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静看花开花落 2022-10-31
内地华北地区28个城市今年大规模推 动「煤改气」,但目前许多地方仍未接 收到天然气,不少市民需捱冷过冬.

事 件引起社会关注. 缘何政府要推行「煤改气」?何以煤 炭如此不受欢迎?试从分析化石燃料的 特质说起:目前人类仍十分依赖传统的 能源,即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及天然 气,三者皆为碳氢化合物 (Hydrocar- bon),主要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只 是比例上有不同:煤的含碳率最高而氢 的比例很低,呈固态;

天然气则相反, 含氢率最高而碳的比例很低,为气态;

液态的石油,其碳和氢的含量则介乎两 者之间. 目前煤炭占中国总能源消费量逾 6成 之多,但纯从环保角度看,大量用煤并 不可取.因燃煤时会释出大量污染物如 煤烟、悬浮粒子、二氧化碳、二氧化 硫,及其他元素如水银、铅、锌等.再者,全球排放量最高的温室气体为二氧 化碳,若以生产同等热值的能源计算, 由於煤的含碳量最高,其二氧化碳排放 量亦最大,油品次之,天然气则最少, 后者为最洁净及安全的能源.为求减 排,世界各国锐意减少用煤比例,增加 天然气的使用,乃大势所趋,中国亦 然. 煤改气涉及「能源转型」(energy tran- sition)的概念.下文将分析农村及城市民 用能源的转型情况,盖今次气荒事件与 此相关.在农村,人们最初多使用桔 杆、稻草、柴及牛粪等初级能源,后来 则改用蜂窝煤、沼气等次级能源,继而 转用瓶装石油气或火水等 (火水在中国不 太普及),其方便性、安全性及洁净度皆 较前者高,此为「能源转型」的典型模 式. 在城市,家用能源主要有两个用途, 一为煮食,二为供热(取暖).早年城市用 煤炭煮食,其后逐渐淘汰,接着以石油 气及煤制气等燃料为主.煤制气早年以 煤作为原料,后来优化改用重油等油品 来制气.近年一些大城市则引入天然 气,柴及煤基本已淘汰. 供热(取暖)方面,分中央供应、区域供 应和用户自给三种.中央供应是指,一 座大厦有中央锅炉供热系统,把热能经 管道输送给各住户.区域供应则规模较 大,即一个生产点供热给多座大厦的用 户,此等小区所涵盖的围不能太大, 因热水不能输送得太远,否则容易冷 却.此等方法有利於整治污染,可在中 央的生产点监察及控制锅炉的排放量, 较用户分散式烧煤为佳. 越级发展难以负担 一些较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北京及广 州等,自90 年代起已着重管道气体供 应,所用的气体,从较低质的煤制气到 已稀释的石油气,再进化到天然气,后 者为最优化的选择,一层层优化上来. 今次「气荒」事件中首当其冲受影响 的,很多都不是大城市市内,而是市郊 的边缘地区,如城中村(被纳入城市的 农村)等.此等地区多是农村,因地方政 府下令实行「煤改气」并禁止烧煤,区 内原有的燃煤锅炉已被官方拆除,但天 然气供应又未送到,结果导致许多市民 需在严冬下捱冷. 应指出,此等地区从低级能源煤炭一 跃而上,改用天然气最优化的选择,涉 资庞大,例如铺设管道成本高昂,应由 谁承担?是政府、能源公司还是消费 者?上述地区的居民多是农民或低收入 人士,他们是否愿意或有无能力承担? 值得思量. 政府启动 「保暖」 措施 面对气荒,不少内地居民改以「用电 取暖」.但电力一向是很高级的能源, 若然用来取暖是一种浪费,也不符合经 济效益.主要原因是,发电系统的整体 效率一向不高,以烧煤发电为例,烧煤 本身造成不少污染,而发电损耗一般达 六成,加上输配电的损耗(通常约5%), 再到电暖炉转化为热能,过程中浪费多 少能源?若以重油发电,亦需面对类似 的问题.天然气发电,则更不可取.何 以不直接烧油品或天然气来取暖呢?这 样不是比用电取暖更具能源效益吗?可 见今番一刀切地推行煤改气,既扰民又 浪费资源,令人叹息. 犹幸,河北省政府日前公布将拨出 73.48亿元人民币,资助农村进行煤改气 工程,名义为「2018年省级大气污染防 治专项资金」.有关资助将於本年底前 拨入农户或县(市、区)政府指定的账户. 此外,国家发改委亦提出对天然气价格 调控的指令,内容包括:要求各地加强 供暖,并加强监管天然气价,同时严格 规煤改气领域的收费行为,例如查处 安装工程的滥收费行为等. 周全浩 香港能源经济学会会长、香港浸会大学退休教授 为何要推行 「煤改气」 ? 内地大围推进煤改气等清洁能源的工作. 陈财喜 博士 中西区区议员 香港公共管治学会理事长 新时代文化的挑战: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 年代,文化全球化成为 了另一个具争论的课题.在经济活动中渗出 文化的影响力,在有意 与无意之间进入了文化 体系及视野.一个国家 没有了文化自我意识的话,就很容易被 人牵着鼻子走,没有了文化灵魂的民族 是可悲的.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时 间的集体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是我群 与他者区别的指标,我群的同质性及他 者的殊异性本无高低优劣,但现实互动 中仍会产生不均等的影响力. 在1997年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提出 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他说:「这四 个字正表达了当前思想界对经济全球化 的反应,是世界各地多种文化接触中引 进人类心态的迫切要求.」最重要的是 他指出了文化的现代化不仅是「破旧立 新」,而且也是「推陈出新」或加上 「温故知新」.我们对自己的文化首先 要有自知之明,这是为了加强对本身文 化之认识及作深层次的批判. 中国文化要向前发展必须做到批判地 改造传统中国文化及不断向先进文化吸 收其优良之处,增加其融入性而内化为 本身中国的文化,建设现代化的、适应 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新文化,除了学 习其他「好」的文化外,也应该不断努 力去发现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 精粹.一些基本的文化价值必须保持及 发扬.有了文化自觉之后才可以有文化 自信. 在2017 年10 月18 日,习近平主席宣 读了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其中也提到 「文化自信」.习主席指出:「何谓文 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 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 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 心.」文化自信於是成为继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文化要进步就必须推陈出新,不可以 抱残守缺,开展文化创造的新时代.马 克思又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 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 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死亡的 理解;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 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 性方面去理解;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 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 的.」在这个意义上,把文化理解为一 个流变的过程,要比把文化理解为某种 既成的事物的总和更正确. 习近平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文化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 文化除了具有时代性之外,也有着民族 性及外延性.文化是国家民族的身份认 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民族认同 的人是无根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局 限於中国本土.它还外延扩展至亚洲各 国,如韩国、日本及越南等,成为受中 国文化影响的中国文化圈.从公元三世 纪至十九世纪中叶,中国一直是这个文 化圈的中心.中国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 的东南亚国家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身也应有新 的社会主义文化系统的支撑.目前为 止,这个文化体系已有一定的规模.不 过要做到基础坚固就必须从教育开始. 国家文化的教育除了可以提升国民的质 素,孕育文化人才外,更重要的是让人 民自小认识历史文化,了解自己国家的 历史、文化根源,才可以展现文化自 信,进一步建立国家的身份认同. 人大决定一锤定音 落实 「一地两检」 便民利商 众所周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具 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不可挑战、不可撼 动,即使本港的法院也........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