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52276522 2019-10-26
责任编辑: 任晶晶 金石开 (特邀)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书香中国

3 8 子弹飞翔化信史 子弹飞翔化信史 王天德 秦富梁 一颗饱浸抗日英雄陈年旧血且锈迹斑斑的子弹, 由开国 中将刘飞所携, 从江南水乡呼啸而来, 在历史的天空划出炫目 弹道后, 已然蝶化为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

军旅作家高建国 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 《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 , 由作家出 版社出版后, 因生动再现抗战传奇, 在社会各界和读者中引起 广泛关注. 文艺界专家认为: 江南抗日义勇军 的历史或许已淡出 世事流变的激流, 但高建国却以坚毅自信、 专注辽阔的姿态与 豪情, 把一段看上去人人皆知却难以真知、 细知的珍贵历史栩 栩如生地勾勒出来, 同时巧妙地将 《沙家浜》 形成的历史脉络 及创作背景娓娓道来, 作品以具体真实又鲜活生动的斗争史 实, 为对那段历史缺乏认知或了解又疑信参半者强烈补钙. 报刊评论说, 这部作品 在历史的还原中反诘与叩问现实 , 犹如一部探寻历史踪迹的X光机 , 是 一部有着巨大历史容量 与思想内涵的作品 , 可谓 战争历程和文化精神的双重书写 . 健在的 江抗 老战士、 新四军历史研究工作者和 江抗 后代也一致认可该书问世填补了一段空白, 了却了他们用喜 闻乐见的形式全面再现 江抗 历史的夙愿. 一本书缘何成为洞察 江抗 前踪后迹的信史?笔者日前 就这部作品成书前后的有关情况, 对作家进行了专访. 灵光入心 作品2015年12月出版, 但从酝酿到成书却历经30年.

1985 年百万大裁军后, 高建国一走入驻豫第二十集团 军, 便立刻发现了这支部队与其他部队的迥然不同处. ――同为离退休干部, 其他部队的多有在家喂鸡种菜抱孙 子者, 而这支部队的 老员外 们, 则乐此不疲写书照相做报告;

――同样南征北战, 这支部队的历史与更多脍炙人口的 红色经典密切相关: 《东进序曲》 《黄桥决战》 《柳堡的故事》 《红日》 《战上海》 《霓虹灯下的哨兵》 , 现代戏 《芦荡火种》 《沙家 浜》 , 就取材于该部

36 个伤病员阳澄湖的斗争经历.1944 年 参加新四军的军文工团团长陈荣兰, 转业后策划了 《芦荡火 种》 创作. 历史隐秘角, 以 江抗 为代表的新四军部队所具有的鲜明 文化特质, 令高建国不禁怦然心动. 原来英勇善战的革命武装, 不都是目不识丁的大老粗啊! 能打仗、 有文化, 这或许是我军若 干劲旅本质但却长期被忽略甚至遭曲解的一个重要特征! 高建国披阅史料得知, 这支部队是保留最完整的新四军主 力.1937年淞沪会战后, 上海民众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大量青 年学生、 市民参加新四军, 有不少高中生, 手拿钢枪, 兜揣钢笔. 后来, 高建国到这支部队工作, 深入了解部队历史和不断接 触 江抗 前辈, 萌生了再现这段历史的想法并着手搜集资料.

2005 年, 上海新四军 沙家浜部队 历史研究会组织老同 志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 高建国应邀与会. 当时楼上楼下 坐得满满的, 多来了100多人, 现场有57副拐杖、 26辆轮椅! 大会主持人公布的这个数字, 令高建国深受震撼.他向 几位老阿姨询问陈荣兰的情况, 得知她

1975 年就在上海街头 遇交通事故不幸辞世, 心里猛地一沉, 痛惜和缅怀之情潮水般 涌来.那次会上, 高建国还见到了 《血染着的姓名》 作者崔左 夫.1948年11月, 刘飞在大运河畔的窑湾古镇挥师歼灭国民 党第六十三军, 淮海战役首战告捷, 新华社战地记者崔左夫赶 来采访, 刘飞对他提出采写

36 个伤病员坚守阳澄湖芦苇荡斗 争事迹的设想.9 年后, 崔左夫赴苏南写出的这篇特写, 为陈 荣兰意外所获, 于是成为沪剧 《芦荡火种》 和京剧 《沙家浜》 创 作的滥觞.

2015 年上海之行, 对高建国日后从独特视角再现 江抗 东进和红色经典演化历史, 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越来越紧迫地认识到, 作为一个曾与创造历史辉煌的老 江抗 有过交集、 占有较多史料且能以正确的历史观秉笔直书的 后来者, 应当责无旁贷地肩负起重述、 再现和回放历史的责任.

