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雷昨昀 2019-1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摘要)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 一1985) ,是在认真 总结过去长期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全面分析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按 照中共中央提出的到本世纪末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制定的.

这是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使国民经济走上稳步发展的健康轨道的五年计划;

是进一步推 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使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的五年计划;

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 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新路子的五年计划. 从1981 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间, 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 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 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在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产品产量方 面进入世界的前列,国民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 小康水平.实现这个目标,要抓住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学这三个战略重点,带动整 个经济的发展.在战略步骤上,要分为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 造条件,后十年开创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实现这一部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极 其光荣的历史任务. 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是实现二十年宏伟目标的一个重大步骤,在这五年 内,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求得经济的稳定并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同时为以后经济和社会 的更好发展准备条件. 第一编 基本任务和综合指标

第一章 基本任务 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贯彻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 去遗留下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第七 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创造更好的条件. 具体要求是:

一、工农业生产,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计划平均每年递增 4%,在执行中争取 达到 5%.

二、大力增加适合社会现实需要的农产品、轻纺产品和其它日用工业品的生产,争 取消费品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同社会购买力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大体相适应, 保持市 场物价的基本稳定.

三、努力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和产品结构,大力降低物质消耗特别是能源消耗, 使生产资料生产同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保持大体协调.

四、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广泛地开展以节能为主要目标的技 术革新活动,同时集中必要的资金,加强能源、交通等的重点建设,做好与七五计划期 间的发展相衔接的工作.

五、统一组织全国的科技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努力发展教 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六、加强国防建设和国防工业建设,研制发展新型常规武器和战略武器,提高军队 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七、通过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和适当集中资金,使国家财政收入由下降转为上 升,使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开支逐步有所增加,保证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基本平衡.

八、大力扩展对外贸易,有效利用国外资金,积极引进适合国内需要的先进技术, 促进国内经济技术的发展.

九、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妥善安排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在生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 提高的基础上,使城乡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继续得到改善.

十、加强环境保护,制止环境污染的进一步发展,并使一些重点地区的环境状况有 所改善.

第二章 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和经济效益

一、社会总产品

1985 年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五个部门生产的社会总产品,按照

1980 年不变价格计算,达到 10,300 亿元,比1980 年的 8,500 亿元增加 1,800 亿元, 平均每年增长 4%. 其中: 农业总产值 2,

660 亿元, 比1980 年的 2,

187 亿元增长 21.7%, 平均每年增长 4%.工业总产值 6,050 亿元,比1980 年的 4,972 亿元增长 21.7%,平 均每年增长 4%.

二、国民收入

1985 年国民收入生产额达到 4,450 亿元,比1980 年增加

783 亿元,平均每年增加

156 亿元,平均每年增长 4%,接近或相等于工农业总产值的计划增长速度.

1985 年消费基金占国民收入使用额的 71%左右,积累基金占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比重 即积累率为 29%左右.

三、经济效益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要求达到以下水平: (1)工业产品的质量,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且努力提高优质产品的比重.由 各工业主管部门对现行的产品技术标准进行一次修订,把产品技术标准提高一步. (2)每亿元工业总产值消耗的能源,由1980 年的 8.15 万吨下降到

1985 年的 7.15 万-6.82 万吨,平均每年的节能率为 2.6-3.5%. (3)机械工业系统重点企业的钢材利用率,1985 年比

1980 年提高 3%. (4)国营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 2%. (5)国营工业企业的可比产品成本,每年降低 1-2%. (6)国营商业企业的商品流通费用,每年降低 1-2%. (7) 流动资金周转天数, 国营工业企业由

1980 年的

114 天缩短到

1985 年的

105 天;

国营商业企业由

1980 年的

165 天缩短到

1985 年的

163 天. 所有领导机关、 经济管理部门和基层经济单位, 都要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首要地位, 根据全国的总要求,明确规定出各自的经济技术指标所必须达到的水平,并且采取有效 措施,督促和保证其实现.

