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XB156399820 | 2019-10-25 |
8 再读 《少年chen女》 胡嘉《少年 chen 女》 是舒群在
1981 年发表于 《人 民文学》 第四期上的一个短篇, 并于当年获得 全 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
1983 年2月由春风文艺出 版社出版的 《舒群文集》 第2册以 《少年 chen 女》 为名, 收录作者中短篇小说24篇. 小说由八篇老干部的日记组成, 全文以 我 这位革命老干部口吻记述, 我 自60年代遭受不 白之冤, 到处颠沛流离, 从北京到省、 县、 工矿、 农村, 妻子和儿女都受到影响, 停课辍学, 插队劳 动, 从未消停过. 而80年代初 我 得到平反, 全家 返回北京, 住上了新居, 去医院还有面包车接 送……总算过上了相对平静的生活. 纵然受过百 般苦难, 我 的眼中仍总能看到美好、 心中依然 充满温情, 是位正直又好心肠的老干部. 小说由 两位少女引领着故事进展, 首先是 我 的女儿玉 芝, 她虽在 文革 中随父母饱受艰苦, 而随着 我 的平反, 生活已大有改善, 在开篇
第一章, 女 儿央求父母为她买一辆新的自行车, 母亲不同 意, 而父亲心疼女儿跟随受苦多年, 最终说服了 母亲同意为女儿买自行车, 言谈中 我 用 chen 女来形容自己的女儿: ……我多么可怜她――我的chen女…… 我 被一种作为父亲的责任感所驱使, 眼里涌满泪水了. 老伴儿问: 什么chen女? 什么chen? 我回答说: 是 '
仆仆风尘'
和 '
一尘不染'
的 '
尘'
;
或是 '
新陈代谢'
和 '
推陈出新'
的 '
陈'
;
或是'
沉冤昭雪'
和 '
英华沉浮'
的 '
沉'
……都行. 而第二位少女才是故事的主角, 这也是位在 文革 中因父辈受迫害牵连却仍未落实政策的 少女, 她曾与老干部不期相逢四次而不相识: 我 在初春漆黑的清晨邂逅过捡拾垃圾的母女;
我 又在春节期间的清晨偶遇自行车坏掉的少 女, 并把女儿的新自行车借给了她;
我 还在自 由市场见到卖葵花子的少女;
最后这位少女出现 在我 家 , 原来她是女儿的同学. 我 请教少女 的名字, 由此再现作者的释义: 小同志, 你叫什么名字? 老伯伯, 我叫李chen. 哪个chen? 随便哪个chen. 咦! 这是什么意思? …… 她自言自语地冷冷地一笑, 不知道在笑谁, 是笑我呢还是笑她自己. …… 待自己的女儿回家后, 我 特意找她到房间 谈话: 李chen来过……她叫哪个chen? 早晨的 '
晨'
. 在 《同音字典》 的 chen 音中, 我认为 晨 比 陈 、 沉 、 尘 更清雅, 更有意义, 她是早晨的 人, 朝阳朝晖的人, 披挂满身新春的晨光而金化 了的人;
但她却是生自黄昏、 黑夜、 污泥浊水、 苦 难重重之中. 通过女儿的转述, 我 得知了李晨并不幸 福, 而第二日她竟选择以服毒自杀来了断生命, 多亏 我 们一家全力协助送去医院抢救. 李晨的 母亲程老师在向 我 求救时道出了她们家的身 世, 原来李晨父亲在 文革 期间被迫致死, 家里 共有四个孩子, 生活困难. 李晨平日总帮忙早起 捡拾破烂、 节假日卖瓜子, 没想到少女的自尊心 在平庸的生活中一再受到侵蚀, 以致服毒自杀. 不过这样的日子也不会太长, 孩子的爸爸早已 重新做了结论, 正在落实政策, 听说只差研究发 给抚恤金和归还旧宅的问题了……不久就可以解 决的. 程老师充满希望的语句, 预示着一切暴风 雨都会过去, 一切也都会像 我 们家一样, 生活会 好起来的. 李晨最终以得到及时抢救后获得重生. 我 夸奖自己的女儿为李晨献血, 因为 她 生来却好与人为善、 一向以诚待人, 一旦到必要 时, 她简直可以把自己的心掏出来. 我不为她吹 嘘, 夸口, 但我的 '
chen 女'
, 确是 忱女 . 而获得 新生的李晨, 不仅仅是 '
晨'
……, 迩刻, 应当再 加个 '
岑鸟儿新嘤'
的 '
岑鸟'
……总而言之, 她还叫 '
晨'
