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雷昨昀 | 2019-10-15 |
我作为一个终身从 事高等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常常思考什么 是成功的教育――所谓成功的教育应该 是对人终身有益而不是一时、一事有益 的教育. 1960年9月我们入学,入学教育后, 我们就进入金工实习,"金属工艺学"的 课程是在实习的过程中穿插着讲解的,不 按课程系统,实习什么讲解什么.实习的 安排是:车、铣、刨、磨、钳5种冷加工 工艺,每个学生精学一种;
非精学的冷加 工工艺和铸、锻、焊热加工工艺每个学生 学一天.入学教育以后的一年级第一学期 就是这一门课,这是我们进清华,始料未 及的.由于劳动化大辩论的入学教育,要 "立志做普通劳动者",可塑性很强的我 们,很快"听党的话",安下心来了. 我被安排在实习工厂工具车间跟着 大刘师傅精学车工,他开的苏制1A62车床,我就做他的徒弟.大刘师傅50多岁, 高个,话少,不苟言笑,但技术特好,姓 前的"大"字可能就是他特点的简练表 示.我也是高个子,机灵,有眼色,他干 活的时候,我认真看,仔细想,不插嘴;
他休息的时候,自己想不明白的问题再问 他;
粗活,如清理铁屑、搬运零件、打扫 机床、床身上油等每样都不要他吩咐就做 到位.一周后,他就让我帮助他做粗加 工了,一月后他就教我挑扣(就是车螺 纹).跟着他干了3个多月的车工,使我 受益匪浅,后来学"机械零件"、"公差 及技术测量"等课程时,概念很清晰.对 轴类零件的设计,心中特别有数,比如退 刀槽,什么地方应该有,什么地方可以没 有,从来没有出过错.1969年,我参加 工作后,以教师的名义下厂劳动,也是 开车床,西安的师傅看到我的操作,感 到很惊讶. 1963年6月底,当我们学完公共课和 基础课之后,被安排到哈尔滨量具刃具厂 实习一个月,该厂是苏联1955年援建的 156个重点项目之一,一直是我国仪器仪 表行业的龙头企业.这次实习是认识实 习,就是给我们这些学习仪器仪表的学生 基本的专业认识,实习主要围绕百分表、 千分尺、块规这几种精密量具的装配工艺 和关键零件的制造工艺进行.百分表、千 分尺,我们在金工实习中大都使用过,但 对它们的结构、测量原理和精度保证并不 完全了解,这一次,亲眼看见它们怎样由 零件装成部件,再由部件装成仪器,怎样 校正它的精度,现场听取技术人员和老师 的分析讲解,感性和理性紧密结合,使我 们获得了从书本上难以获得的知识.另外,块规和光学比较仪的结合,用于精密 测量,也是这次实习的重要收获.这种测 量方法,以前金工实习没有接触过,这次 了解了块规的制造工艺和精度,也参观了 工程师的摇篮曲――大学实习的回忆 舒朝濂(1966精仪)
127 校友文稿资料选编・第16辑 母校纪事 哈量厂制造的光学比较仪,是一次用光学 仪器测量的启蒙教育,认识到使用光学仪 器的简便和优越,加深了我们这些学习光 学仪器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观念和使命感. 上图是我们全班同学与带队的魏老师(后 排左8)、邵老师(前排右2)、杨老师 (前排右3),以及工厂党委书记(后排 左7)在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的标志性建筑 前的合影. 这次实习,我们住在离厂不远的哈尔 滨工业大学学生宿舍,每天乘公共汽车上 下班.一个月在哈工大校园的生活,了解 了这所学校,也和相应专业的学生班级开 展交流活动,进行篮球友谊比赛.实习期 间,老师还组织我们参观了号称"哈尔滨 三大动力"的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 机厂和哈尔滨锅炉厂,目睹了祖国动力工 业的基础.周末也到松花江畔、太阳岛上 游览,年轻而富有朝气的我们充分利用了 在哈尔滨的时光,这座具有俄罗斯风情 的北方大城市的风貌深深地印在了我们 脑海里. 1964年,我们学完了 全部的专业基础课,教研 组的徐端颐老师带着我们 到西安的西北光学仪器厂 进行一个月的专业实习, 这个厂是当时第五机械工 业部的骨干企业,也是苏 联1955年援建的156个重 点项目之一,属于国防工 业系列.