医院送来的 特殊新年礼物――美味的中药水饺, 健康又养 生. 说起这种特殊的水饺, 出身中医世家、 对药 膳养生有独特见解的杭州市名中医、 杭州市中医 院副院长詹强主任医师说, 中药给人的第一感觉 就是 苦 , 但其实只要用得巧, 药膳就能又好吃 又养生. 詹强说, 东汉末年张仲景的 祛寒娇耳汤 其 实就是最早的 中药饺子 .据说当时各地灾害 严重, 很多人身患疾病.时任长沙太守的张仲 景, 一边做官一边访病施药, 坐堂行医.一次返 乡时, 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 饥寒交迫, 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于是, 张仲 景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 支起大锅, 在 冬至那天舍 娇耳 医治冻疮. 张仲景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 熬煮, 然后将羊肉、 药物捞出来切碎, 用面包成 耳朵样的 娇耳 , 煮熟后, 分给来求药的人每 人两只 娇耳 , 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 娇耳 , 喝了 祛寒汤 , 浑身暖和, 两耳发热, 冻伤 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就学着 娇耳 的样子, 包成食物, 也就 是现在的 饺子 或 扁食 .人们为了不忘 医圣 张仲景 祛寒娇耳汤 之恩, 冬至到新年这段 时间必吃饺子, 而这个传统习俗渐渐地就被沿袭 至今. 不同的是, 现在中医可根据人们的不同体 质, 往饺子里面添加不同的药材, 且药材的加 法也是不同的. 老人家肠胃功能不好, 詹强就让厨房师傅 往饺子皮里加茯苓和山药, 茯苓可利水渗湿, 健脾宁心;

山药可益肾气、 健脾胃、 润毛皮.需 要注意的是, 茯苓和山药都需要磨成粉, 然后 加到面粉里做成饺子皮.如果只是单纯地把 粉裹在馅儿里, 不利于吸收.一般情况下, 500克面粉加10~15克的中药粉就够了. 对于阴虚的人, 可以买些麦冬, 打碎后加 到饺子馅里面, 有生津解渴、 润肺止咳之效;

对 阳虚的人, 平时比较怕冷, 则可买些杜仲、 巴戟 天、 黄芪, 现熬制10~15分钟, 然后把汤汁和入 面粉中做饺子皮, 可补虚回阳. 当然, 中药饺子不是药, 想要有养生效果, 贵在坚持. 王东方 文/摄 当现代生活被高科技的网络、 汽车、 手机等充斥时, 一些传统技艺 的继承人却在默默地耕耘, 把老祖 宗留下的精华传承下去.近日, 趁 着天气晴好,武义县新宅镇沿溪村 70岁的郑子顺忙着加工红薯粉条. 郑子顺说, 以前村里家家户 户都做传统的红薯粉条, 因不含 任何人工色素, 属绿色天然食 品, 柔软可口, 营养丰富, 久煮不 化, 红薯粉条素有 人造鱼翅 之 美称, 深受人们的喜欢. 随着年代的久远, 村里做红薯 粉条的人越来越少, 整个村就剩郑 子顺这一家了.现在想吃一点纯 手工制作的红薯粉条, 附近的村民 都要到他这里来加工.做红薯粉 条要先把红薯粉拌成水浆放进蒸 屉里蒸熟成块状, 凉透了再用特制 的工具夹住刨成小条. 这说起来简单, 可是个体力 活.郑子顺每天3点钟起床加工 制作红薯粉条, 一天也只能做200 斤左右.郑子顺的孩子们叫他不 要做了, 好好过过清闲的日子, 但 郑子顺心里总放不下这个手艺. 郑子顺说, 从他爷爷那时候起, 家 里就没有哪一年停下........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