, 还是春天的人, 早晨的人――妙龄美人 . 重生的李晨, 表现出作者笔下的少年一代充满着 觉醒和前进的朝气. 作为一位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早已成名的革 命作家, 这篇 《少年chen女》 在其写作上确实有不 少突破和创新: 首先, 舒群通过对 chen 音的各 种字, 来贴合时代背景和少女命运讲述故事, 用 心良苦, 渗透出很多思考, 岑鸟 的释义, 由最开始 的 陈 、 沉 、 尘 , 而最终定格到 忱 、 岑鸟 和 晨 , 始终透露出作者积极、 乐观的心态, 可见作 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深刻用意和独到见解. 其次, 如果少女的命运是故事主线的话, 作 品中的 我 这位老干部, 则是映照他人的美好光 芒, 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形象, 这样一位 有五十年 党龄的老共产党员 , 曾受到严重迫害, 而 我 并 没有因之前所受到不公待遇而愤恨、 绝望、 失去 信心. 我 依旧每日认真阅读 《人民日报》 、 我 锻炼身体. 再次, 我 也没有因平反获得优越的生活后 而忘记普通的老百姓, 没有脱离群众: 我 关切 捡拾垃圾母女的住所情况、 我 在春节的清晨遇 见自行车坏掉的少女, 毅然将自家女儿的新自行 车借给了她, 还推坏车去修补, 当得知李晨自杀 需要抢救, 我回房取了一笔钱 , 又请小王赶紧 开车陪送医院, 这一切都证明老共产党员处处关 心人民安危疾苦, 始终与群众心连心, 老作家心 中的热情从未熄灭. 第四, 我 这样一位老同志的心态完全折射 出作者舒群一贯的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其1936年 的成名作 《没有祖国的孩子》 即以朝鲜族少年果 里的命运反映出东北沦丧的苦楚, 而1981年的这 篇 《少年chen女》 再次关注到当时的青少年生活, 因为青少年的命运更能折射国家的命运、 更能牵 动人心, 因此作者始终关注祖国的青少年一代的 发展、 表达出对 少年强则中国强 的认同. 作家 应该努力尝试贴合时代创作, 以呈现更美妙的、 带给人愉悦的、 充满希望的境界, 这也正是回看 这部短篇的现实意义. 最后, 小说采用的日记体, 不仅很好地交待 出时间纬度, 也以一种更亲切的、 仿佛是与读者 互诉衷肠的情景交流, 拉近了距离, 日记体展现 出老干部的烦恼、 困难, 更有他的赤诚和憧憬, 时 常有温柔而抒情的描写. 这部短篇一经在 《人民文学》 上发表, 即受到 广泛关注, 于当年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 翻看该作 手稿的审稿签, 还能发现时任编辑组长王朝垠的 评语: 这篇作品, 我觉得立意、 构思都很不错, 看出 一位老作家对人民群众、 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关切 之情. 他没有在群众的疾苦面前闭上眼睛, 在批判 极左路线的同时着意发掘了处于困境中的人们的 心灵美. 希望也就在这里. 作品中的 '
我'
以及那位 老教师, 虽然处境各异, 但在精神上无疑是我们这 个在艰难困苦中前进的民族的脊梁. 少年 chen 女, 能够得救, 也就说明生活仍然充满光明和希 望, 悲观是不对的. 我以为, 这正是我们需要的 '
鼓 励的作品'
. 整部小说不回避矛盾, 充满希望而不 粉饰现实, 格调高昂, 使一代代读者依然能触摸到 八十年代新旧交替时期的生活脉搏, 感受到鼓舞 前进的动力, 这些立意依然值得今人借鉴. 舒群小说《杨家岭夜话》手稿研究崔庆蕾责任编辑: 周玉宁
电话: (010)
65914510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经典作家 《 少年chen 女》手稿写作时间与写作过程 关于小说 《杨家岭夜话》 的创作时 间, 舒群在
1982 年7月《人民文学》 初 刊本的文末附记中说: 原文本属 《毛 泽东故事》 短篇小说专集之一, 写于一 九五八年前. 此作品虽发表于
1982 年, 但最早的酝酿时间应追溯至作者 在延安工作生活的时期, 至少在那个 时期舒群已经开始有意识地 阅历访 查 了.
1940 年至
1945 年, 舒群在延安工 作, 担任 《解放日报》 文艺副刊主编. 这 一时期, 他与党的主要领导干部尤其是 毛泽东有近距离的接触和交流, 毛泽东 对舒群建立起了比较深厚的信任感. 因此, 许多文化工作上的事情, 毛泽东会向 舒群征求意见. 而舒群对于毛泽东这位 党的最高领袖也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 解. 在这一层关系的基础上, 舒群萌发了 写作 《杨家园夜话》 等 毛泽东系列故事 小说的构想. 新中国成立后, 舒群先是以作家身 份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在三十九军一一 六师师部工作.