第三章 财政和信贷

第一节 财政收入

1985 年国家财政收人达到 1,274 亿元,比1980 年增加

189 亿元,平均每年增加

38 亿元,平均每年增长 3.3%.五年合计国家财政收入 5,953 亿元.

第二节 财政支出

1985 年国家财政支出 1,

304 亿元, 比1980 年增加

92 亿元. 五年合计财政总支出 6,

098 亿元,其中国内支出 5,836 亿元,国外借款安排的基建支出

262 亿元. 财政支出计划,首先是保证重点建设,逐步增加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 业的开支,同时保证军政费用必不可少的需要,按期偿还国外借款的本息,适当照顾其 它方面的开支,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经济文化事业.在五年合计的 财政总支出中,各项主要开支安排如下:

一、基本建设拨款(包括国外借款)1,700 亿元,平均每年

340 亿元,占财政总支 出的 27.9%,比五五计划时期的 38.1%下降了 10.2%.

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费

967 亿元,平均每年

193 亿元,占财政总支出 的15.9%(其中

1985 年为 16.8%) ,比五五计划时期的 11%提高了 4.9%.

三、支援农业支出

387 亿元,平均每年

77 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 6.3%,大体保持 五五计划时期的水平.

四、国防战备费

883 亿元,平均每年

177 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 14.5%,比五五计 划时期的 16.5%降低 2%.

五、行政管理费

408 亿元,平均每年

82 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 6.7%,比五五计划 时期的 4.9%提高 1.8%.

六、 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资金

25 亿元, 比五五计划时期的

3 亿元增 加22 亿元.

七、国外借款还本付息

243 亿元,平均每年

49 亿元.

八、中央预备费

40 亿元,地方机动财力和预备费

68 亿元.

第三节 增收节支的措施 财政收支相抵,五年计划平均每年有财政赤字

30 亿元左右.1981 年实际执行结果 为25 亿元.今后在年度计划的执行中,也要努力使财政赤字少于

30 亿元.最根本的措 施,是增加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要改变资金过于分散的状况,使国家集中必要 的资金, 使国家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保持适当的比例, 并且保证中央财政的收支平衡.

第四节 信贷收支和货币发行 信贷资金来源增加 1,925 亿元,信贷资金运用增加 2,170 亿元.根据实际需要, 增发一部分货币. 存款计划要力争超额完成,贷款要严格按计划使用,以保证信贷收支基本平衡,防 止信用膨胀.要切实加强贷款管理,控制货币发行.

第四章 固定资产投资 五年内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 3,

600 亿元,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 2,

300 亿元,更新改造投资 1,300 亿元.

第一节 基本建设 基本建设投资,重点用于能源及交通运输建设,适当安排了农业、轻纺工业、冶金 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以及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城市建设、商业外贸等的建 设投资. 各个部门的投资分配如下: 燃料动力工业 586.3 亿元.其中,煤炭工业 179.3 亿元,石油工业 154.7 亿元,电 力工业 207.3 亿元,重大节能措施

45 亿元. 交通运输 298.3 亿元.其中,铁路 172.9 亿元,交通 96.1 亿元,民航 5.8 亿元,邮电23.5 亿元. 农业、林业、水利、气象 141.3 亿元. 轻纺工业 139.8 亿元. 森工、建材 72.8 亿元. 冶金工业 175.1 亿元. 化学工业 114.3 亿元. 地质勘探 14.9 亿元. 机械工业 28.9 亿元. 其它工业 84.6 亿元.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94.3 亿元. 商业、外贸 62.6 亿元. 职工住宅、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178.8 亿元. 唐山和天津震灾恢复、支援不发达地区及其它建设

