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向日葵8AS | 2022-10-28 |
2019 年4月I目录 1.
总则
1 - 1.1 项目背景.1 - 1.2 评价对象和评价范围.2 - 1.2.1 评价对象.2 - 1.2.2 评价范围.2 - 1.3 评价标准.3 - 1.3.1 环境功能区划.3 - 1.3.2 主要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3 - 2. 规划概述和规划协调性分析
6 - 2.1 规划概述.6 - 2.1.1 规划位置及范围.6 - 2.1.2 规划年限.6 - 2.1.3 规划功能定位.6 - 2.1.4 规划规模与目标.6 - 2.1.5 规划结构.7 - 2.1.6 规划用地.7 - 2.1.8 规划产业.7 - 2.1.9 城市道路系统.7 - 2.1.10 公用工程规划.7 - 2.2 规划协调性分析.9 - 2.2.1 与上位规划的符合性分析.9 - 2.2.2 与环保相关政策、法规、规划的符合性分析.9 - 3.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6 - 3.1.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16 - 3.1.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16 - 3.1.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17 - 3.1.3. 声环境质量现状.18 - 3.1.4.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19 - 3.1.5.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19 - 3.1.6.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20 - 3.2. 区域环境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21 - 3.2.1. 区域环境问题.21 - 3.2.2. 制约因素分析.22 - 4.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
24 - 4.1. 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24 - 4.2. 规划新增污染物估算.28 - II 4.2.1. 大气污染物.28 - 4.2.2. 水污染源.28 - 4.2.3. 固废污染源.28 - 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9 - 5.1.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9 - 5.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9 - 5.2.1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29 - 5.2.2 跨界污染源传输.30 - 5.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30 - 5.4. 地下水影响评价.31 - 5.5.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32 - 5.6. 声环境影响评价.33 - 5.6.1. 工业企业噪声环境影响分析.33 - 5.6.2. 交通噪声环境影响分析.33 - 5.7. 交通及社会影响.35 - 5.7.1. 交通运输影响分析.35 - 5.7.2.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36 - 5.7.3. 征地及移民安置的影响.37 - 5.8. 环境风险评价.37 - 6.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39 - 6.1. 水资源承载力.39 - 6.2. 土地资源承载力.39 - 6.2.1. 建设用地适应性分析.39 - 6.2.2. 土地资源承载状态分析.39 - 6.2.3. 土地资源利用变化情况分析.39 - 6.2.4.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40 - 6.2.5. 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分析.41 - 6.3. 能源资源承载力.41 - 6.4. 交通承载力分析.41 - 6.5. 水环境容量.41 - 6.6. 大气环境容量.42 - 6.7. 总量控制要求.42 - 7. 规划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
44 - 7.1 规划方案综合论证.44 - 7.1.1 规划方案综合论证.44 - 7.1.2 环保设施合理性分析.44 - 7.1.3 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46 - 7.2 规划调整建议与采纳情况.48 - 7.2.1 规划调整建议.48 - 7.2.2 采纳情况.49 - III 8.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51 - 8.1 环境保护对策建议.51 - 8.1.1 环境保护宏观策略.51 - 8.2.2 环境保护具体措施.51 - 8.3 环境管理要求.53 - 8.3.1 重大项目环评要求.53 - 9. 三线一单 成果清单
54 - 9.1 环境质量底线.54 - 9.2 资源利用上线.55 - 9.3 生态保护红线.55 - 9.3.1 生态管控分区.56 - 9.3.2 生态管控要求.56 - 9.3.3 三生空间协调对策.59 - 9.4 环境准入清单.60 - 10. 跟踪评价
62 - 10.1. 跟踪评价方案简介.62 - 10.2. 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责.62 - 10.3. 重点项目的环评建议.62 - 10.3.1. 项目环评建议简化的内容.62 - 10.3.2.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关注的问题.63 -
11 执行总结.64 - -
1 - 1. 总则 1.1 项目背景
2013 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北视察,要求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 河航运作用,把流域打造成为黄金水道.在武汉视察时提出,武汉的发展要着力 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 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 上不断取得新成果,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着力在生态文明 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4]39 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 五规划》(发改地区[2016]2664 号)、《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振兴规划》等,都 非常重视武汉等地区的发展.
2014 年, 国务院发布的 《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 导意见》(国发国发[2014]39 号)中指出:长江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 金水道,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 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 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
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 化布局,推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 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
有利于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 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
2015 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 (国函 [2015]62 号),进一步明确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 江经济带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 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 心城市;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要 求武汉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 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发挥武汉带动长江中 游、中部地区乃至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殷切希望. 因此,在武汉设立长江新城能够进一步发挥武汉创新要素聚集、创新能力较 强的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引领带动周边区域全面改革创新,为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 一带一路 等-2-战略的实施提供新支撑. 通过评价,提供规划决策所需的资源与环境信息,以实现武汉长江新城生态 系统良性循环为判据, 客观评价武汉长江新城总体规划结构和布局的科学性和合 理性,协调本规划与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同位规划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产 业布局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识别制约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 (如土地资源、 水资源、 能源、旅游资源、生物资源、景观资源等)和环境要素(如水环境、大气环境、 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确定环境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预测和评价 规划实施可能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 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 响,论证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论证规划实施后环境目 标和指标的可达性,形成规划优化调整建议,明确规划区应重点保护的生态空间 红线清单、资源能源利用总量控制清单、污染物排放总量管控限值清单、环境准 入负面清单,对规划区实施清单式管理,加强项目环评与规划环评的联动,对符 合规划环评结论及审查意见要求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适当简化, 提出环境保护对 策、措施和跟踪评价方案,协调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 以及当地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规划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1.2 评价对象和评价范围 1.2.1 评价对象 本次评价对象为武汉长江新城总体规划 (2017-2035 年) , 规划面积 554.6km2 , 规划年限 2017~2035 年,近期为 2017-2025 年,远期为 2026-2035 年. 1.2.2 评价范围 武汉新城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包括新城可能影响的地域, 各要素的评价范围见 表1.2-1. 表1.2-1 环境影响评价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