1951 年因病回国, 病愈 后到北京工作, 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 合会副秘书长、 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 新的工作环境为舒群的文学创作提供 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他的文学创作也迎 来了又一个春天, 毛泽东系列故事 小 说最早就创作于这一时期. 他抱着 学 习试做试新 歌颂党及其领袖毛泽东 同志 的目的, 创作了包括 《杨家岭夜 话》 在内的一系列小说, 这些小说皆以 毛泽东为人物核心, 旨在塑造领袖毛泽 东的伟大形象. 然而, 祸不单行, 罪有双降. 在打 砸抢之际, 勇夫群起, 武士辈出之际, 险 夺我与二子三条命, 竟掳我稿七十万 字;
本稿除 《藕藕》 《延安童话》 两篇外, 几占其半――三十万字, 可谓多也. 文革 期间, 舒群遭到批判, 包括 《杨家 岭夜话》 在内的小说手稿在尚未发表之 际即惨遭抄没, 下落不明. 文革 结束后, 舒群得以平反、 落 实政策. 在 老友黄树则同志的督促、 戈 杨同志的鼓动、 以及诸多读者同志的赞 许与要求 下, 舒群 重新执笔 追忆补 佚 , 先后创作了九篇小说, 《杨家岭夜 话》 《枣园之宴》 《中南海的夜》 《谁说是 梦》 《诞》 《胜似春光》 《在天安门前》 《黄 河女》 《十二月二十六日》 , 其中 《杨家岭 夜话》 为 重新执笔 后完成的
第一篇作 品. 这些小说均是舒群在回忆旧作的基 础上重新完成的, 虽有 旧作 为基础, 但时隔近
30 年, 人事倥偬, 基本相当于 重新创作了. 此9篇小说加上之前完成 的 《藕藕》 和 《延安童话》 , 共11 篇, 结集 为 《毛泽东故事》 , 于1986 年10 月由作 家出版社出版.
1986 年出版的 《毛泽东故事》 中, 除 《杨家岭夜话》 之外, 其余
10 篇作品 均标有具体的写作时间, 《杨家岭夜 话》 的写作时间应该在何时?
1982 年7月《人民文学》 初刊本中, 小说结尾有 一个附记, 附记的文末注有 一九八
二、
四、 四 的时间标记. 同时, 查阅目 前保存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该小说的 手稿显示完成日期也为 一九八
二、
四、 四 , 此日期应为 《杨家岭夜话》 的 写作完稿时间. 重新创作完成的小说 《杨家岭夜 话》 手稿目前保存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该篇作品最早刊发于 《人民文学》 杂志, 此手稿由 《人民文学》 杂志社长期保存, 后捐赠至中国现代文学馆. 手稿样态及修改情况 舒群将 《杨家岭夜话》 用蓝色钢笔 写在 15*14 的方格稿纸上, 共计
29 页, 字数为
5880 字, 属于一篇短篇小说. 舒 群的字迹工整清晰, 美观大方, 全篇用 正楷写成. 手稿显示的标题为正副两个. 正标 题为 杨家岭夜话 并以括号形式备注 短篇小说 , 副标题为 试兼纪念 《在延 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四十周年 . 但在《人民文学》
1982 年7月初刊时, 此副 标题被删掉了, 仅保留了正标题. 舒群如此明确而深情地纪念 《讲话》 是有原因的, 目前已有的资料显示, 他不 仅参加了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现 场聆听了毛主席等革命家的教诲, 而且 还亲自参与了此次会议的筹备工作.
1942 年4月,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 前夕, 毛泽东曾亲自致信身为 《解放日 报》 文艺副刊主编的舒群, 请他代为搜 集延安各界对当时文艺方针政策的意 见. 信的内容如下: 舒群同志: 前日我们所谈关于文艺方针诸问 题, 拟请代为搜集反面的意见(各种各 色), 如有所得, 请随时示知为盼! 毛泽东 四月十三日 从此信中可以看出, 毛泽东对于舒 群是十分信任的. 而且, 在文艺座谈会 召开之前, 两人针对 文艺方针诸问题 已进行过深入交流探讨, 毛泽东此信是 希望能听到更多的意见. 两周之后,
4 月27 日, 毛泽东又致 信舒群, 邀请他参加即将于
5 月2日召 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这封信实际为邀 请函, 内容如下: 为着交换对于目前文艺运动各方 面问题的意见起见, 特定于五月二日下 午一时半在杨家岭办公室楼下会议室 内开座谈会, 敬希准时出席为盼. 接函后, 舒群参加了这次对中国现 代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著名会议. 虽然我们并不能十分准确地判断 舒群在此次会议前向毛泽东提供了多 少有益的建议, 如何影响了 《讲话》 内容 的出炉, 但可以确定的是, 舒群是作为 一个筹备者而不是单纯的聆听者参与 其中的, 他对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参与 程度显然比普通的参会者要大得多, 这 也使得其对这次会议的感情要比其他 参会者更为深厚. 所以, 40年后, 他要以 一篇小说来致敬和纪念历史上的这次 盛会, 也就不难理解了. 目前收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手 稿实际为 《人民文学》 刊发之前的修改 稿. 舒群根据 《人民文学》 编辑部提出的 修改意见进行了修改, 所以手稿上留下 了大量舒群本人的修改手迹. 整体来看, 修改的幅度并不大, 主 要集中于三方面, 一是按照编辑部的修 改意见进行调整, 比如在文中涉及到单 位名称的地方, 编辑部要求 要么用全 称, 要么加注释 , 舒群将原稿中的 中 国文抗 、 中研院 分别改为 中国文抗 分会 、 中央研究院 , 让名称更加完 整. 二是字词的修改润色, 包括将一些 繁体字改为简体字. 三是补充完善了一 些细节, 使情节更加流畅、 人物形象更 加丰满. 字词的斟酌这里不一一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