308 亿元. 施工的大中型建设项目

890 个, 全部建成

400 个, 其余转到七五计划期间继续建设. 主要工业、交通行业的新增生产能力如下: 煤炭工业,建成

101 处矿井,新增采煤能力 8,000 万吨. 电力工业,全部建成

10 个水电站,27 个火电厂,加上部分建成的电站(厂) ,新增 发电装机 1,290 万千瓦,其中水电

320 万千瓦. 石油工业,新增原油开采能力 3,500 万吨. 铁道,新增通车里程 2,067 公里,电气化里程 2,511 公里,复线里程 1,689 公里. 港口,建成

54 个深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一亿吨. 建材工业,全部建成

25 个水泥厂,新增水泥生产能力 1,240 万吨. 森林工业,新增原木采运能力

320 万立方米. 纺织工业,建成

12 个化纤项目,新增化纤能力

38 万吨;

全部建成

6 个棉纺厂和

6 个毛纺厂,新增棉纺锭

30 万锭(另更新改造新增

440 万锭) 、毛纺锭

20 万锭(另更新 改造新增

27 万锭) . 轻工业,新增制糖能力

50 万吨,造纸能力

31 万吨,制盐能力

103 万吨.此外,通 过更新改造,新增制糖能力

138 万吨,造纸能力

75 万吨,制盐能力

34 万吨. 冶金工业,重点建设宝钢一期工程,1985 年高炉点火,初步形成钢铁各

300 万吨、 无缝钢管

50 万吨的生产能力. 化学工业,新增合成氨生产能力 152.5 万吨,磷肥生产能力 4.6 万吨,乙烯生产能 力11.5 万吨. 为了搞好同长远发展的衔接, 六五计划期间选择了

279 个项目, 安排了一定的资金, 进行科学研究、技术经济论证和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

第二节 更新改造 更新改造投资 1,300 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拨款

131 亿元,银行贷款

385 亿元,地方、部门和企业折旧基金和其它自有资金(包括利用外资)784 亿元. 更新改造要以节约能源和节约原材料为重点,改进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 量;

更新现有企业设备和改进工艺;

合理利用资源,治理严重污染;

推广行之有效的科 技成果;

增加轻工业短线产品的生产能力.

第三节 大力提高投资效益 要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证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保证现有企业的技术 改造,压缩扩大一般加工工业能力的盲目建设.每一个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都要 以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工程造价为重点,千方百计地提高投资效益. 控制投资规模和提高投资效益的主要措施是:

一、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包括国家预算内的拨款、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都必须 由国家计委和省、市、自治区计委进行综合平衡,统一纳入国家计划.

二、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一律由国家计委审批,小型基本建设项目一律由省、市、 自治区计委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批;

技术改造项目,除国家规定企业有权自行安排的以 外,由各级计委会同各级经委按照规定的权限审批.

三、所有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技术 经济论证, 没有做好勘察设计等建设前期工作的, 不得列入年度计划, 更不得仓促开工.

四、改进设计工作,整顿施工管理.要围绕提高经济效益,修改制定工程建设标准、 规范,加强基础工作.全面整顿施工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高劳动效率,保证工程质 量.

五、重新核定固定资产投资概算和预算的合理定额以及取费的合理标准,努力降工 程造价.

六、对计划施工的大中型项目逐步实行 五定 ,即定建设规模、定总投资、定建设 工期、定投资效益、定外部协作条件.

七、健全竣工投产验收制度.

八、继续推行建设投资有偿使用制度,有步骤地实行建设项目包建制度.

九、用于基本建设的各种投资,要由建设银行统一管起来,按计划监督使用.

第五章 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材培养的目标 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攻关和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使 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主要是能源的节约和开发、交通运输、农业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 方面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有所突破;

对环境保护、城乡建设、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社 会事业的发展有所促进,并为七五计划期间的发展作好科学技术准备. 科技攻关项目,国家主要抓

8 个方面、38 个项目、100 个课题,其中最重要的项目 是:

一、选育一批水稻、小麦、大豆、王米、棉花、糖料、油菜、畜禽等优良新品种, 并建立完善的繁育体系.

二、研究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工艺及其工业化生产技术和装备,以及计算技术的开 发.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