2014 年夏秋时节, 高建国利用节假日和工作余暇起笔 写作.一开始, 他写了中篇报告文学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 , 成稿后感觉比较平, 只把大家大致知道的故事又讲了一遍, 就放下了. 这一年的

10 月2日, 高建国来到苏州革命博物馆, 伫立 在陈放取自刘飞胸中子弹的展柜前凝神结思.1939 年9月21 日, 江抗 政治部主任刘飞, 率部在江阴顾山与来袭的 忠义救国军 激战, 这颗子弹从敌步机枪中射入他的肺部, 于是这位长征红军又有了芦荡养伤的经历, 子弹伴随了他

45 年的军旅生涯.烽火远去, 厮杀渐歇, 但高建国感到, 那 颗黑与红的经历参半、 烙印着特殊历史而又令人憎爱交加的 子弹,

70 多年来从未停止过飞翔, 不仅引发了红色经典创 作, 而且打开了透视中国共产党人战略运筹和苏南东路地区 抗日英雄谱的窗口. 思想的灵光一旦照亮视野, 创作激情便喷薄而出.2015 年 3月 13日起, 高建国另起炉灶、 重新架构, 以 《一颗子弹与一 部红色经典》 为题, 开始还原 江抗 和红色经典成长的历史. 成书后, 人们发现, 那颗在广袤时空飞翔的子弹, 不仅是 贯通战争与和平两个历史时期的巧妙构思, 而且成为增益作 品文学性最为显著的亮点.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说: 高建国这部作品是非常成功的, 从一颗子弹切入, 从这样一 个比较小的点入手, 让子弹飞起来了, 翱翔和穿越了整个新四 军曲折发展和壮大的历史, 一直到解放后.我觉得这是对革 命先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纪念和祭奠, 这种写法非常好. 评论家白烨认为, 这部作品有三个贡献.一是由刘飞身 上的一颗子弹切入, 构成了抗战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史诗, 而 且充满悬念, 甚至可以说化残土为传奇.作者通过深入采访、 实地调查、 史料整理等多种方式, 全面准确地把这段历史写出 来了.二是以阳澄湖

36 个伤病员的故事为主线, 揭示了新四 军在艰难环境中的苦斗.新四军特别难, 难就难在它是处在 一种特别复杂的政治和自然环境中.书中把这段历史写出来 了, 重要的是把这种顽强、 坚韧的精神写出来了.三是作品把 二十军的历史写出来了, 这是很有价值的.二十军是三野第 一个军, 贡献非常大, 刘飞是二十军首任军长, 二十军的历史 应该得到完整展现. 底色苍茫 如果说, 《芦荡火种》 《沙家浜》 是 江抗 后迹的闪耀结晶, 那么, 顺着子弹射来的方向, 高建国在 江抗 前踪的追寻上, 坚持由线到面、 由浅入深, 努力把镜头拉远, 将 江抗 东进的 重大而深远意义, 放在当时国际国内大背景下透视和观照. 翻阅这部厚重之作, 主人公刘飞出场前, 作家不吝笔墨, 拿出一整章的篇幅, 以大笔勾勒的写意手法, 凝重深沉地概述 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领土气焰冲顶时, 唯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 对中国时局的深刻转变和走向做出正确判断. 作品不拘于刘飞等伤病员芦荡斗争经历, 而是把传奇故 事还原于历史大势: 在抗战由战略防御进入相持阶段之时, 毛 泽东高瞻远瞩作出党的工作重点是在敌后农村开展游击战争 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四军挺进苏南, 在中国革命史上奏响了 意义深远的东进序曲.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山东师范大 学教授孙书文如是说.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认为, 这部作品是 正确地、 健康地、 真实地揭示革命历史中的一些重要片段, 不 回避残酷, 不回避内部矛盾, 不回避生存的艰难, 这样的作品 有说服力.作品给我们今天再写革命历史题材, 提供了一个 新的范式.写这样的东西, 过去那种简单、 机械、 新闻宣传式 的写法不行, 像抗战神剧的写法也不行, 就是要很好地、 真正 地还原历史. 回首创作的心路历程, 高建国深有感触地说, 战士投掷手 榴弹, 必须先向后引弹, 借助反作用力, 才能使出全身气力投 得远.要使 江抗 东进战术行动的战略意义跃然纸上, 必须 把抗日战争阶段转换特定时期波谲云诡的国内外形势分析 透, 帮助人们透过扑朔迷离的历史迷雾, 认清 江抗 开辟苏常 太抗日根据地, 无异于在中国最富足的地方给日伪心脏插上 一把刀, 一举扭转一度沉闷的江南抗战局面.全书开篇有了 深邃厚重的基调和底色, 江抗 进军东路 四两拨千斤 的作 用就显而易见了. 西部战区陆军某集团军副政委高大光感到, 这本书不仅 是开展党史军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好教材, 而且是在反思历 史中研究战略的好教材.记者在与作家交流中感悟到, 这部 作品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两个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 一是全面 抗战爆发, 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之祸时, 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开 始实现历史性的空前凝聚, 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起点;