有了到哈尔滨实 习且大开眼界的经历,听 说又要去国家正规的光学 仪器厂实习,我们这些光 学仪器专业的学生人人兴高采烈.我们主 要被安排在经纬仪和瞄准具的装配车间, 和工人师傅一起将零件装成部件,再将部 件装成仪器,并进行仪器性能的校正,有 了一定理论基础的我们,听技术人员和工 人师傅讲操作,我们已经能够知其所以然 了,并能够判断操作的重要程度.经纬仪 和瞄准具的主光学系统都是望远系统,实 习让我们认识了这种基本光学系统的实际 产生,保证性能所必要的校正办法.瞄准 具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军用光学仪器,在 这里我们见到坦克瞄准具、周视瞄准具、 航空瞄准具等,并看到这些仪器装配完毕 后,进行严格的高温、低温、震动、冲击、雨淋五项实验的情况,感受到工人同 志"自己多流汗,战士少流血"的情怀. 我们还请了该厂的全国劳动模范、工人工 程师方自达给我们做报告,讲述他的成长 经历和体会,三个月后他到北京开会,我 们请他到清华园参观,并留下珍贵的合 影.通过在该厂的调查,我们还了解到一 位该厂的高班校友,因为婚恋问题处理不 1963年,全班于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实习合影,中排左1为作者
128 校友文稿资料选编・第16辑 母校纪事 当而伤人自杀的事.这些切身的经历,给 涉世不深的我们很深的教育,至今都还 记得. 和哈尔滨相同,这次实习我们住在离 工厂不远的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宿舍,也是 乘公共汽车上下班,一个月在这所校园的 生活和学生们的交流,感受到这所学校从 上海西迁的奉献.当我们在学校对门的兴 庆公园游览的时候,也深感政府对学校的 关怀,毕竟政府专门为学校修建公园还是 少见的.和我们同时在西北光学仪器厂一 起实习的还有五机部西安仪器制造专科学 校的一个班,受他们的邀请,去他们学校 举行了篮球友谊赛,想不到一年后这所学 校升格为本科学校,四年后我被分配到这 所学校,并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 1965年,在我们进入毕业设计的前 夕,我们班还在校内进行了一个月的毕业 实习,实习的内容是在机修车间师傅的带 领下修理C616车床.参加的还有1964年 入学的光零班同学,我们的任务是承上 启下,对上接受师傅的指导,对下要带 动光零班同学.因为任务紧急和 场地限制,实行两个班同学和师 傅混合编组,三班倒,人停工作 不停.这次实习使我们认清了车 床的构造,主轴箱、变速箱、溜 板箱、刀架、尾架都拆装过;
平 面度、平行度、直线性、径向跳 动、端面跳动这些抽象的性能也 实际测量过;
划线、研磨、刮铲 这些基本的钳工活也反复干过, 更重要的是穿着工作服、实行三 班倒、赶着完成任务,就像个工人 样,师傅们对我们都直呼其名,相 处非常融洽,我们也把在学生时代这一段 普通劳动者的生活铭记在心. 说实在话,我们的六年学制中,毕业 设计、实习、劳动所占的时间超过了两 年,今天看来是长了点,但当时在"工程 师摇篮"里的我们,并没有这样的意识. 当时,蒋校长每次报告都强调加强工程师 的基本训练,他的经典提法是要像科班训 练戏曲演员那样培养工程师,所有的劳 动、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我们都认 为是在科班地训练我们,所以我们都很配 合,并在被培养过程中尝到收获的喜悦和 能力的提高.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的 确体会到,这些训练对成就事业的帮助. 这些帮助往往不是技巧性的,而是习惯性 的,它让我们知道面对现实,应该怎样去 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我想,这些训 练就像"工程师的摇篮曲",它不仅造就 了未来的工程师,而且让成长起来的工程 师习惯它,依赖它,就是像蒋校长所说 的,这些训练给了我们在漫漫人生路上的 "猎枪",而不是"干粮". 1964年,在二校门前与方自达师傅(二排左3) 合影,二排左4为班主任姜亚男,一排右2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