二是在亡国的愁云惨雾笼罩中国的历史关头, 毛泽东石 破天惊提出持久战的伟大战略思想, 像暗夜中的一盏明灯照 亮了中国的抗战道路.随着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 中国抗战 出现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翼齐飞的壮观景象.中国共产 党人以其远见卓识、 历史担当和勇于牺牲精神, 在赢得民心中 逐步由历史舞台边缘走向中心, 成为领导全民族抗战的核心 力量和中流砥柱. 高建国认为, 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关键淬 火期, 也是毛泽东思想深入灌注和掌握八路军、 新四军的重要 历史时期.吃透这个重要阶段性特征, 就能站到历史制高点 上俯瞰既往, 统驭史料, 科学辩证地进行宏大叙事. 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 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 门, 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 评 论家贺绍俊说: 读了作品摘引毛泽东的这句话, 我突然很有 感悟, 我觉得高建国他写这部纪实文学, 其实也是从战术范围 去向战略敲门, 他的整个写法, 我觉得是有一个战略的构想. 虔诚求索

70 多年的战争岁月渐行渐远, 历史深处蒹葭苍苍.访谈 中, 记者询问创作中的困难是什么?作家笑答, 再现 江抗 战 争传奇, 一是缺少鲜活的血肉, 二是莫衷一是的说法令人难辨 真伪. 为了最大限度逼近历史真实, 高建国调动了

30 年间自己 全部生活和思想积累, 运用了从原始到现代各种方法和工 具.2015 年, 他利用节假日数次到江南查看重要战地遗址, 寻访健在的老 江抗 , 定向补充材料.在田野行走、 实地踏勘 和直访当事人、 知情者的同时, 他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甄别求 证.1939 年5月4日晚, 新四军六团东进作战前夜, 新四军副 军长项英急电陈毅反对东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星夜召见六 团团长叶飞商讨对策.有史料描述, 当晚天空挂着上弦月. 利用网上万年历软件查询, 当晚出现在天空的是一轮满月, 从 而保证了此处天象描写符合历史真实. 在上海, 高建国来到 最后的护理员 、 当年曾在阳澄湖后 方医院护理过刘飞的卫生员、 原上海瑞金医院院长白山家, 看 到了许多摄于战地的照片, 为作品写入了几个感人细节.在无 锡, 高建国抢救性探访 最后的伤病员 吴志勤, 从其在江阴负 伤时间、 与刘飞和吴j的接触、 入阳澄湖后方医院养伤经白山 护理等情况, 断定他是36个伤病员中唯一的存世者.60年前, 崔左夫为写 《血染着的姓名》 , 采访过有 江抗 活字典之称的南 京军区司令部办公室主任施光华.时隔一个甲子, 高建国再访 年届97岁的施光华, 印证了当年陈毅确定 江抗 番号的珍贵历 史细节.有史料载, 太仓县县长郭曦晨是抗战烈士.高建国请 教施光华, 他忆起, 全国解放后他在上海见过郭曦晨.后查明, 郭被捕后, 经组织营救去广州工作了.有回忆录讲, 周恩来 1939年春到皖南视察新四军同大家一起唱 《新四军军歌》 , 经高 建国查证, 这首歌是周恩来离开皖南半年之后才创作出来的.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说, 高建国写这本书 借鉴了红色经典的创作方法, 包括非常深入的采访.他是在 坚持脚步行走、 实地采访、 大量勘察史料、 掌握大量事实的基 础上来进行创作的, 创作中汲取了各方面意见, 不断修改修炼 出来的.所以这个作品首先提供的, 就是一部经典是怎么炼 成的样本意义. 真实是写实类作品的生命, 报告文学的力量在于真实. 只 有坚持文学性、 思想性和文献性统一, 才能为时代留下一部信 史. 高建国说, 再现七十多年前那场战争, 还要延伸到北伐、 土地 革命战争等更为辽远的历史时空, 要对大量繁复、 驳杂的事件、 人 物作出准确判断与取舍, 是非常困难的. 他认为, 越是得之不易和 引人入胜的东西, 越要警惕 时光陷阱 而去伪存真. 一次节日慰问, 高建国从新四军五团走出的将军何志远 家得到史料, 据此写了何志远皖南事变中利用身带的法币和大 江币, 机智从国民党搜山部队脱身的情节.经向 江抗 领导人 之一蔡悲鸿之子蔡晓鹏求证, 得知 大江币 是皖南事变重建新 四军后才在根据地银行发行的货币, 纠正了一处记忆误差. 高建国还尽心探访 江抗 后代, 努力调动这些代际传承中 的 桥梁 的积极性, 从................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